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庭
(臨沂大學音樂學院,山東 臨沂 276000)
高校的核心任務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在黨的二十大剛剛勝利閉幕的時刻,山東藝術學院召開“跨文化視域下的音樂理論與表演”國際研討會,有組織地推動音樂理論與表演學科專業主動適應新時代、確立發展新方位、明確新使命,關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達成,非常必要,也恰逢良時。
我發言的內容不能算是一般意義上的學術思辨或創新研究,更多的是分享我們在踐行區域綜合高校音樂學科專業建設初級階段的“行思錄”,是將“學與術”轉化到育人實踐過程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案,從理念與實踐探索新時代新方位的音樂學科建設如何“返本開新”。
剛才講到“恰逢良時”,是因為我認為,黨的二十大報告已為音樂理論與表演學科專業未來發展把舵領航——這是一種戰略性定位,標明了新時代音樂教育發展的時代新方位。 各學科、各專業、各方向應主動投入其中,汲取智慧,述學立論,因勢而變,確立新時代音樂學的新方位,積極構建新方略——這應是我們當前音樂學科專業建設的主要任務。
8 位美國專家①他們分別是來自美國曼內斯音樂學院的Yehuda Hanani,美國辛辛那提大學音樂學院的Aik Khai Pung 和Amit Eventov,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樂理作曲系榮譽教授Heinrich Taube,美國休斯頓大學摩爾斯音樂學院作曲教授Rob Smith 和John Snyder,美國北德克薩斯大學的Daphne Gerling,美國柯蒂斯音樂學院的Mary Javian。在主旨發言中也分別談到了各自音樂學科專業伴隨時代的嶄新發展,不斷進行人才培養方案和定位調整的實踐,對我們啟發很大。下面,我將結合臨沂大學音樂學院的人才培養實踐,圍繞“守”“正”“通”“融”4 個關鍵字,闡釋我們對新時代音樂學科專業建設新方位的思考與實踐。
守,就是守護學科專業建設初心。 我認為,新時代高等教育音樂學科專業建設應與新方位的使命契合,這是我們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育可堪重任的時代新人”的底層邏輯。
但我們直面問題,觸及教師隊伍實際,如何從高位重塑教育觀念并開展應用實踐,如何面對溫飽有余、衣食無虞的“網絡原住民”“躺贏的一代”的學生們? 如何引領他們以昂揚的姿態接過歷史的接力棒,以砥礪奮進之志,扛起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歷史責任,以紅色文化教育推動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 這是我們新時代高等音樂學學科專業建設者、管理者必需擔當起的使命,也是一種挑戰!
這個挑戰同時也是對音樂學問答鏈的根本時代問題:“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誰培養”的詰問,并在實踐中探索最佳解決方案。
面對挑戰,作為高等教育音樂學科專業建設者,我們認為,首先,應“采千載之遺韻”,觀黨的二十大精神之大勢,研判政策指引、未來需求,應“守”住對“教師”的敬畏之心和對“育人”的赤誠之心,應守住從教的“初心”,用宏大的歷史觀審視新時代的音樂學科專業教育。 特別是聚焦區域地方高校音樂學學科專業建設,我們要更加注重人才培養定位的調整,不能僅關注于音樂表演技能的教學,要在音樂表演技能教育教學過程之中推動培養人的全面發展,要戰略化地從師資隊伍結構、區域基礎教育和音樂文化事業發展的現實需求和未來引領角度,確立人才培養的新定位。 昨天美國的一位專家提到了他們也在探索人才培養要適應“組合型”的職業要求,我國教育部近年大力推動的“四新”建設,就是旨在推動培養有扎實學識素養,并在某一學科專業更“?!钡娜瞬?,這是國家對新時代各學科專業建設定位的重大戰略調整。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葉圣陶先生也曾寫下他對教育的理解:“若有人問我干什么,我的回答將是‘幫助學生得到做人做事的經驗’,我決不說‘教書’?!?/p>
撫今追昔,這給我們啟發,讓我們深思:高校音樂學科專業教師不能僅注重各表演專業狹義的演唱(奏)技能技術教學,不能只作傳授書本知識的“教書匠”,而要下決心解決照本宣科、不能活學活用的老問題;要從碎片化的知識點單向灌輸式傳授,向知識“‘活化’講授+應用思維訓練”的“探究式”教學模式轉變;要將“點狀”知識系統,“活化”應用到學生創新思維訓練……實現“教書授漁”和“育才與育人”的融合,讓我們的學生博學而篤志。
我校音樂學(民族器樂表演)方向,戰略性地將民族管弦樂《沂蒙史詩》的創作,融入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亦即:以學生為中心,加強學生表演實踐教學,帶領學生沉浸于創作過程;在從“學”到“創”的過程之中,引導學生領悟并實現從各類課程基礎知識、民族樂器基礎演奏技能學習,轉化為譜寫沂蒙精神,將沂蒙精神結合時代條件進行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將知識傳授轉化為學生創作實踐的專業能力訓練,轉化為學生做事做人的思維方法訓練,讓學生從專業知識的被動接受者,成為知識的創新推動者,從而達成育才與育人的同頻實踐,真正推動文化自信自強,將學生培育造就成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建設者。
我們的探索和實踐,已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不僅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質量上有了顯著的提升,在學科專業建設的指標要求上也獲得了較高、較多的“達標”增項,如:學生表演的民族管弦樂《沂蒙史詩》獲山東省泰山文藝獎一等獎、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一等獎,獲得了國家藝術基金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大型舞臺劇資助項目,等等。
區域高校的音樂學科專業建設,必須要“正”,才能出“新”。 這種“正”可從兩個層面來闡述。
從宏觀上來看,就是要“正”學科專業的辦學方向。 我認為,一是要堅持黨的領導;二是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三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四是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回答好“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根本問題;五是對我們來講,要堅持扎根沂蒙大地,心系區域發展,為區域發展和社會需求培養人。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培養出社會主義文藝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從微觀上來講,“正”,就是我們要守“正”音樂學科專業屬性,在2011 年增設藝術學科門類后,有了“音樂與舞蹈學”一級學科,有了“音樂學”專業,今年公布的學科目錄又作了調整,進一步為“正”音樂學科的專業屬性提供了政策依據。
近10 年來,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提出了各學科門類的“四新”建設要求,特別是教育部辦公廳近日又印發了《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綱要》……這一系列文件方針政策,都是在總結以往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學校美育教育的新要求,如對藝術教育提出“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育人成效新要求。 這是教育部根據以往藝術學門類各學科育人成效的實際,結合新時代藝術學門類各學科專業高質量發展的前景,對“培育時代新人”提出的新期望。
鑒往知來,萬變不離其“本”,根本固者,華實必茂。 但我們應該清楚,不忘本來,方能開辟未來——新時代音樂學科專業建設高質量發展的未來,也因應時代大勢,被賦予了“培育新人、開創未來”的新使命。 要擔當這樣的時代使命,我們必須要守“正”音樂學科專業屬性——即是要守“正”音樂學學科專業建設內涵的正統,就是要守“正”馬克思主義文藝觀中國化實踐的傳統。
我認為,首先是要守住相對固定、然后再創新與變革不斷迭代重組、具有科學邏輯的中國音樂相關知識系統、知識體系。 這樣才能固本強基,鞏固賦能且推動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音樂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之“本”。 中國音樂學院于2018 年12 月,啟動了本科“中國樂派8+1、思政+X”課程建設。 其中的“中國樂派8”,我認為,就是將音樂學科專業相對固定的理論史論“課程體系”落到了實處。 這是非常好的示范引領。但在區域綜合高校音樂學院的育人實踐中,每門課程屬性的知識系統與“1”(這個1 是指傳統的表演技能方向)契合的深度、維度、挑戰度,與音樂學學科專業表演或研究方向相適應的人才培養定位達成度,尚需“切問而近思”——本科專業如此,碩士、博士學科專業更是如此,更需要結合新時代對人才的需要進行重組與建構。 2022 年的學科目錄調整,應是為此進行的戰略規劃。
作為區域綜合大學的音樂學院,我校音樂學(師范)本科專業,“以國家、地區音樂教育需求為導向,以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為特色,立足沂蒙、面向山東、輻射全國,培養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師德高尚、素質全面、勇于創新、扎根基層的中學音樂教育工作者”。 圍繞著這樣的專業定位,我們在人才培養實踐方面,實施了將“應用型”“OBE”理念(成果導向教育理念)融入教育教學模式之中的實踐改革:
一是在教育理念上,教師全員要將“應用型”人才培養與“OBE 教育”理念活化在人才培養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并與專業認證理念形成耦合效應。
二是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有組織地教學和研究,要重構課程體系模塊,將核心教學內容與達成目標貫通,推動“應用型”教育教學改革。 實施“視唱練耳→聲樂→鋼琴→和聲→曲式→鋼琴伴奏與彈唱”等課程集群系統化的教學,提煉專業核心教學與特色內容,進行組織化的貫通設計。 具體來講:將我們開展的沂蒙精神主題原創作品《初心》《沂蒙史詩》等核心段落——如《送兒上戰場》等內容——從視唱課程(唱旋律)、練耳課程(聽旋律)、聲樂課程(情景式表演唱)、和聲課程(為旋律配和聲)、鋼琴伴奏與彈唱(自彈自唱)等課程作集群要求,環環相扣,構建了全過程“遞進生長性”的應用型人才培養與畢業能力達成“OBE 產出效能”教育教學改革,形成了對學生遞進式的應用思維訓練,同時也形成了革命老區高校音樂學院用“沂蒙精神”育人優才的教學特色和顯著成效。
音樂學科專業建設是一項具有連續性和系統性的工程,無論是哪個專業方向,均需從不同課程集群體系、不同課程知識體系、育才與育人效能三位一體為旋轉的支點和軸心重組。 這是當前音樂學科專業內涵建設的當務之急。
一流大學關鍵看人才培養質量,而學科建設水平是人才培養質量的有力支撐。 音樂學科專業建設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他們是供給學科內涵“營養劑”的質量引擎。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 沒有一流的人才,很難有一流的學科;沒有一流的學術,很難有一流的專業。 在地方高校音樂學科專業建設實踐中,一流教師隊伍的建設不足,往往是制約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瓶頸。 因此,墨守成規是不行的。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以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黨內和黨外、國內和國外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的偉大奮斗中來?!保?]聚才、育才、用才,“攬天下英才而用之”,是我們突破一流學科專業建設、實踐和發展“瓶頸”的實招。
作為沂蒙革命老區的高校,在“十三五”期間,為突破一流教師隊伍建設發展的瓶頸,我們采取了如下策略與行動:與中央音樂學院王甫建老師、山東歌舞劇院及民樂團演奏家們合作,推出民族管弦樂《沂蒙史詩》;與山東藝術學院劉忠老師及省內多位青年藝術家合作,推出舞劇《淵子崖》……均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在“十四五”期間,我們將持續推進與一流專家學者合作。 正在進行的項目如:與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長于平老師采取項目合作的方式,推出舞劇《沂蒙長風》;與山東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原院長李云濤教授合作,推出歌曲《人民代表》(暫定名);與山東省音樂家協會秘書長吳可畏老師合作,推出清唱劇《沂蒙正紅》等系列作品;即將聘請山東藝術學院王炳杰教授,指導彈撥樂團教師團隊建設……這些計劃旨在以項目融匯高層次人才,協同構建一流教師隊伍,實現聚集人才資源、推動學科專業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目標。
察往知來,人才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當前我們教師隊伍數量和質量的結構調整,需要結合新時代音樂學發展的新要求不斷優化。 任重道遠,這就更需要我們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努力聚才、用才、愛才、育才,砥礪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當前,高等教育在“守正”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人的全面發展”的內涵與外延,不斷提出育人、育才、育新人的時代“新要求”。 作為高校教師,要“修道先明道”,正己正人;要明察秋毫,用智慧通達培養學生全面發展。 上文所述“守、正、融”相關理念和內容,關鍵之點,便在于如何著力于、匯通于人才培養的實踐。 我認為:
首先,修身先修“信”——當前,我們的首要任務是在音樂學科專業建設實踐之中,學習、落實和貫徹好黨的二十大精神,加強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 如用革命主題音樂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有形、有感、有效的藝術形態,加強與改進高校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磨礪其政治品格,培育其對共產主義的信仰、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信念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信心。
其次,修道先明“道”——明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足于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后繼有人”這個根本大計,“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2],“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3]的重要思想、重要觀點、重大戰略、重大舉措的明確要求,“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4]。
再次,育人先育“格”——音樂表演藝術是培養青年學生良好修養的最佳方式之一,潤物細無聲地養成“良好的性格”,潛移默化地修養“人格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如前所述,還可以培育“優秀的品格”,甚或磨礪其理想信念的政治品格。 但是,這就夠了嗎? 不夠! 我們還要養成學生的眼界和格局:做事要有格調,做人要有格局,甚或有大格局,方能“謀一時亦能謀一世,謀一域亦能謀全局”。 昨天美國的一位專家也提到,不能將我們的學生培養成僅掌握一種音樂技能。 因為,我們身處大變革的時代、大變局的世界、大變化的中國,時代要求我們培養學生“與社會發展所需相匹配而不是相脫節”的技能和素養,與“時代潮流相適應而不是不相適應”的心態和行為,與“中國、世界和人類發展的趨勢相同步而不是失同步”的抉擇和勇氣:胸懷大局,取勢而為,找準自己安身立命的切入點與著力點,才能成為時代的弄潮兒,而不是退化為被時代大潮拋棄與裹挾著走的人。
因此,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在傳授給學生“專業發展”技能和知識的同時,也要傳遞給他們“全面發展”的見識與智識——這意味著我們這些教育者的觀念,也必須更新換代:從傳統的“知識型教育”,轉型為新型的“見識型教育”,轉向更為前沿的“智識型教育” ——特別是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勢中,以人工智能、量子技術變革等新一輪重大科技與產業革命為代表的趨勢下,以及人口周期運動中年輕世代更迭及需求嬗變的形勢前,這三勢疊加,倒逼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和教育課程體系的大變革、大變局、大變化勢在必行:我們要“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5],音樂學科專業設置與課程建設,處于潮頭浪尖,“春江水暖鴨先知” ——培養學生“看見”(判斷)當下的形勢、“定見”(預判)未來的趨勢、“遠見”(抉擇與擔當)有所作為必大有可為的責任與使命。 這種人才培養的新需求倒逼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這涉及音樂學科專業的類型形態重建、音樂+表演藝術等“多學科、多專業和交叉領域”的文藝業態重構、“音樂+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文化學”等系統性的藝術生態重塑。
鑒往事,改革開放初期,時代要求,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知其道,擇其行——當前,我國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共同富裕”“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要求,倒逼音樂學科專業建設,要從理論與實踐全方位契合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發展大計,重塑音樂學科專業建設發展共同體新形態、新業態和新生態系統,才能培養與時代相適應的、高素質的、全面發展的“新時代亟需的、緊缺的、核心的”新文藝人才。
坐而論道,起而行之行——行其道,簡短總結:
一是要守“正”音樂學學科專業建設的歷史優秀基樁,這是我們后輩取之不盡的精神給養;
二是要融化新知,用好學科交叉融“通”的“催化劑”;
三是要跳出音樂學科專業看其本,要觀教育大勢,識時代大勢,將襟懷和學識貫通,堅“持”學科專業建設內涵的“正”統,打“通”育才與育人的“法”統,矢志將音樂學科專業建設的優秀歷史文化“傳統”和新時代音樂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方位“道統”精準接鉚,融合建構,整體性推進和格局性轉變人才培養體系,實現區域高校音樂學科專業建設“守、正、融、通”的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