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建軍(副教授)李曜鐸 羅鋒(教授)張敏 張開澤(副教授)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廣東佛山 528000)
目前,學術界針對無形資產結構評價主要是通過簡單的縱向、橫向比較、調查問卷以及基數比較完成的。如于玉林等(2013)、于玉林(2016)根據指數設計原則選擇了基期一定數量的樣本公司構建了無形資產指數,進而采用簡單的定基比比較方法實現了對無形資產結構的基本評價。陳金勇等(2014)、湯湘希等(2009)借鑒財務報告的“彩色”方法構建了四個無形資產信息披露基本層次指標,進而采用“縱、橫向比較、調查問卷”的方式對選取的樣本企業進行基本評價。王亞菲和王春云(2018)運用簡單的趨勢比較,評價了1990—2016 年我國制造業和高新技術制造業的R&D 資本存量對經濟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所起的支撐作用。
崔也光和陳樂鞏(2016)、崔也光和龐懋慧(2018)、崔也光和王銀(2016)基于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的地區劃分,通過簡單的知識產權類無形資產在無形資產中的占比分析得出了基本結論:(1)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區的無形資產總量和質量遠遠高于和優于其他地區。(2)長江三角洲GDP 和營業收入總量較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區的高,但在無形資產結構優化方面弱于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區。(3)在將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區進行兩兩比較時,珠江三角洲的無形資產質量和優化程度又要強于京津冀地區。基于上市公司中中小企業板、主板和創業板的板塊劃分,得出了基本結論:(1)在無形資產結構方面,盡管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在無形資產總量上處于穩定增長狀態,但在結構優化上卻弱于主板和創業板,主要表現為其土地使用權占比過高,而知識產權類無形資產占比過低。(2)在研發強度和研發效率方面,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遠遠落后于主板和創業板,研發效率和研發強度較低,管理層應予以高度重視,并將其提升至公司戰略層面。
對制造企業的無形資產進行結構評價是制定無形資產發展戰略和進行無形資產結構優化的基礎。然而現有針對無形資產結構評價的專題研究并不深入,特別是缺乏具有一定邏輯性和現實解釋力的理論模型,亟待從理論體系和實證檢驗兩大層面對其予以補充和完善。
綜合金融投資學和財務管理學的相關成果,無形資產結構評價模型的構建邏輯有兩種模式可供借鑒:一是將類別資產(含大類和子類)視為投資組合中的獨立證券,進而借鑒“收益-方差”模型的評價原理進行構建;二是借鑒財務報表分析中的財務比率綜合評分模型,通過實際值與標準值的比值關系進行構建。
(一)基于收益-方差分析的評價模型。基于投資組合理論中的“收益-方差”模型構建的無形資產結構評價模型是在充分整合經濟學(不含資產評估學)、管理學(不含會計學)、資產評估學、會計學等資產分類成果的基礎上,借鑒金融投資學中的“收益-方差”分析方法構建的。因其最終評價和優化可通過單一企業的類別資產(或子類資產)和其組合的收益-方差分析獨立完成,所以可稱之為絕對評價模型,其中,資產分類成果解決了模型中的構成要素問題,“收益-方差”分析則解決了結構關系的優化問題。
1.模型結構。綜合資產評估學、會計學、金融學等學科的資產分類成果,企業的資產分類除了按主流的資產期限分類標準(資產負債表的分類標準)劃分為流動資產和非流動資產外,還可基于其形態的不同將其劃分為實物資產、金融資產和無形資產,同時每一大類資產又可進一步向下細分,形成猶如樹狀的結構體系。基于研究需要,在此只分類至第Ⅱ級。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上述平衡式與傳統的投資組合平衡式相比,相同之處在于,等式左邊代表的是總量,等式右邊代表的是占比狀態,其占比合計等于1,即:;此處的平衡式第Ⅰ級為:,第Ⅱ級中的無形資產結構關系為:,實物資產與金融資產同理。不同之處在于,通常的投資組合等式反映的是隨機挑選出的N 個證券的組合狀態,而此處的平衡式結構則反映的是一種資產的窮盡狀態,即第Ⅰ級平衡式中只有實物資產、金融資產和無形資產三種資產的組合,第Ⅱ級組合中的無形資產只有知識產權、特種權利、關系網絡和品牌價值四種資產的組合。在資產類別上沒有其他組合選擇,只有各資產的占比變化,不存在隨機選擇的問題。
2.優化邏輯。與投資組合的優化原理相同,無形資產結構平衡模型的優化是通過組合的有效邊界界定實現的,即對一個已知的風險度選擇最高的收益水平,或者是對于已知的收益水平選擇最小標準差的資產安排。因為是對單一企業的收益-方差進行分析界定優化狀態,所以可視為絕對優化。基本計算公式如表2所示。

表2
上式(第Ⅰ級)中,W1、W2、W3分別代表實物資產、金融資產、無形資產的比重,σ1、σ2、σ3分別表示實物資產、金融資產、無形資產的標準差,ρ代表相關系數,E(Rm)代表資產的期望收益,其中,E(R1)、E(R2)、E(R3)分別代表實物資產、金融資產和無形資產的期望收益;上式(第Ⅱ級)中,V1、V2、V3、V4分別代表知識產權、特種權利、關系網絡、品牌價值類無形資產的比重,σ1、σ2、σ3、σ4分別代表知識產權、特種權利、關系網絡、品牌價值類無形資產的標準差,ρ 代表相關系數,E(Rm)代表資產的期望收益,其中,E(R1)、E(R2)、E(R3)、E(R4)分別代表知識產權、特種權利、關系網絡、品牌價值類無形資產的期望收益。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上述無形資產結構評價平衡式的優化實現過程要比普通意義上的投資組合優化實現過程困難。這是因為,在證券組合中,可以通過構建階段的證券選擇實現各證券收益的彼此獨立(證券組合優化評價的前提之一),而無形資產結構評價平衡式則無法在構建階段就做到這一點。在窮盡的資產組合中,與收益之間同時存在關聯關系的類別資產被作為構成要素安排在了同一平衡式中,這就需要對各類別資產的收益進行界定,以實現其彼此之間的相互獨立,而這是比較困難的。關于這一點,將在下文的應用解釋中作出進一步解釋說明。
(二)基于財務綜合評分法的評價模型。該模型是通過對各項評價指標的標準值、評分值及上、下限值的關聯關系來構建綜合評分表,進而通過實際分值與標準值的比較進行優化分析而得到的。
1.模型結構。模型的數學表達式由財務比率綜合分析方法(沃爾分析法)改進而得,其基本函數表達為:
表達式中符號的具體涵義如下:W 為最終值,亦即實際得分。各項結構關系指標的實際分值是關系比率和標準評分值的乘積;P為評分值,是依據重要性程度賦予各項指標的相應權重,各項指標的評分值均處于預先設定的上、下限值之間;S 為實際值,是被評價企業單項指標的實際分值;B 為標準值,是單項指標的最優值;設各項指標的關系比率為G,且G=S/B。則其完整評價如表3所示。

表3
基于財務比率綜合評分法的無形資產結構關系指標共設定為兩個層級:第一層級為對外結構關系,包括無形資產/總資產、無形資產/實物資產、無形資產/金融資產三項指標;第二層級為內部結構關系,包括知識產權/無形資產、特種權利/無形資產、關系網絡/無形資產、品牌價值/無形資產四項指標。
2.優化邏輯。基于財務比率綜合評分法的無形資產結構的優化評價是圍繞各項指標的標準值展開的,即通過評價對象實際值與標準值的差距對比進行優化分析。
標準值界定的常用方法是歷史數據平均法,即由M年N家樣本企業歷史數據構成的矩陣的算術平均值。其基本數學表達式為:
式中,B代表某項指標的平均值,亦即標準值;n代表樣本公司的數量;m代表年份。在區域(或國家)對比分析中,按區域(或國家)分別選取相應的樣本和時間計算標準值。
無形資產結構評價指標的實際得分反映了企業無形資產結構的優劣。由于各項指標的標準值分值100分揭示的是無形資產結構的最優狀態,因此,實際得分偏離標準分值100分的程度也就反映了公司無形資產結構的優化程度。
無論是基于收益-方差分析,還是基于財務比率綜合評分方法構建的無形資產結構評價模型,其優化狀態均會因行業的不同、企業發展階段的不同以及企業所處經濟周期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優化狀態通常反映的只是行業和企業發展生命周期及其所處經濟周期的特定階段內的相對狀態。從行業來看,不同的行業對類別資產的依賴程度是不同的,因而各類別資產在平衡式中的比重也就不同。一般來講,金融類企業的金融資產比重相對較高,商品流通類企業的主要資產是無形資產和金融資產,科技類企業的核心資產是無形資產,制造類企業則更大程度地依賴實物資產。從企業發展的生命周期來看,企業在發展、成長、成熟、衰退等不同階段對類別資產的依賴程度也不同。普遍而言,企業在發展階段和成長階段對實物資產的依賴程度更大,而在成熟階段和衰退階段則需要無形資產和金融資產作為其主要支撐。從企業所處的經濟周期來看,其在復蘇、繁榮、衰退、蕭條等不同階段的平衡式狀態也會呈現出明顯的差異。整體來講,在復蘇和繁榮階段,企業因積極增加廠房、設備及存貨,使得類別資產中的實物資產占比較大;在衰退階段,會因停止擴張、出售多余設備、停產不利產品、削減存貨等措施使得實物資產比重下降、金融資產比重上升;在蕭條階段,企業則會因維持現有規模和迎接復蘇階段的考慮,積極儲備無形資產,使得無形資產的占比上升。
上述模型在實際應用中首先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無形資產的取值與估值問題;二是類別資產之間的收益獨立實現問題。其中,前者決定了模型基礎狀態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后者則決定了實證分析中的優化過程能否實現。
(一)無形資產的取值與估值問題。由于會計計量方法的局限性,無形資產的取值與估值存在一定的困難。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由于會計計量中歷史成本的局限性,致使很多不具備歷史成本的資產被排除在計量體系之外,這一點在無形資產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在上述無形資產的四大子類中,除知識產權類相對較易獲得歷史成本外,特種權利、關系網絡和品牌價值三大無形資產子類通常都是很難獲得與之一一對應的歷史數據的。二是由于無形資產本身估值的復雜性,導致很多子類無形資產無法采用某一單一估值方法進行精確估值,而是需要多種方法(歷史成本、重置價值、清算價值、現金流折現等)的組合運用。基于以上原因,實證應用中的無形資產估值必須采用定性與定量有效結合的方法。充分發揮定性估值與定量估值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子類無形資產估值,但在最終結果上,一定要將定性描述轉換為量化數值,以實現模型的可計量。
(二)類別資產的收益彼此獨立問題。類別資產收益之間的彼此獨立是實現無形資產結構優化評價的前提。但由于在具體企業中,收益的實現通常是各種資產組合作用的結果,這就需要按各類別資產的貢獻度進行權重分配。與取值和估值的原理相同,收益貢獻度的權重分配的具體方法要定量與定性相結合,但其定性分析的最終結果一定要通過量化數值予以表達。貢獻度權重分配宜遵循由大及小的原則。首先實現綜合收益在實物資產、金融資產和無形資產三大類資產之間的權重分配,進而實現各大類資產中各子類資產的權重分配,具體到無形資產,就是要實現無形資產的貢獻收益在知識產權、特種權利、關系網絡和品牌價值等子類無形資產之間的權重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