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涵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的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過去一年,三省一市交出來之不易的成績單:2022 年,滬蘇浙皖經濟總量占全國的24.1%,研發經費投入占全國的29.8%,數字長三角、科創共同體等合作加速,通蘇嘉甬高鐵、滬蘇嘉城際鐵路等項目開工,一體化發展走深走實。長三角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舉足輕重。在今年全國人代會期間,滬蘇浙皖四地代表圍繞更高質量一體化,建言獻策共謀發展。
在全球化出現波動的當下,上海產業要素齊全、科研院所豐富,更應在“固鏈、補鏈、強鏈”中發揮關鍵作用。
數據顯示,全國每三輛新能源車就有一輛產自長三角。
長三角地區發展新能源汽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全國人大代表、奇瑞控股集團董事長尹同躍表示,要發揮好滬蘇浙皖地區各自優勢,深化產業鏈合作,聚力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整體升級。建議全面深化產業鏈合作,從上游關鍵原材料及核心零部件,到中游整車制造,再到下游的充電服務以及金融、租賃、二手車交易和維修回收等后市場服務,拓展合作的廣度和深度。尹同躍表示,上海作為全國經濟中心,創新能力強,國際和行業龍頭整車企業較多;江蘇作為制造業大省,整車產品特色明顯,零部件產業配套齊全;安徽作為資源豐富型城市,勞動力資源充沛,國內諸多車企扎根,已經形成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浙江數字經濟優勢明顯,推廣應用走在全國前列。長三角地區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的大小企業可優勢互補、協同創新,共同推動產業集群的整體發展。
過去3 年,疫情及隨之而來的供應鏈中斷、物流成本提升、人才流動受限、國際國內需求收縮等情況,給企業的正常生產帶來不小影響。
全國人大代表、三花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副主席張亞波建議,長三角加快人才、資金、技術、數據、產業、市場等制度供給、資源供給、服務供給,并通盤考慮、著眼長遠,出臺區域內相互匹配的激勵政策措施,推動高端創新要素和生產要素在更大區域范圍內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幫助企業降低研發成本,不斷取得新突破。
有代表坦言,實現長三角制度一體化,最根本一條是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推動要素配置按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耙坏┵Y源在更大的范圍內加速流動,可以在這一過程中破圈、重組、進化,進而產生一體化的溢價?!?/p>
通過五年的探索,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在制度創新方面已經有了很大成效,比如在跨行政區域規劃體制機制、產業一體化、治理一體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探索和創新。同時,在高質量發展方面也邁出了扎實的步伐,尤其是科創產業集聚,高端生產要素集聚,基本形成了跨區域的協同發展效應,初步具備一定的規模。在民生保障方面,特別是公共服務一體化方面也有積極探索,如交通卡、社??ó惖亟Y算,為人員的流動和交流提供了便利。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權衡認為,放眼未來,構建長三角一體化的新發展格局,四地在三個方面要邁出更加實質性的步伐。首先要率先構建起一體化的產業鏈、供應鏈,確保區域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安全。其次,要在科技自立自強和創新驅動,在構建科技創新發展體系上更好更快走在全國的前面。長三角,乃至長江經濟帶要形成一個科技創新共同體。此外,在“高質量”上要繼續開拓新路子,特別是長三角地區在勞動生產率、全要素生產率、技術進步率等,包括人均經濟的規模和能級等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熊貓機械(集團)有限公司采購經理李豐認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還存在一些政策銜接問題,應持續融合、向前推進,通過立法、監督等手段進一步打破行政壁壘,推進區域高質量發展。
從合作共建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到規劃設立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及數據中心集群,長三角地區已進入創新驅動發展的新階段。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科技廳廳長羅平表示,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過程中,安徽將繼續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資源稟賦優勢,堅持上海龍頭帶動,攜手蘇浙,揚皖所長。羅平透露,安徽將與滬蘇浙共同加強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和預研,共建創新平臺,聯合爭創國家級創新基地。例如,推進實施第二批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聯合攻關計劃項目,支持建立長三角G60 科創走廊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共建區域協同發展“樣板間”等。
在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劉慶看來,長三角科創一體化根本任務是促進長三角區域創新鏈和產業鏈、創新要素和產業要素的深度融合,關鍵是一體化地征集產業需求和一體化地面向全球集聚創新資源。劉慶說,為響應國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應運而生,面向長三角區域構建集創新資源、研發載體和產業需求于一體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在推進長三角科創一體化的道路上,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將持續深化區域協同創新,針對產業發展短板弱項更有針對性地集聚創新人才、組織技術攻關,依靠科技創新不斷開辟發展新賽道、塑造新優勢。
近年來,長三角生物多樣性保護不斷加強。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陳紅楓建議,加快實施《長江三角洲區域生態環境共同保護規劃》,共建綠色美麗長三角。
推進長三角標準一體化,加快生態環境保護地方標準編制至關重要。陳紅楓建議,加快實施《長江三角洲區域生態環境共同保護規劃》,完善統一組織、統一制度、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監管的推進機制。充分發揮長三角“綠水青山”生態資源優勢,攜手打造長江、淮河、新安江生態廊道,協同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設,不斷完善跨省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從共保聯治向共同開發、共享優質生態產品拓展,共建綠色美麗長三角。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悅達集團董事長張乃文認為,實施區域一體化綠色轉型戰略,能夠使長三角地區在繼續當好中國經濟增長引擎同時,繼續引領全國零碳轉型,進而早于2030 年完成國家碳達峰目標。這將為中國較落后地區騰出發展空間和時間,為國家順利實現“雙碳”戰略目標作出更大貢獻。
長三角地區集聚了大量的高能級人才載體,擁有上海張江、安徽合肥2 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全國約1/4 的“雙一流”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集成電路和軟件信息服務產業規模分別約占全國的1/2、1/3;三省一市共有本科層次高校221 所,其中“雙一流”高校35 所,為長三角人才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生態環境研究所所長劉銳很關心科技人才隊伍的建設與發展。目前,長三角各地人才治理尚未形成合力,缺乏區域整體的產業、人才統一部署和規劃,城市和地區間人才需求同質化,特別是重點產業和領域的人才需求存在重疊與競爭,限制了人才在區域間的共享與高效配置。劉銳建議,在長三角各區域建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把人才進行集聚,把企業產學研集中在一起,把跨區域、跨學科的人才集中在一起,針對一些共同的科創需求進行研發,也就給企業提供了一個創新鏈和人才鏈,這樣才有可能把產業鏈進一步的做強。
全國人大代表、蘇州大學校長張曉宏建議加強三省一市各層面發展規劃的政策銜接,為域內高校在聯合招生、合作辦學、實驗室開放共用、產學研平臺共建等方面提供制度保障。張曉宏表示,“長三角高校合作聯盟”可以進一步擴大,通過建立多層級、網絡化的科技創新信息互通平臺,在更大范圍內進行統籌規劃、合理布局、整合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