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敏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會計學院 北京 100070)
技術進步是保障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源泉和引擎。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尤其在當前我國進入增長動力轉換攻關期的背景下,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能力,引導前沿技術創新,是國民經濟持續高質量增長的重要抓手(張軍擴等,2019)。如何激發企業技術創新活力,始終是學術界研究的重點話題。已有研究表明,政策法規、金融資源、市場監督等宏觀環境能夠激勵企業創新,然而在宏觀環境、規模水平、市場影響力等方面相似的企業研發投入卻有明顯差異,這些差異就需要從企業內部治理因素來解釋(Fagerberg 等,2005)。因此關于企業內部治理影響創新績效的研究不斷涌現。近年來,隨著我國內部控制操作指引和相關規范的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在實施中不斷加強和完善。內部控制作為現代企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健全公司治理機制、緩解代理問題、降低經營風險的系統化機制,其本質是彌補公司契約缺陷,從而保障企業研發創新活動的順利開展(Simons,1995;Kaplan 和Norton,1996)。在此基礎上,內部控制質量和企業創新的關系逐漸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本文以2007—2019 年滬深A 股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從內部控制視角對企業研發創新投入進行了探討,并考察了分析師關注的調節作用。本文對內部控制經濟后果以及技術創新影響因素的已有文獻進行了有益拓展,考慮到目前鮮少有文獻考察內部控制與證券分析師的交互效應,因此本文進一步研究了外部監督與內部治理如何交互影響企業創新的問題,對于激勵企業創新活力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提供了有益的現實參考。
(一)內部控制與企業創新績效。學術界對于內部控制如何影響企業創新水平有著不同的結論。多數學者贊同“內部控制促進論”假說,即完善的內控環境通過增強研發創新過程的規范化,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改善公司治理水平,提升企業創新水平(Simons,1995;Dougherty 和Hardy,1996;Verona,1999;王亞男和戴文濤,2019;鐘凱等,2016),高質量的內控執行力度是提升企業研發創新效率的重要因素(鐘凱等,2016;韓少真等,2015;王運陳等,2015)。當然,也有一些學者提出了“內部控制悖論”假說,認為內部控制作為一種企業運行制度框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管理僵化問題,囿于內控執行制度條框的研發創新容易缺乏靈活性,導致創新績效降低(Jensen,1993;Kaplan 和Norton,1996),并且嚴格的內控環境使得管理層與監理層之間相互制約,降低了決策者對研發創新等高風險項目的投資意愿(Solo?mon 和Brian-Low,2004;Zhang,2007)。此外,嚴格的內部控制致使研發人員產生被束縛的壓力,降低其工作激情和創新動力(Ribstein,2002),從而抑制企業整體創新投入。
本文認為,研發創新具有研發周期長、投入成本高、收益不確定性高、信息更易被低估等特征。根據委托代理理論,管理層只有在創新活動的私人收益大于預期成本時才會從事研發活動,導致企業研發投入不足,制約了企業創新活動的開展(王亞男和戴文濤,2019)。良好的內部控制可以有效地控制和降低企業風險。在立項環節,完善有效的內部控制執行體系流程可以有效規范項目立項審批程序,避免盲目投資。在研發環節,完善的內部控制可以避免投入的人工成本和研發費用過高。在成果產出環節,完善的內部控制能夠避免資源閑置,控制研究成果轉化不足的風險,保障公司知識產權,規避核心技術泄露。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1:內部控制質量較高的企業技術創新水平更高。
(二)內部控制、分析師關注與企業創新績效。證券分析師作為一種典型的外部監督機制(屈洪飛,2022),是公司內部治理的重要補充,在資本市場中扮演著信息中介的角色。針對證券分析師的外部治理機制,已有研究從委托代理理論的角度提出業績壓力假說,認為分析師做出的短期盈余預測導致管理者承受過大的市場壓力(He 和Tian,2013),加劇管理者追求短期內業績增長的傾向。在分析師預測目標難以完成的情況下,一方面,由于受到分析師外部監督,管理者會更加追求短期內的穩健經營,使資金流向常規生產經營活動,以保障真實業績達到預期水平;另一方面,在真實業績不佳的情況下,為降低減薪和解雇風險,管理層可能會通過盈余操縱行為使公司業績達到分析師給出的盈余預測水平(Fuller和Jensen,2010)。企業創新活動是一個長期的投資過程,投入成本高且收益具有高度不確定性,研發過程中股東往往難以從信息報告中準確評估創新活動的價值,因此管理層在分析師業績預測壓力下,將資源投向研發創新的傾向降低。據此,本文認為,分析師關注增強了管理者短視行為傾向,降低了研發投入積極性,從而抑制了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對企業創新的促進作用。
H2:分析師關注顯著抑制了內部控制與企業技術創新之間的正相關關系。
(一)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本文核心解釋變量采取學術界公認的度量方法,即迪博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數據庫的內部控制指數。其余變量數據來源于CSMAR 數據庫。限于數據可得性,本文篩選出2007—2019年的A股上市公司樣本進行分析,并剔除以下樣本:金融類上市公司;ST、*ST、PT 類上市公司;數據缺失樣本。此外,本文對連續型變量進行1%和99%水平上的Winsorize處理。
(二)模型設定與變量定義。根據本文所提出的假設,構建以下OLS回歸模型:
為驗證H1,構建模型1:
為驗證H2,構建模型2:
具體變量定義如表1所示。

表1 變量定義
(一)描述性分析。對主要變量進行描述性統計的結果列示在表2。其中研發投入與營業收入之比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別為0 和137.4,均值為4.679,與相關文獻統計結果相近,標準差較大,為5.340,表明樣本公司在創新投入方面存在較大的差距,我國仍需要繼續引導企業增強創新意識,營造創新生態。從內部控制指數來看,其均值為6.381,標準差為0.869,極差較大,可見我國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執行存在不足,當前企業的內部控制建設與完善任務依舊任重道遠。分析師關注指標的均值為2.038,標準差為0.885,表明不同公司受到分析師關注的程度有著一定的差距。

表2 全樣本變量描述性統計
(二)變量間相關性分析與共線性檢驗。表3 報告了Pearson 相關性分析的結果。各變量的VIF 值最大值為1.49,小于10,說明本文OLS 模型不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從表3不難發現,樣本公司技術創新水平(RD)與內部控制指數(IC)的相關系數為0.041,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初步支持了假設1,表明上市公司良好的內部控制流程能夠提升其創新投入水平。分析師關注(Analyst)與創新水平(RD)在1%的水平上呈顯著正相關,分析師關注在內部控制與創新水平的相關關系中發揮何種影響需要進一步分析驗證。

表3 相關性分析
(三)實證分析。表4報告了內部控制與企業創新水平的主要回歸結果。第(1)列結果顯示,企業創新與內部控制在1%的水平上呈顯著正相關關系,支持了本文的假設1,表明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規范化的內部控制流程有助于企業進行及時有效的信息溝通,把握創新活動進程,從而激勵上市公司從事創新活動。模型(2)加入了調節變量分析師關注及其與內部控制的交互項以考察分析師關注度的調節作用,第(2)列顯示,分析師關注及其與內部控制的交互項系數在5%的置信水平上顯著為負,表明由于證券分析師的外部監督壓力,管理層短視傾向加重,降低了對于研發創新的投入意愿,良好的內部控制對于創新水平的提升效果減弱,支持了本文提出的H2。

表4 回歸分析
1.產權性質的調節效應。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在經營目標、治理水平以及資源稟賦等方面存在著明顯差異,考察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中內部控制水平對于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是否存在差異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本文進一步將產權性質作為調節變量進行回歸,表4 第(3)列中,產權性質與內部控制交乘項系數不顯著,即在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中,內部控制對創新水平的促進作用并無顯著差異。這可能是由于:一方面,國有企業在獲取技術、土地、人才等創新資源方面相比于民營企業具有明顯優勢,資源的持續供給為其開展創新活動提供了重要保障;另一方面,國有企業承擔著擴大就業、保持社會穩定等社會責任,其經營目標呈現多元化的特征,從而抑制了自主創新的積極性。因此,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在內部控制促進創新方面沒有顯著差異。
2.制造業樣本的回歸分析。我國作為典型的制造業大國,制造業承擔著經濟增長和創新轉型兩大重任(唐松等,2020),因此本文進一步考慮了制造業細分樣本的特殊情形。從表5回歸結果可以看出,在制造業子樣本中,完善的內部控制仍然促進了技術創新水平提升,分析師關注在其中發揮了抑制作用。

表5 制造業樣本回歸分析
1.替換解釋變量。為了提高結論的穩健性,本文使用內部控制是否存在缺陷(Deficiency)替換迪博內部控制指數進行回歸。結果如表6 所示。結果顯示,內部控制促進了企業創新水平,但不同所有制下,內部控制對于企業創新水平的影響沒有顯著差異。測試結果與前文分析一致。

表6 穩健性檢驗——替換內部控制指標的回歸結果
2.內生性問題。注重創新的企業可能本身內控執行質量較高,創新績效與內部控制之間可能存在反向因果關系,除此之外,本文可能存在遺漏變量導致的內生性問題,據此我們進行了兩階段工具變量測試。尚兆燕和扈喚(2016)發現內部控制不完善的企業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可能性更高,本文參照陳紅等(2018)的研究設計,選取企業當年被出具的審計意見類型(Audittype)作為工具變量進行兩階段回歸,結論仍然穩健。

表7 穩健性檢驗——工具變量的回歸結果
本文探討了內部控制對技術創新的影響效果,在此基礎上納入分析師關注度與產權性質考察其作用機制。研究發現:(1)良好的內部控制能夠提升企業技術創新水平;(2)分析師關注度顯著抑制了內部控制與創新水平的正向關系;(3)不同產權性質的企業中完善的內部控制均能夠顯著提升企業的創新投入水平。
為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議:上市公司應當繼續加強內部控制建設,健全內部控制流程,通過良好的組織規劃、分工、授權審批等制度實現創新全過程的制度化和規范化,通過提高信息披露的質量、公司治理能力與治理水平的改善來提升企業技術創新水平,促進企業創新績效的提高和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分析師作為聯結企業與外部資本市場的信息媒介,應當更準確地提供企業的創新投入和價值信息,使股東更準確地評價管理者的創新決策,提升其創新意愿;國有企業應注重內部控制建設,提升創新積極性,在此基礎上利用政策支持和資源優勢,進一步促進創新產出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