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愛芬,譚 靜,徐錫燕,呂 波,江玉鳳
(肇慶市第一人民醫院兒科,廣東 肇慶 526000)
支氣管哮喘是臨床常見呼吸系統疾病,其典型病理變化是氣道發生炎癥反應,繼而造成氣道高反應性,引發反復喘息、咳嗽等癥狀[1]。遺傳及環境是該病發作的主要原因,氣候突變、病原體入侵等均會提高該病發生風險。兒童群體由于呼吸、免疫等系統尚未成熟,因此更易受到環境因素影響而導致哮喘發作。支氣管哮喘患兒通常有氣道狹窄、氣流受限等癥狀,嚴重時可能導致其發生呼吸驟停、低氧血癥,威脅生命安全[2]。因此,預防并盡早治療具有重要臨床意義。目前哮喘并不能根治,治療方法以服用控制藥物或急救藥物為主,如吸入性糖皮質激素(ICS)、β2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等[3]。由于不同地區的氣候、人群基因等差異,各個地區支氣管哮喘發作的危險因素也不盡相同,因此針對本地區患兒進行哮喘急性發作危險因素研究十分有必要。本研究對肇慶端州地區哮喘急性發作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收集,嘗試分析肇慶端州地區哮喘患兒急性發病的誘因,并制訂針對性防治策略以減少急性發作發生率,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20 年3 月至2022 年3 月肇慶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200 例支氣管哮喘患兒的臨床資料,根據是否急性發作分為發作組(133 例)與未發作組(67 例)。發作組中男性患兒74 例,女性患兒59 例;年齡1~14 歲,平均年齡(6.87±1.39)歲;身體質量指數(BMI)25~31 kg/m2,平均BMI(27.61±1.49)kg/m2。未發作組中男性患兒44 例,女性患兒23 例;年齡1~13 歲,平均年齡(7.24±1.62)歲;BMI 24~32 kg/m2,平均BMI(27.40±1.55)kg/m2。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肇慶市第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符合《兒童支氣管哮喘診斷和防治指南(2016 年版)》[4]中支氣管哮喘的診斷標準;②年齡1~14 歲;③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呼吸系統疾病者;②合并其他可能引起哮喘發作的疾病者;③合并免疫功能障礙者;④合并嚴重心、肝等器官疾病者;⑤合并精神狀態異常者。
1.2 研究方法收集患兒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肥胖(BMI>28 kg/m2)、是否為過敏體質、有無有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參照《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基層診療指南(實踐版·2018)》[5]中標準]、有無冷空氣接觸、有無過敏原(包括花粉、寵物毛發等)接觸、有無被動吸煙(處于煙草燃燒產生的煙霧中累及超過15 min)、有無規律使用ICS(無自行停藥)、有無維生素D 缺乏(維生素D 水平<15 ng/mL)。通過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兒童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的危險因素。
1.3 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患兒臨床資料。②分析兒童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的獨立危險因素。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條件Logistic 逐步回歸分析。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兒童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的單因素分析發作組患兒中過敏體質、呼吸道感染、冷空氣接觸、過敏原接觸、未規律使用ICS、維生素D 缺乏的患兒比例顯著高于未發作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被動吸煙史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兒童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的單因素分析 [例(%)]
2.2 兒童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的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將單因素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納入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行量化賦值,以是否急性發作為因變量,見表2。經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證實,過敏體質、呼吸道感染、冷空氣接觸、過敏原接觸、未規律使用ICS、維生素D 缺乏是兒童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3。

表2 量化賦值表

表3 兒童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的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目前認可度最高的兒童支氣管哮喘發病機制是氣道炎癥及氣道高反應的相互作用[6]。炎癥反應會使支氣管黏膜微血管通透性增加,黏膜水腫充血,造成平滑肌痙攣等,引起哮喘發作[7]。若未及時有效治療,可能造成其他并發癥,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功能衰竭等。臨床對于支氣管哮喘的治療主要以長期抗炎治療為基礎,ICS 是首選藥物,例如倍氯米松、布地奈德等;對于急性發作的患兒,通常給予β2腎上腺素激動劑吸入治療以緩解癥狀。經過規范化治療,大部分患兒病情能夠得到良好控制。
本研究結果顯示,發作組患兒過敏體質及過敏原接觸占比明顯高于未發作組,提示過敏體質及過敏原接觸可能會使兒童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的概率上升。過敏體質患兒機體常處于高敏狀態,導致其體內嗜酸性粒細胞水平處于高水平狀態,且免疫功能較為紊亂。由于過敏體質患兒容易發生過敏,當其吸入花粉、灰塵等過敏原后,嗜酸性粒細胞被激活,組織胺、白三烯等炎癥介質分泌水平上升,引起急性刺激癥狀,進而發生哮喘[8]。因此,對于此類患兒,應當做好過敏原測試,在日常生活中盡量避免過敏原接觸。
本研究結果顯示,發作組患兒呼吸道感染占比明顯高于未發作組,提示呼吸道感染可能會導致兒童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分析其原因,患兒免疫系統等功能尚未成熟,易受病原體入侵。有研究報道,呼吸道感染是哮喘發作的重要因素之一[9]。呼吸道感染中以病毒感染為主,病原體能夠破壞呼吸道上皮,使其通透性增加,進而造成其對過敏原的高反應性。同時,病原體入侵機體后可直接造成炎癥因子水平上升進而導致炎癥反應,使氣道平滑肌發生痙攣,引發哮喘[10]。對于有支氣管哮喘的患兒,應當積極采取預防病毒感染的措施,如接種疫苗等。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發作組冷空氣接觸患兒比例明顯高于未發作組,提示冷空氣可能導致兒童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氣溫突變對人體來說是一種刺激,氣溫突然轉冷時,低溫會使氣道舒張功能減弱。同時,秋冬季天氣轉冷后,氣候干燥,易使鼻及氣道黏膜脫水,免疫功能下降,導致灰塵等易附著其上,刺激呼吸道,引發哮喘[11]。此外,由于氣溫降低,病原體活躍度上升,導致患兒更易發生呼吸道感染,增加急性發作概率。因此,在天氣轉冷時,患兒需注意防寒保暖,避免長時間接觸冷空氣,同時還應加強鍛煉,提高免疫力。
哮喘是一種慢性、反復的疾病,需要長期治療。本研究結果顯示,發作組未規律使用ICS 的患兒占比明顯高于未發作組,提示未規律使用ICS 可能導致兒童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規律使用ICS 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療方法,通過規律吸入ICS,能夠抑制氣道炎癥、保證患兒肺功能[12]。但本研究發現仍有部分患兒未規律使用ICS,其原因包括:①患兒家長對哮喘的認識不足,認為只需在發作時服用藥物而自行停藥;②擔心長期用藥產生不良反應;③未掌握正確使用方法等。因此,在進行治療前應當對患兒家長進行疾病知識教育,使其了解哮喘治療是一個長期過程,同時還需對其進行用藥規范指導,使家長及患兒認識到長期、正確服藥的重要性,以減少急性發作概率。
本研究結果顯示,發作組維生素D 缺乏患兒占比明顯高于未發作組,提示維生素D 缺乏可能使患兒哮喘急性發作風險上升。有研究報道,維生素D 水平與哮喘嚴重程度及發作率之間存在密切聯系[13]。維生素D 在免疫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能夠提高抗菌肽的水平,而抗菌肽對病原體的免疫在免疫系統中起著重要作用[14]。同時,維生素D 能夠抑制炎癥反應,對由炎癥引起的哮喘有良好改善效果。因此,在治療過程中,需注意監測患兒體內維生素D 水平,若水平過低則應盡早通過飲食等途徑攝入維生素D。最后,為明確兒童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的危險因素,研究中行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證實過敏體質、呼吸道感染、冷空氣接觸、過敏原接觸、未規律使用ICS、維生素D 缺乏是兒童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的危險因素。
綜上所述,兒童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的危險因素較多,本地區主要危險因素包括過敏體質、呼吸道感染、冷空氣接觸、過敏原接觸、未規律使用ICS、維生素D 缺乏等,應有針對性地提前采取措施,降低支氣管哮喘患兒急性發作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