凌金蔚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心肺功能科,上海 200032)
在臨床常見心血管疾病中,冠心病十分常見,其主要以高齡人群多見,若無法及時控制病情,易導致其出現心肌缺血或壞死,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研究顯示,該疾病通常合并多種慢性疾病,其中以心律失常最為常見[1]。冠心病患者的心臟長期處于缺血狀態,影響心臟電生理活動,可引起心律失常,冠心病心律失常易導致人體血流動力學發生改變,導致病情惡化,甚至增加死亡風險。臨床對于冠心病一般以冠脈造影診斷作為金標準,但該方式存在較多不足,如操作復雜、重復性差、費用高、有創等,且對操作者要求較高,導致其應用受到限制。而心電圖作為臨床常用診斷方式,具有價格低廉、操作簡單、無創等優勢,特別是24 h 動態心電圖,其能夠對患者ST-T 段改變情況和心律失常進行有效觀察[2]。因此,本研究探討動態心電圖和常規心電圖診斷冠心病心律失常的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20 年1 月至2022 年1 月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收治的110 例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患者接受檢查方式的不同分為觀察組(55 例,采用動態心電圖方式)和對照組(55 例,采用常規心電圖方式)。觀察組患者中男性35 例,女性20例;年齡40~90 歲,平均年齡(66.21±6.11)歲。對照組患者中男性36 例,女性19 例;年齡41~90 歲,平均年齡(66.23±6.19)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符合《心律失常緊急處理專家共識》[3]中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診斷標準;②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精神存在異常;②配合度較低;③其他嚴重疾病。
1.2 檢查方法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心電圖方式。告知患者保持安靜狀態,取平臥位接受檢查,選擇心電圖儀器(廣州市三銳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粵械注準20182070863,型號:NEC-3321)進行連續掃描。將紙速設置為25 mm/s,在掃描過程中,保持心電圖基線平穩,若存在基線不穩或干擾過大情況,可進行重復操作。觀察組患者采用動態心電圖方式。選擇12 導聯動態心電圖(北京海思敏醫療技術有限公司,型號:HM5220T)進行檢查,并對24 h 心電圖變化進行記錄。對患者實施多體位檢查,防止因體位因素對檢查結果的準確性造成干擾和影響。金標準診斷:對患者開展冠脈造影檢查,需要對患者進行局部麻醉,然后通過橈動脈或者股動脈進行穿刺操作,放入造影劑進行造影檢查,通過影像學設備對冠狀動脈的走行、是否存在狹窄、狹窄的位置進行觀察,記錄檢查結果。
1.3 觀察指標①比較常規心電圖和動態心電圖診斷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特異度和敏感度。敏感度=真陽性人數/(真陽性人數+假陰性人數);特異度=真陰性人數/(真陰性人數+假陽性人數)。②比較常規心電圖和動態心電圖診斷冠心病心律失常類型分布情況及總檢出率。包括房性早搏、心房撲動、心房顫動及室性早搏。③比較兩組誤診率及漏診率。誤診率:假陽性例數/(假陽性例數+真陰性例數);漏診率:假陰性例數/(真陽性例數+假陰性例數)。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4.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常規心電圖和動態心電圖診斷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特異度和敏感度比較動態心電圖診斷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特異度為64.29%、敏感度為97.56%,顯著高于常規心電圖的21.05%、8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常規心電圖和動態心電圖診斷冠心病心律失常的 特異度和敏感度比較
2.2 常規心電圖和動態心電圖診斷冠心病心律失常類型分布情況及總檢出率比較觀察組患者房性早搏、心房撲動、心房顫動、室性早搏的總檢出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常規心電圖和動態心電圖診斷冠心病心律失常類型分布 情況及總檢出率比較[例(%)]
2.3 兩組誤診率及漏診率比較觀察組檢查方式誤診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檢查方式漏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誤診率及漏診率比較[例(%)]
冠心病是由人體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的疾病,由于人體心肌局部缺血,造成心律失常[4-5]。當患者發生心律失常后,容易造成自身的冠狀動脈血流灌注不良,另外心房顫動也容易降低患者自身的冠狀動脈血流灌注,影響患者健康。冠心病容易引起各類心律失常、心肌缺血,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能夠顯著改善患者預后,臨床研究顯示,心律失常與冠心病具有密切相關性,多數是由于冠心病導致的心律失常[6]。如冠心病長期的心肌缺血導致局部的異常活動灶,或者曾有過急性心肌梗死而導致局部異常活動灶,會導致心律失常的發生,比如室性早搏、房性早搏等[7]。而長期冠心病導致的缺血性心肌病,使患者出現心力衰竭,患者在后期可能會出現心房顫動、室性心動過速等嚴重的心律失常。一些心律失常可能不會導致冠心病,很多心律失常是由于心力衰竭或者心肌病而導致,也有特發性,主要與患者的精神不佳、休息不佳等因素有關。對于心律失常和冠心病,一定要根據具體的病因選擇治療[8-9]。臨床對于該疾病通常以心電圖檢查為主,常見方式包括常規心電圖和動態心電圖,上述檢查方式均具有無創、價格低廉、操作簡單等優勢,現已廣泛用于冠心病的篩查中。但由于部分患者在靜息狀態下冠脈血流正常,且并非只是在某一時刻出現異常,常規心電圖一般在安靜狀態下對患者某一時刻心臟各部分興奮、激動傳播、恢復過程進行監測,無法對心臟興奮和傳導過程進行動態觀察[10]。
在臨床中采用常規心電圖對患者進行診斷時,由于常規心電圖的記錄、檢查時間較短,在進行檢查的過程中容易造成誤診情況,對患者病情造成影響,導致治療時機延誤[11-12],嚴重影響預后。采取心電圖檢查優勢較多,例如診斷價值較高、無創、可重復操作,其中常見的心電圖有兩種,第一種為常規心電圖、第二種為動態心電圖。常規心電圖的價格較為低廉,能反映患者自身心臟興奮電波活動情況,對患者心臟疾病進行診斷,同時對于患者自身多種心律失常情況也具有十分顯著的價值,但依舊存在不足之處;而應用動態心電圖,能彌補上述不足之處,持續記錄患者心臟電活動情況,早期發現危險因素,能夠降低患者死亡概率,現已廣泛應用于心血管疾病的診斷中。
而本研究對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實施動態心電圖診斷,該項檢查方式具有無創、安全等特點,能對患者心電情況進行長時間的記錄,并且能對患者病情程度進行記錄[13-14],能對患者心律進行準確定位并診斷,可顯著提高無癥狀心肌缺血患者的診斷符合率,有效減少誤診與漏診。動態心電圖是一種無創性檢查方式,具有簡便、準確、實時等優勢,是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采取的首選檢查方式[15-16]。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的心律失常檢出率高于對照組;且特異度、敏感度顯著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檢查方式對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誤診率低于對照組的誤診率、漏診率,主要是由于采用動態心電圖檢查后,能進行長時間的心電監測,監測24 h 甚至更長時間,檢測到的心電信息更為豐富,能有效捕捉到心律失常,從而顯著提高檢出率,預防誤診和漏診情況發生。動態心電圖則能夠對患者24 h心臟電活動情況進行密切觀察。對于冠心病患者來說,主要以心電圖中ST-T 段變化作為臨床表現,若患者ST 段出現明顯下移時,則能夠將疾病的嚴重程度進行反映[17-18]。
綜上所述,與常規心電圖比較,動態心電圖能夠顯著提高冠心病心律失常診斷的準確率,還能夠有效檢出不同類型的心律失常,利于患者后續治療方案的制訂,促進患者病情早期康復,改善患者預后,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