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根生
廣汽乘用車有限公司 廣東省廣州市 511434
當前,全球綠色產業加速發展,多國加快制度創新和技術革新步伐,推動經濟、能源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以期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報告指出,面對全球資源環境壓力,過去10 年間,越來越多國家出臺與綠色投資相關的戰略政策,將支持綠色產業發展作為一項戰略重點。著眼于可持續發展的綠色投資對于經濟發展影響深遠。加大綠色投資、促進綠色發展已成為打造國際競爭力的新動能。
汽車產業是全球范圍內重要的工業領域之一,對于社會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具有極大推動作用,同時由于和公眾生活消費關系緊密,也在改變社會公眾行為模式上發揮著積極作用。汽車產業可以有效帶動鋼鐵、冶金、橡膠、石化、玻璃、機械、電子、紡織等諸多上游產業,并能夠延伸至維修服務業、交通運輸業、保險業等下游行業,有效吸納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與新裝備,形成了相當的生產規模與市場規模,在國民經濟中形成了充分的影響力與帶動效應。但汽車產業迅速發展所帶來的環境污染、能源消耗問題日益凸顯,降低汽車產業的環境負面影響、謀求汽車產業的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已成為汽車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東盟地區是全球經濟增長較快地區之一,是我國“一帶一路”倡議和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下的的重要合作伙伴,與我國的雙邊經貿關系活躍。2020 年,中國-東盟進出口額達到4.74 萬億元,同比增長7%,東盟地區已成為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汽車產業方面,東盟國家近年來汽車產業發展迅猛,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預測,到2025 年,新能源汽車在東南亞地區的銷量將增至1000 萬輛。越來越多中國新能源車企已進入東南亞市場,與當地伙伴加強合作,進一步促進中國與東盟國家產業優勢互補,助力東盟國家汽車產業綠色發展。
近年來,中國的汽車產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在新能源技術研發應用、產品生產銷售、國際貿易競爭等多方面發力,相關成果處于國際領先。汽車產業已成為中國國民經濟主要產業之一[2],2021年,中國汽車制造業營業收入達86706.2億元,利潤總額達5305.7 億元,較2020 年分別同比增長6.31%和4.16%。在產銷規模方面,中國汽車產銷量數據已連續多年全球排名第一,并保持高速增長態勢,汽車保有量年度增量已穩居2000 萬輛以上。截至2021 年底,全國汽車保有量、產銷量分別達3.02 億、2608.2萬和2627.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7.5%、3.4%和3.8%。同時外貿出口取得明顯突破,2021 年,中國汽車出口總量達201.5 萬輛,同比增長1 倍,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31 萬輛,同比增長3 倍,汽車產品正在成為中國經濟內外雙循環的重要終端產品。
新能源汽車方面,面對全球能源危機和環境污染的挑戰,中國正在逐年加大汽車領域的綠色低碳轉型力度,大力推動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得益于國家政策的大力推動和核心技術的不斷突破,尤其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推動下,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迅速發展,2021 年中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784 萬輛,產量達354.5 萬輛,分別同比增長59.34%和159.52%,新能源汽車已占全國汽車總產量的13.59%。2021 年新能源乘用車零售滲透率達到14.8%,比2020 年的5.8%提升明顯。伴隨國民經濟穩步回升,消費需求加快恢復,中國汽車市場仍有充分的發展空間。

圖1 2013-2021 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及增速

圖2 2017-2021 年中國汽車產品出口去向
在產業生態整體鏈條上,中國汽車產業的核心技術不斷突破,產業技術持續創新,發展模式進一步優化。新能源汽車產業生態由整車、零部件研發生產及營銷服務企業之間的“鏈式關系”,逐步演變成汽車、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多領域多主體參與的“網狀生態”,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同樣貫穿全局,成為汽車產業上下游共同參與的話題。在綠色低碳轉型方面,我國汽車產業正在著力開展幾方面的工作:明確汽車產業面向碳達峰、碳中和的產業實施路線圖;推進汽車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標準的制訂和實施;推動“政產學研”各方形成合力,通過技術孵化、項目示范等方式,加快清潔能源、綠色制造等技術落地,以及原材料的循環利用;進一步加大對新能源汽車使用端的支持力度。
從時間階段來看,中國節能與新能源產品推廣大概分成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為2009-2015 年,綠色汽車產品處于產業化發展推動時期,相關的補貼政策推動了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為新能源產品的市場化發展奠定了基礎。2016-2021 年,以新能源產品為主導的市場經過了導入期、成長期并進入快速增長期,由“政策驅動”逐漸轉向為“市場驅動”。2022 年起,相關產品進入成熟期,預計2022年新能源汽車年銷量有望達到500 萬輛。
為加大汽車節能減排技術應用和新能源汽車推廣普及力度,中國在消費端的汽車購置與使用環節實施了一系列刺激政策,例如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新能源汽車免征車輛購置稅、購車配額指標向新能源汽車傾斜等方式。同時在基礎設施上以2000 萬容量為目標,打造適度超前、布局均衡、智能高效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
總體而言,中國汽車產業在經歷快速發展階段后,綠色低碳轉型已成為現階段發展的重要話題。實現低碳轉型,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也是中國汽車產業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中國汽車已在低碳生產、低碳技術、低碳產品等各方面初步打造出核心能力與競爭優勢,汽車綠色化發展成果初步體現。
新加坡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與氣候環境,是國際上綠色發展的引領者與倡導者,可持續發展理念踐行地較為深入。在由教育部(MOE)、國家發展部(MND)、可持續發展和環境部(MSE)、貿易和工業部(MTI)和交通部(MOT)五部門聯合發布的《2030年新加坡綠色發展藍圖》(Singapore Green Plan 2030)中,強調了新加坡在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和《巴黎協議》下的承諾,同時使新加坡“在可行的情況下”盡快實現其長期零排放目標,將電動汽車普及和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作為五大關鍵支柱之二。

表1 中國汽車產業綠色發展政策法規
受國土面積與資源能源供給限制,汽車產業在新加坡主要集中于消費端,以及生命周期初始階段的冶金、化學、煉油、電子等輕工業,對于整車生產環節無涉及。統計數據顯示,新加坡的年汽車銷量從2011 年的3.6萬輛增長至2020 年的5.5 萬輛,汽車保有量從2005 年的61 萬輛增長至2019 年的92 萬輛,整體趨勢為先增長,于2013 年達到頂峰后,呈現輕微下降趨勢,即新加坡的汽車保有量已經處于國家所能承載的較高水平。
作為全球知名的“花園城市”,新加坡已經在能源供給、汽車產品排放、汽車消費稅收、廢舊產品回收等多方面發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能源領域和汽車產業中,新加坡政府強調通過清潔能源的使用和能源效率的提升來降低碳足跡,按照時間節點制定了一系列目標,包括到2025 年停止柴油車輛的注冊,到2030 年停止非清潔能源車輛的新車及出租車注冊,到2040 年,逐步淘汰內燃機車輛,讓所有汽車都使用更加清潔的能源。在汽車排放方面,制定了車輛排放計劃(VES),要求公開五種車輛污染物情況和汽車的燃油經濟性,并將按照碳排放和污染物表現最差的指標確定等級。在稅收政策方面,下調了電動汽車的附加注冊費,并提高了車用汽油的稅率,同時對上游工業生產過程征收碳稅。
總體來看,新加坡因其較為發達的國民經濟水平和特殊的地理環境,可持續發展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反映在汽車產業上,因為相關制造業涉及較少,因此新加坡的管理重心在車輛準入、購買和排放等環節上,以借此控制私人交通的比例,降低汽車相關污染物和碳排放量,進一步促進可持續交通轉型。
泰國是全球重要的汽車制造基地之一,產業規模大致與法國、英國等老牌汽車強國相當,在全球位列12 名,被譽為“亞洲底特律”。汽車產業也是泰國的支柱產業。其國內汽車保有量達1817 萬輛,千人保有量約261 輛,并根據泰國電動汽車協會發布的數據,自2015 年開始,泰國電動汽車行業開始大幅擴張,至2019 年已有420 家企業在泰國電動汽車生態系統中運營,其中包括梅賽德斯奔馳、豐田、本田、馬自達等多家頭部汽車企業。
新能源汽車產業已成為泰國發展戰略的一部分,在“泰國4.0”戰略中,以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新一代汽車被列為政府重點發展產業,計劃到2030 年電動汽車達到其國內汽車產量的30%。為了盡可能吸引國外投資,泰國政府為企業提供了豐厚的稅收優惠政策,并減少消費稅和進口生產設備稅,以此鼓勵車企在泰國設立基地,生產電動化車型。為持續推動電動汽車發展,泰國政府專門成立國家電動汽車政策委員會。2021 年3 月,該委員會發布總體規劃,提出到2035 年,重點圍繞零排放汽車、下一代汽車技術、商業模式創新三大領域,打造完整的電動車產業鏈,掌握先進的核心技術。泰國高等教育與科技創新部表示,新能源汽車是泰國政府大力鼓勵發展的目標產業,泰國致力于將自身打造成為東南亞新能源汽車的制造中心和出口基地。

表2 泰國電動汽車發展計劃表
為實現上述愿景,泰國投資委員會推出了一系列投資促進激勵措施,包括對生產一種以上電動汽車零部件的汽車廠商實施免稅;純電動汽車最長可享受10 年免稅期,混合動力汽車最長6 年;消減新能源汽車購置稅,并提供購車補貼;設立總額為27 億美元的項目投資獎勵基金等。泰國投資促進委員會表示,來自多個國家的車企都申請享這些優惠政策,該委員會正在研究推出第二波投資優惠政策。作為全球位居前列的汽車制造/組裝國家,泰國在汽車產業綠色發展領域通過電動車產量目標、消費端區別化優惠政策、基礎設施建設等一系列措施來促進汽車產業可持續轉型。
印度尼西亞已成為東盟地區第二大汽車生產國,僅次于泰國。低勞動力成本和較為廣闊的市場空間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汽車制造商,包括豐田、日產和通用汽車等國際一線企業。近些年來,受氣候變化、能源結構變化等因素影響,印度尼西亞汽車產業中對節能汽車的偏好進一步上升。
汽車產業本身對印度尼西亞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約為4%。除了快速增長之外,印度尼西亞汽車產品的質量也證明了其競爭力,例如印度尼西亞已通過出口200 萬輛汽車打入澳大利亞市場,而眾所周知,澳大利亞的汽車相關規范和標準非常嚴格。這表明印度尼西亞汽車具有進入更多國外市場尤其是鄰國的巨大潛力,使其成為一個有廣闊前景的汽車生產中心。但根據耶魯大學2018 年發布的環境績效指數數據,印度尼西亞在全球180個國家中排名第133 位。這表明印度尼西亞的環保績效仍然很低,汽車產業作為污染排放較多的行業,其綠色發展問題需要政府和行業從業者給予更多關注。許多公司已經實施了遠遠超出環境監管要求的環境實踐,以減少能源消耗,向消費者推薦綠色產品或技術,并盡量減少生態足跡。
根據印度尼西亞的汽車工業4.0 計劃(Indonesia Automotive 4.0),其汽車工業到2030 年將經歷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到2021 年,在此期間依舊著重發展本土的內燃機汽車(ICE 汽車)生產,包括加強原料生產能力,通過新技術的開發加強內燃機汽車的生產力,加強本土零部件制造能力和技術轉移。第二階段到2025 年,此階段以電動摩托車入手,為以化石燃料為動力的摩托車制定明確的淘汰計劃,同時建設所需的基礎設施并鼓勵采用電動產品,同時建立電動汽車零部件研發中心,尤其是電池產品,以打造全價值鏈上的國產化能力。第三階段到2030年,開始在本土生產電動汽車產品,為內燃機汽車制定明確的淘汰計劃,大力建設電動汽車基礎設施并鼓勵其使用,同時鼓勵相關零部件的持續改進。政府計劃到2040 年將所有新摩托車替代成為電動摩托車,到2050 年將所有新機動車替代成為電動汽車。
總結來說,目前印度尼西亞在汽車產業綠色發展方面已經有了充分行動和規劃,并計劃打造綠色可持續的汽車工業全產業鏈。但受限于國家的產業結構、經濟成本與技術發展現在,若想完成充分的綠色轉型還需要較長一段時間。
雖然應對氣候變化,加速汽車產業綠色轉型已成為行業共識,但受限于經濟發展水平、國家地理位置、核心技術研發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地區內不同國家在產業綠色發展方面的步伐并不一致,具體表現有:
系統且具體的頂層規劃尚未明確。總體來看,各國都在低碳產品設計、綠色制造轉型等汽車產業不同階段提出了相關要求與戰略目標,但戰略目標與落地實施之間存有一定空白,在具體實現路徑上并不明確,難以具體開展工作,導致綠色發展滯后。
綠色發展速度受經濟水平制約。總結發現,綠色發展的基礎是汽車產業已具備了良好的發展態勢與成熟的產業規模,底層經濟基礎可以有效支撐新技術開發、新產品迭代的較大開銷。汽車產業較成規模、經濟發展相對良好的國家,往往能夠明確自身的新能源或節能發展路徑,而產業基礎較為薄弱的國家綠色發展水平也普遍偏低。
綠色投資規模較小。當前,全球綠色產業加速發展,多國加快制度創新和技術革新步伐,推動經濟、能源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以期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但綠色投資水平與相關國家的經濟發展程度緊密相連,綠色經濟在全球范圍內仍為新興概念,需要通過國際合作獲取多方支持。
深化汽車產業綠色發展國際合作。目前中國汽車產業綠色發展已取得成效顯著,具備完善的政策體系,具有較多優秀的行業企業案例,在全產業鏈有充分的節能降碳技術經驗。由此,中國應利用好“一帶一路”等平臺,積極向共建國家分享成功經驗,共同促進技術研發、產業轉型。
完善新能源產品全產業鏈建設。在能源方面,不同國家的能源結構不一,不同國家的整車企業應結合自身的地理環境與技術開發成果,充分發揮“長板”效應,提前布局自身占據優勢的新能源汽車類別。同時積極開發零部件等上游產品制造的本土化,加快全產業鏈的競爭力,規避相關綠色貿易壁壘。
加速先進制造經驗推廣應用。部分國家中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相對欠缺,汽車企業節能降碳等方面的管理經驗不足,有關能力和基礎相對薄弱。中國企業可以在中國政策體系和法規標準基礎上,結合全球先進做法與經驗,對接不同國家的汽車廠商,開展包括綠色低碳發展規劃、綠色原料設備采購、工藝流程優化、回收體系完善等多方面的工作,促進中國先進產業技術“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