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正中 張倩 李浩
摘要:中國在世界貿易格局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同時,絲路經濟帶在我國對外貿易中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沿線國家通過絲路經濟帶進行貿易合作,可以實現資源互補,提高經濟效益。伴隨著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開展,深挖中國與沿線國家貿易增長潛力,認清貿易現狀,尋求合理的提升路徑具有重大意義。本文不僅關注沿線國家的貿易歷史,還利用CiteSpace軟件對既往文獻進行了計量分析,尋求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并在此基礎上考慮國際形勢和國內經濟新常態,深入分析貿易現狀,再從貿易平臺、產業融合、政治互信等方面探索路徑,進一步挖掘絲路經濟帶沿線國家與中國貿易的增長潛力,為實現沿線國家互利共贏,實現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路徑參考。
關鍵詞:絲路經濟帶;熱點分析;國際貿易;合作共贏
一、引言
21世紀初,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旨在促進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與發展。其中,絲路經濟帶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組成部分,涵蓋了亞歐大陸及其周邊的多個國家。這一倡議旨在通過基礎設施建設、貿易合作和文化交流,實現參與國家的共同繁榮。沿著古老的絲綢之路,現代的絲路經濟帶連接了東亞、南亞、中亞、西亞和歐洲,形成了一個廣闊而有潛力的經濟合作區域。在這個區域內,中國與沿線國家之間的貿易合作占據著重要地位,對促進全球經濟增長和實現共同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中國由于人口多、土地面積大,許多產品的進出口量穩居世界首位多年,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絲路經濟帶的推進,同時也為我國提供了廣闊的對外合作空間,推動了文明融合,促進了文化交流、政治溝通與科技進步。但長期以來,我國沒有充分挖掘與絲路沿線國家的貿易潛力,與其進出口貿易發展并不迅速,中國對沿線國家木材等產品出口還浮現出口增長緩慢、產品結構單一及出口市場不均衡等問題。
學界已就“絲路帶”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從宏觀層次上界定了“絲路帶”的范圍、內涵、成因與發展效果,尤其對中國在世界上的話語地位進行了較全面的闡述。從中、微觀兩個層次上,對貿易便利化程度、貿易潛力、貿易效率和行業投資和發展進行了大量的實證研究。具體而言,陶權(2020)指出沿線國家共建共享絲路經濟帶有利于國際共識進一步強化和貿易投資合作關系進一步深化。吳天博(2021)通過構建時變隨機前沿引力模型,指出未來貿易潛力與提升空間很大,落腳點主要在于人為因素的提升。縱觀已有的研究成果,我們可以看到,盡管對中國與絲路帶國家的貿易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這些研究多是圍繞著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展開的,并且是零散的;在研究目標方面,針對中國與絲路帶沿線各國的產品貿易(效率、潛力和主要影響因子)的研究相對較少。
鑒于此,本文在利用熱點分析的基礎上,探討絲路經濟帶沿線國家與我國的貿易現狀與提升路徑,力圖在借鑒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詳細剖析我國外貿發展的潛力和影響因素,為發展沿線貿易提供理論支持。同時,貿易提升路徑的提出將有助于引導各方更加理性、有序地參與合作,共同推動絲路經濟帶的繁榮發展。
二、絲路經濟帶沿線國家與中國的貿易熱點分析
研究熱點指在一段時間內,大量有內在聯系的文獻所探討的共同主題,反映了此時期從事該領域或相關領域研究的大多數學者都關注的問題。本文利用CiteSpace軟件利用2014~2022年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文獻來對沿線國家與我國在絲路經濟帶上的貿易情況進行研究熱點分析。
(一)關鍵詞共現圖譜分析
關鍵詞是對文獻主要內容的高度濃縮和概括,通過對文獻關鍵詞的分析,找出其中出現頻率相對較高的關鍵詞,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本領域的研究熱點。據此,本文對文獻進行現象化的網絡分析,得出研究熱點的知識圖譜,并對此進行深入分析,由此勾畫出該領域研究的熱點板塊。“貿易潛力”“貿易效率”“地心引力模型”等節點較大的關鍵詞均為本研究的高頻關鍵詞,也是絲路貿易領域學者關注的焦點。此外,本文將高頻詞進行進一步的分析,結果發現交易潛力(21次)、交易潛力(12次)、引力模型(11次)、中國(8次)、影響因素(6次)、農產品(5次)、貿易成本(4次)、貿易網絡(3次),在頻率排行中依次成為關鍵詞TOP10。
(二)關鍵詞時區圖譜分析
本文生成了絲路經濟帶沿線國家與中國的貿易研究的關鍵詞時區圖。2014年以來,這一領域的關鍵詞逐漸增多并呈現多元化發展的態勢,各個關鍵詞的研究熱度也經久不衰,并與之后的研究熱點產生了關聯。此外,各種貿易戰略意義、貿易方式和經濟增長路徑等相關研究也相繼出現,在2016年呈現井噴式發展態勢,這表明絲路經濟帶沿線國家與中國的貿易研究無論在深度還是廣度上,都在不斷擴大。
三、絲路經濟帶沿線國家與中國的貿易現狀
通過對以往文獻的研究以及對研究熱點的追蹤,并結合絲路經濟帶沿線國家與中國貿易的實際情況,本文對貿易現狀進行如下分析。
(一)沿線貿易量不斷增加,但貿易平臺還未臻于完善
隨著絲路經濟帶的推進,中國與沿線國家之間的貿易額不斷攀升。數據顯示,2013~2022年,中國與共建國家進出口總額累計19.1萬億美元,年均增長6.4%;同時,截至2023年6月底,中國與五大洲的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多邊合作不斷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日益成為各國交流合作的重要框架。
然而,在這個迅速增長的貿易中,各國之間的貿易平衡狀況存在巨大的差異,少數國家的對華出口占比過高,而且各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此外,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和物流水平相對薄弱,也限制了貿易的發展。
(二)沿線貿易潛力巨大,但貿易產業結構單一化明顯
絲路經濟帶連接了亞歐大陸的多個國家,這些國家擁有豐富的資源和潛在的市場需求。同時,這些國家地理位置優越,可以作為貿易和物流的重要通道促進跨國貿易和區域經濟合作。中國與沿線國家之間的貿易額不斷增長,反映了雙方貿易潛力的釋放和市場的開拓。然而,沿線國家與中國之間的貿易還存在著產業結構單一化的明顯問題。首先,資源型產品貿易占比高。部分國家的貿易結構過于依賴資源型產品,缺乏多樣化和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其次,技術含量低。一些沿線國家的制造業發展還比較滯后,技術含量相對較低,這導致他們在貿易中主要處于勞動力密集型產品的制造環節,缺乏高端技術產品的制造和出口能力。最后,沿線國家之間的產業協同發展程度相對較低。缺乏區域內的產業鏈銜接和產業分工,阻礙了貿易的深入合作和互利共贏。同時,一些國家之間的貿易壁壘和貨幣問題也限制了產業協同的發展。
(三)中西亞經濟走廊建設彰顯命運共同體的內涵
隨著科技和信息化的不斷進步,新型經濟的發展成為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共建“一帶一路”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全球互利共贏,落實“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中方與各國在基礎設施建設、貿易促進、新型經濟等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也在教育、文化交流等領域開展合作,增進了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這些合作表明,中西亞經濟走廊建設不僅是地區內部的經濟和貿易合作,更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一項符合中國和中亞國家共同利益的國際合作項目。
四、絲路經濟帶沿線國家與中國的貿易促進路徑
(一)持續完善絲路經濟帶貿易平臺系統
在經濟領域,建立絲路經濟大數據平臺系統可以幫助沿線國家和中國及時了解彼此的市場需求、產業結構和發展趨勢。通過平臺系統共享的經濟數據和相關分析報告,雙方可以更準確地把握商機,優化貿易結構和布局,推動互利共贏的經濟合作。該平臺還可以提供投資項目信息、政策法規等實用信息,幫助企業和機構更好地進行商業決策和合作伙伴選擇。
在資源和能源領域,建立絲路資源、能源大數據平臺系統可以促進沿線國家和中國在礦產資源和能源領域的合作。該平臺可以整合資源、能源的開發、利用、交易等方面的數據,包括儲量、產能、價格等信息,為合作雙方提供全面了解和評估資源能源的基礎。通過平臺系統,雙方可以更好地實現資源和能源的互補優勢,推動資源能源開發合作和供應鏈的建設。
(二)持續推動絲路經濟帶建設的產業融合發展
絲路沿線國家和中國在產業結構、發展階段和資源稟賦上存在差異,通過產業融合,雙方可以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利益的互惠互利,可以共享技術資源、知識經驗和創新成果,推動科技合作和創新驅動發展,也可以加強雙方在貿易便利化、通關合作、物流互聯互通等方面的合作。
首先,加強產業對接。促進沿線各國產業的互補和協同發展,搭建產業合作平臺,鼓勵企業進行技術合作、創新合作和產能合作。通過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協同作業,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價值鏈的升級。其次,建設經濟合作區。在絲路經濟帶上設立經濟合作區,提供良好的投資環境和便利的政策措施。通過打造開放創新的特殊經濟區域,吸引國內外企業進駐,推動產業融合發展和創新能力提升。最后,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一方面加強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另一方面通過建設公路、鐵路、港口和電信網絡等,提高貿易和產業鏈的暢通程度,降低運輸成本,促進資源流動和產業轉移。
五、結束語
十年櫛風沐雨,十年春華秋實。共建“一帶一路”源自中國,成果和機遇屬于世界。與絲路國家的貿易建立在政策協同和文化認同的基礎之上,改變現有貿易體系的不足之處,持續推進多方貿易有序進行,真正成為合作共贏的伙伴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