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晶
子宮內膜異位癥臨床中非常多見,是育齡期女性常見婦科疾病。該病是因具有生長能力的子宮內膜組織種植在子宮腔外導致,可形成包塊,以盆腔疼痛、出血、不孕為主要表現[1]。臨床中以經腹腔鏡手術治療為主,因其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的優勢被廣泛應用在該病治療中,但手術難以徹底清除病灶,復發概率較高,常需藥物輔助治療[2-3]。如何提升臨床療效,降低術后復發率,已然成為臨床研究重點。本研究使用平行對照法對比醋酸曲普瑞林聯合腹腔鏡手術及單獨腹腔鏡手術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效果及對炎癥因子的影響,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 年10 月-2022 年4 月乳山市中醫院收治的98 例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納入標準:(1)符合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診斷[4];(2)無手術禁忌證;(3)認知正常;(4)伴有性交痛、盆腔痛等癥狀。排除標準:(1)伴有重要臟器重大疾病;(2)生殖系統其他疾病;(3)半年內服用激素藥物。應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n=49)及觀察組(n=49)。本研究符合倫理標準,并取得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自愿參與本研究,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腹腔鏡手術治療。手術于患者月經干凈3~7 d 后開展。常規消毒鋪巾,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取仰臥位,取臍輪緣橫切口,建立CO2氣腹,在腹腔鏡下將手術操作套管置入體內,探查盆腹腔,鈍性分離粘連,電凝止血,行異位病灶電灼術;沿子宮向輸卵管內注射亞甲藍液(生產廠家:濟川藥業集團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2024828,規格:5 mL∶50 mg)20 mL(1 mL 亞甲藍液配比20 mL 生理鹽水),根據輸卵管通液情況對輸卵管的通暢度進行觀察,電凝止血后,滴注聚乳酸防粘連凝膠(生產廠家:河北瑞諾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證編號:國械注準20153142193,規格:2 mL/支)2 mL 于創面,使用生理鹽水沖洗盆腔至沖洗液清亮后,常規縫合。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醋酸曲普瑞林。于術后7 d 開始皮下注射醋酸曲普瑞林注射液(生產廠家:深圳市翰宇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54351,規格:1 mL∶0.1 mg),0.5 mg/次,1 次/d,連續7 d,之后改為0.1 mg/次,1 次/d,連用6 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氧化應激指標 于治療前及治療6 個月后,采集兩組患者靜脈血5 mL,離心處理后分離上清液,應用化學比色法測定活性氧(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水平。
1.3.2 卵巢功能 于治療前及治療6 個月后,采集兩組患者經期第2~4 天靜脈血5 mL,離心處理后分離上清液,應用全自動微粒子發光免疫分析系統測定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水平。
1.3.3 疼痛癥狀評分 于治療前后使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患者性交痛、盆腔痛進行評價。VAS評分范圍0~10分,分數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高。
1.3.4 炎癥因子及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于治療前后采取患者靜脈血5 mL,分離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患者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18(IL-18)及VEGF。
1.3.5 復發率 記錄兩組患者復發率并對比。復發定義參考文獻[5],符合以下2 條即可判定為復發:(1)出現痛經、盆腔疼痛、性交疼痛;(2)1 年內未進行避孕,性生活正常但不孕;(3)超聲顯示盆腔包塊,低回聲囊腫;(4)查體可觸及結節,觸痛感明顯;(5)糖類抗原125>35 U/mL。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26.0 進行數據分析。計數及計量資料分別采用率(%)、(±s)表示,比較分別用χ2檢驗、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一般資料 對照組年齡23~39歲,平均(32.39±2.12)歲;病變位置:卵巢24例,陰道和直腸16例,腹壁切口9 例;美國生育協會(AFS)分期:Ⅰ期21例,Ⅱ期18例,Ⅲ期10 例。觀察組年齡22~38歲,平均(33.09±2.41)歲;病變位置:卵巢23例,陰道和直腸15例,腹壁切口11 例;AFS 分期:Ⅰ期20例,Ⅱ期20例,Ⅲ期9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氧化應激指標 治療前,兩組ROS、MDA、SOD、GSH-Px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ROS、MDA 均降低,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SOD、GSH-Px 均升高,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氧化應激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氧化應激指標對比(±s)
*與治療前比較,P<0.05。
2.3 卵巢功能 治療前,兩組FSH、E2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FSH、E2均降低,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卵巢功能對比(±s)

表2 兩組卵巢功能對比(±s)
*與治療前比較,P<0.05。
2.4 疼痛癥狀評分 治療前,兩組性交痛、盆腔痛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性交痛、盆腔痛評分均降低,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疼痛癥狀評分對比[分,(±s)]

表3 兩組疼痛癥狀評分對比[分,(±s)]
*與治療前比較,P<0.05。
2.5 炎癥因子指標及VEGF 治療前,兩組TNF-α、IL-18、VEGF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TNF-α、IL-18、VEGF 均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炎癥因子指標、VEGF對比(±s)

表4 兩組炎癥因子指標、VEGF對比(±s)
*與治療前比較,P<0.05。
2.6 復發率 觀察組復發率為2.04%(1/49),對照組復發率為20.41%(10/4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294,P=0.004)。
子宮內膜異位癥屬于婦科常見病癥,且該病屬于良性病變。雖為良性病變,但因其具有惡性腫瘤的生長特征,并可遠處轉移,因此稱之為“良性癌癥”[6-7]。子宮內膜異位癥可導致腹部疼痛、陰道出血、性交疼痛等,降低患者生活質量。有研究顯示,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出現不孕概率在50%左右[8]。臨床研究顯示,腹腔鏡手術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術后年復發率高達10%~20%[9]。腹腔鏡聯合藥物治療,可改善患者預后,降低復發,對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而言意義顯著。
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的子宮內膜細胞處于氧化應激狀態,具體表現為ROS、MDA 指標升高,SOD、GSH-Px 指標下降[10-11]。以上氧化應激指標被臨床認為是子宮內膜異位癥有關炎癥反應參與者,通過月經回流及巨噬細胞移植至腹膜內的紅細胞、凋亡的內膜組織及細胞碎片均被認為是氧化應激的潛在誘導劑,在此過程中產生大量的活性氧物質,且通過核因子-κB 活化誘導細胞損傷,增加促炎基因表達[12]。醋酸曲普瑞林可促使子宮內膜快速修復,下調炎癥因子,降低氧化應激水平[13-14]。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氧化應激指標優于對照組,可見醋酸曲普瑞林可降低POS、MDA 水平,升高SOD、GSH-Px,改善氧化應激狀態。
醋酸曲普瑞林為一種合成十肽,是天然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有著較強的親和力,可與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受體特異性結合,有效抑制垂體促性腺激素分泌,降低雌激素水平[15-1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FSH、E2低于對照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可見醋酸曲普瑞林可抑制殘留病灶,使其萎縮、凋亡,減少復發。
炎癥因子與子宮內膜異位癥關系密切。子宮內膜中原位腺體異常可導致子宮異位癥,而炎癥因子參與了原位腺體的炎癥損傷及其侵襲過程,VEGF在侵襲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17]。研究顯示,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IL-18、TNF-α 高于健康女性[18]。其中IL-18 參與腺體的侵襲過程,TNF-α 則為炎癥反應的源頭,可誘發炎癥介質生成,導致微循環障礙,增加血栓形成率。另有研究顯示,TNF-α 能使得間皮細胞和異位內膜粘連,促使血管生成[19]。IL-18 具有促進異位內膜局部血管生成作用。醋酸曲普瑞林能夠抑制炎癥因子,削弱異位病灶侵襲能力。該藥通過抑制VEGF 分泌,阻止血管生成,加速內膜腺體萎縮,從而改善臨床癥狀。另有研究顯示,炎癥反應可增加疼痛因子釋放,導致患者痛感增強[20]。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炎癥因子水平低于對照組,且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可見醋酸曲普瑞林聯合腹腔鏡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可降低炎癥因子水平,從而減輕性交痛、盆腔痛。
綜上所述,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接受醋酸曲普瑞林聯合腹腔鏡手術治療,可減輕氧化應激反應,改善卵巢功能,降低疼痛程度及炎癥因子水平,復發率低,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