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士明
腦血栓是一種臨床常見的腦梗死類疾病,多發生在中老年群體中,發病率較高[1]。隨著社會發展,老齡化問題加劇,該病癥的發病率在近年呈現出上升的趨勢。該病癥的定義是各種原因影響下形成的血管管腔閉塞,血液粘稠度升高形成血栓,腦部的血流出現阻礙后腦中局部區域供血流量驟減或停止,從而導致腦組織因缺氧和缺血,細胞變性壞死[2]。該病癥容易導致患者出現語言和肢體障礙等后遺癥,且易復發,致殘率和病死率都很高,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安全。腦血栓的治療研究一直是醫學界一大熱門話題,目前的治療以降壓為主,同時通過抗血小板藥物為腦部恢復供血[3]。以往臨床治療中有時效果并不是特別理想。有研究報告顯示[4],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能夠有效治療腦血栓,緩解臨床癥狀,加快患者恢復。本研究納入2018年9月~2020年9月到本院進行治療的240例腦血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在腦血栓的臨床治療中使用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的價值。現將主要研究過程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納入2018年9月~2020年9月在本院進行治療的240例腦血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入院編號的單雙數為依據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 120例。對照組男72例,女48例;年齡52~79歲,平均年齡(64.57±4.88)歲;54例存在冠心病、78例存在高血壓、28例存在心房纖顫。觀察組男66例,女54例;年齡55~77歲,平均年齡(64.68±6.76)歲;49例存在冠心病、82例存在高血壓、25例存在心房纖顫。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醫院倫理委員已經審核通過了本次研究的申請,所有患者或家屬都已充分了解研究內容,并自愿簽字加入到研究中。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
注:兩組比較,P>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符合《內科疾病的現代診斷與治療》中相關的診斷標準,經過CT和癥狀表現被確診為腦血栓患者[5];②明顯伴有偏癱、語言和認知障礙的患者;③無相關藥物禁忌證的患者[6];④初次發病,且發病時間≤24 h的患者[7];⑤臨床資料完整的患者。
1.2.2 排除標準 ①合并嚴重臟器損的患者;②嚴重心、腦、腎等相關系統病變的患者[8];③年齡>80歲的患者;④腦梗死面積較大的患者;⑤1個月內做過外科手術的患者;⑥因任何原因中途退出研究的患者。
1.3 方法 對所有患者均給予補液和吸氧、降壓和降脂、糾正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等基礎治療,并嚴密監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9]。對照組患者單獨使用阿司匹林腸溶片[商品名:拜阿司匹靈,Bayer HealthCare Manufacturing S.r.l.(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分裝),注冊證號HJ20160685(原注冊證號J20171021),規格:100 mg×30片]口服治療,第1天使用劑量為300 mg,1次/d;第2天起劑量調整為100 mg,1次/d。以此劑量連續治療4周。觀察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腸溶片聯合硫酸氫氯吡格雷片[商品名:波立維,賽諾菲(杭州)制藥有限公司,注冊證號J20180029,規格:75 mg× 28片]口服治療,第1天的劑量為300 mg,1次/d;后續劑量調整為75 mg,1次/d。以此劑量連續治療4周。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療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血液流變學和凝血指標水平。
1.4.1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肢體功能和語言功能恢復到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神經損缺情況減少≥75%;有效:肌力恢復到二級,可正常交流,神經損缺情況減少45%~75%;無效:所有臨床癥狀未改善,甚至加重。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2 神經功能缺損評分 運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對患者的意識、回答、凝視、肢體活動能力進行評估,評分越低說明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情況越輕。
1.4.3 血液流變學和凝血指標 抽取患者空腹狀態下外周靜脈血5 ml,用以檢測所有患者的血液流變學指標和凝血指標。血液流變學指標包括血漿粘度、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凝血指標包括血小板粘附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D-二聚體。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92.5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1.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n(%)]
2.2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 治療7、14 d,觀察組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患者血液流變學和凝血指標比較 觀察組血漿粘度、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小板粘附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D-二聚體水平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血液流變學和凝血指標比較()

表4 兩組患者血液流變學和凝血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腦血栓起病急,病情嚴重且發展迅速,危險性非常高,需要立即送醫救治以挽救患者的生命。針對該病的早期治療以盡可能為患者恢復正常的血流供應為主,保障腦部的血液供應,用以緩解腦部的損傷,最大程度恢復受損神經細胞[10]。從以往的臨床治療經驗來看,單獨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藥物治療效果有時并不十分理想,目前的治療方式多采用聯合用藥[11]。
阿司匹林是一種防治腦血管疾病的常用藥物,該藥物對抑制血小板聚集效果較為突出,此外還可以對血小板的前列腺素環氧酶進行抑制,用于治療血栓。氯吡格雷同樣是臨床中比較常見的抗血小板聚集藥物,能夠對腺苷二磷酸受體進行選擇性抑制,對誘導血小板聚集的興奮劑活性有阻滯作用,讓血小板難以聚集,降低其活性[12]。
綜上所述,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聯合應用能夠在腦血栓的治療中明顯提升療效,改善神經功能缺損狀況,恢復血液流變指標,保障凝血功能的穩定,是一種優秀的治療方案,建議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