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君
(山東藝術學院國際交流學院,山東 濟南 250300)
藝術教育的目的是積極引導和培養學生對藝術的正確認知,借助與傳統文化密切相關的藝術理論和實踐,提高學生的藝術創作能力。 在教育教學工作中,高校藝術教師也一直在探索如何更有效地將中國傳統文化和當代藝術相互融合創新。
中國傳統文化是藝術教育的文化根基。 藝術的至高境界在于展現和創造美的典型實踐,美是藝術所追求的終極目標。 創作藝術作品是藝術教育的重要內容,但是不是每一個藝術作品都能稱得上美,因此在藝術教育中引導學生在學習和創作中理解整體中各個部分和各個要素的和諧關系,從而體驗到身心愉悅,是藝術教育重要的教學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中國傳統文化凝結了中華民族對美的理解和創造,形成了獨特的創造美的藝術技藝,擁有大量令人驚嘆的藝術作品。 當代藝術教育的開展必須緊緊扎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只有這樣才能在世界藝術發展中彰顯中國特色,而歷久彌新的中國傳統文化為實現這一目標提供了豐富的藝術教育資源。 藝術教育的內容與中國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 借助藝術教育活動對相關文化資源進行開發,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豐富藝術教學的內容,使學生能夠感受傳統文化所蘊含的藝術魅力,從而達到對傳統文化繼承與發揚的目的。
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在藝術教育中得到了完美的呈現。 藝術教育的過程不單是藝術技巧的訓練,還是通過審美熏陶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的過程。 這個過程更是中國傳統文化在新時代傳承和創新的過程。 習總書記曾說,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 這是我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得出的規律性的認識,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新時期藝術教師應以此為己任,在藝術教學中積極探索繼承和發揚中化優秀傳統文化的模式和方法,將中國當代藝術教學的現代化特性融入中國傳統文化,使中國傳統文化彰顯現代性的風貌;同時將中國當代藝術教學現代化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使中國當代藝術因文化底蘊而獨具特色。 藝術教育是延續中國精神的載體,是積累中國文化的重要方式,是喚醒民族意識的鋒利武器。 藝術教育也是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培養藝術傳承者的重要途徑。 因此,與傳統文化的有效結合是藝術教育發展的一個趨勢。 植根于傳統文化的當代藝術教育,通過吸收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以藝術的形式展示和傳播中國精神,必將促進中國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對傳統文化內涵,價值和意義的認識有待進一步提高。 由于中國傳統文化內容的廣泛性以及精神內涵的深刻性,藝術教育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很難對民族文化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教師的知識儲備和理解能力限制了他們對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在課堂教學中藝術教師將傳統文化的內容有效滲透到教學內容中受到了影響。 同時,在目前藝術教育開展的過程中仍存在重視技能訓練忽視文化素養的傳統現象。 傳統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濃縮和精華,中國傳統文化之所以歷久彌新正是因為其能夠與社會發展相結合。 如何理解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藝術發展緊密結合的意義;如何敏銳的捕捉傳統文化與藝術教學的切入點,這對藝術教師自身的文化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師自身的文化修養的不足,教學方式單一性和程式化等因素不利于教師教學思維的創新,也為優秀傳統文化與藝術課程相結合帶來困難。
缺乏對民族傳統優秀精神和審美特征的深入挖掘。 當前,在藝術教育開展的過程中,傳統文化的教學內容越來越多的被廣泛應用。 藝術教師也十分注重將傳統文化融入教學。 但藝術教師對中國傳統文化認識往往只停留在藝術形式的層面,對其內在的文化精神研究不夠深入。 一方面是受限于藝術教師自身的知識儲備,另一方面藝術教師對科研的重視程度不夠,在進行學術研究時沒有將藝術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出現了單方面研究藝術專業內容或是只研究傳統文化的知識,缺少藝術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科研成果。 這就導致了關于中國傳統的科研成果不能有效地運用于藝術教育中。
思政教育蘊含的傳統文化基因在藝術教育過程中未能完全發揮。 藝術教學中的課程思政應該與藝術教育的目標相一致,但有時候藝術教師對內容選擇不當,忽略了中國傳統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思政元素,導致思政教育內容生硬,與藝術教育的融合效果不佳。 在藝術教育中開展課程思政需要藝術教師具備一定的思政素養,但是有些藝術教師對思想政治理論和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理解不夠深入,缺少有效科學的教學方法,影響了他們在教學中有效引導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未能充分發揮中國傳統文化在藝術教育中的作用。
社會環境的影響制約傳統文化融入藝術教育。藝術教育中民族藝術的相關專業內容無論是工藝美術、民族音樂還是民間舞蹈都來源于中國傳統文化。 現階段,傳統文化已經貫穿了藝術教育的全過程。 傳統文化本身在藝術教學中出現的概率非常大。 藝術專業的課堂內容和學生的作品很多會圍繞傳統文化的資源展開。 但是在西方藝術教育,特別是當代藝術的沖擊下,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更好的融入藝術教育依然值得深思,因為現代社會的快節奏和功利主義導致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理解趨于淡化。
受教育者是藝術教育中重要的一環,他們對傳統文化的態度和認識直接影響藝術教育的效果。在多元化社會思潮的沖擊下,學生的價值觀也發生了變化,他們更多的關注新奇的事物和現象。 傳統文化與現實生活的相對疏離,不容易理解,使得學生們往往對傳統文化的內容提不起興趣,更加忽略了對傳統的傳承和發展。 學生們往往普遍缺乏對文化和歷史的一些研究,很多專業的歷史典故都不清楚。 他們在聽講解的過程中,難以理解這些問題。 因此在藝術教育中如何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是藝術教學面對的挑戰。
提高教師自身文化素養,增強文化自信。 在藝術教育中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是藝術發展的要求,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藝術中煥發生機的重要途徑。 藝術教師要把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放首位,在教學過程中踐行立德樹人。 教師的道德引領是學生成長道路上的重要條件。 通過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激發學生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和興趣,藝術教師首先自身要對傳統文化有深入的理解和體悟,唯有熱愛才有動力,才能堅定文化自信。 藝術是有溫度的,尤其是中國傳統藝術經歷了漫長的積累,感受文化的溫度,傳遞文化的熱度是每一位藝術教師在藝術教育中的重要任務。 藝術教育不僅僅是技術的訓練,更是民族精神的再發揚。
面對時代的挑戰,高校藝術教師要堅定信念。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文化是保障。 培養藝術教育的創新思維必須融入中國傳統文化。 藝術教育回歸傳統文化,從源頭問起,探究源頭,認真梳理傳統文化的相關資源。 找到其發展的優勢,保持基本的文化特色是藝術教育的發展方向。 藝術教師要有與時代同步的學習態度;要不斷增強提取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洞察力,增加知識儲備,積極開展跨學科知識學習,擴大知識面。 心中有信仰才不會輕易被西方世界及其教育體系的影響所說服。
提升科研水平,挖掘傳統文化教學內容。 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深厚的藝術理論,和完整的邏輯體系。 這就要求藝術教師在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藝術教育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到科研的重要性。 將中國傳統文化有效融入藝術教育,不是簡單的將其形式或者技能復制到教學中,而是要真正把握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精神和歷史發展進程。 只有如此才能實現在教學過程中體現文化的價值,才能讓文化在教學中傳承。 這就要求藝術教師從專業角度出發,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的優秀因子,積極探究其與當代藝術的聯系,將這種研究過程上升到個人興趣或提高自身素質的層面。 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提高科研意識,投入精力進行理論學習,強化邏輯思維,總結教學經驗,反思教學實踐,形成理論體系。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相關內容的研究,尋找藝術教育新的研究領域和方向,跳出以往的教學局限,拓寬視野,促進專業教學走向更高,更深,從容應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重視課程思政,合力育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形成協同效應。”藝術課程因為其生動的表現性更能發揮其價值引導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就是實現課程思政的重要教育資源,“教育主體要積極發掘中國傳統文化素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將其有機引入到專業課程教學中,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1],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貫穿藝術教學的始終。 藝術來自生活,更要回歸生活。 回顧中國傳統藝術的發展,我們不難看出,中國傳統藝術中包含著中華民族努力肯干,吃苦耐勞的奮斗精神,以及無論困境與逆境都滿懷希望,向往美,追求美的樂觀精神。從制作精良的傳統手工藝作品和制作程序中,能夠看到一代又一代傳承人恪守準則,一絲不茍的工匠精神。 民間舞蹈載歌載舞,幼子稚童、耄耋老者皆樂在其中,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民族的記憶。 民間音樂十里不同音,卻心意相通,地域的不同,語言的差異,從未影響人們對音樂的理解和熱愛,中華民族一直以來以包容的心態理解生活,看待世界。 中國傳統藝術給當代藝術教學提供了多樣的教育資源,在藝術教學中教師應巧妙運用,選取中國傳統文化中這些具有思想性代表性的藝術作品開展藝術教學,一方面發揮藝術教學的價值,一方面發揮思想教育的引領作用。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文藝創作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2],“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文藝工作者是靈魂的工程師”[3]。 在藝術教育中融合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引領,是提高藝術類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的重要途徑,有利于幫助當代大學生在面對西方文化沖擊和意識形態干擾下堅定理想信念,創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作品,有利于實現為國家培養出德藝雙馨的藝術工作者的教育目標。
激發學生興趣,轉變教育角色。 傳統文化是藝術教育的基礎,傳統文化與藝術教育的融合需要深刻的理解傳統文化在新時代藝術創作中的意義。因而了解藝術形式的文化背景在藝術教育中非常重要。 這就要求藝術教師打破傳統的備課模式,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次教學活動,根據實際情況做好課前準備。 教師要善于發現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教育的聯系,將其與藝術教學和科學研究相結合,對即將到來的課堂教學有充分的認識。 “必須深入研究教材的內容,加強傳統文化與藝術元素的融合,選擇合適的教材,引入傳統文化”[4],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中實現藝術教育的創新。同時教師也要布置學生預習傳統文化知識的任務,以便于課堂教學中的雙向交流。
提高課堂效率,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藝術教師必須更新教學觀念,了解學生需求及心理發展情況,從學生興趣點入手,使用多樣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了解教學內容的背景、思想、文化等內容,利用藝術實踐促進學生近距離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積極引導學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用藝術的形式來解釋和表達,培養其審美情感。 結合網絡教學的方式,打造中國傳統文化的優質網絡課程,按照專業學科特點形成課程資源體系,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體驗和感受。
在藝術教育過程中,教師要積極轉變角色,改變傳統課堂只有一位教師講,學生只聽的局面。 在將中國傳統文化引入藝術教育的過程中進一步推進課堂混合教學,多教師制的改革。 任課教師不再是課堂的絕對主導者,轉而成為課堂的組織者。 老師根據課程的要求和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邀請研究傳統文化的專業人士或藝術行業專家學者一起參與藝術教學活動,具體的人員安排,課時分配都由任課教師統籌規劃。 通過藝術教學課堂模式的創新,帶給學生新鮮感。
搭建發展平臺,營造良好氛圍。 傳統文化在生活中的體現就是溫度,中國傳統文化中藝術的意境凝聚著文明的精華,藝術是有溫度和魅力的。 因此,藝術教師在教學中一方面要注重引導學生了解教學內容的背景、思想、文化等內容,用藝術實踐來近距離感受中國傳統文化;另一方面鼓勵學生將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回歸生活,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用藝術的形式來解釋和表達,培養審美情感,通過組織多種形式的展示表演活動,讓學生有充足的機會表現自我。 在生活中體會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促進傳統文化內化為民族自豪感。
學校應通過多方合力搭建教師與學生的發展平臺。 要將課堂教學與社會藝術實踐相結合。 充分發揮第二課課堂的輔助作用。 以傳統節日、節氣、紀念日、民族人物、民族技藝為主題組建學生社團,開發相關社團活動。 擴大外部環境的支持,特別是依據國家政策的引導,組織教師與學生參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活動與賽事,制定獎勵機制,激發藝術教師與學生的參與意識,為傳統文化在藝術教育中的運用營造良好氛圍。 深化校企合作,綜合考察,努力達成與專業優勢相契合的校企合作意向,鼓勵教師帶領學生參與企業的文化發展、產出及營銷過程,進一步推動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藝術教學成果轉化為社會價值。
同時,高校藝術教育應積極創建線上、線下課堂平臺,拓寬學生接受的渠道,為中國傳統藝術的實踐與交流搭建平臺,使學生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引導感興趣的學生參與傳統藝術的創新創造,鼓勵更多的青年學生加入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隊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注入新鮮血液。
現階段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藝術教育已成為教育工作者的共識。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教學中,藝術教師做了很多的思考和嘗試。 雖然也有問題和困惑,但藝術教師也積累了一些教學經驗,探索了有效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青年學者與時代同行,他們是歷史的塑造者,是未來的開拓者,他們是民族文化的傳承者,是發揚民族文化的希望。 用優秀傳統文化浸潤其心靈,引領其藝術專業的提升,藝術教育工作者重任在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