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武
相傳,宋朝有位村老叫郭百康,一天在路上遇到一位神仙,神仙教他四句歌訣,要他銘記于心,身體力行,便可享年百歲。這歌訣是:“自身有病自心知,身病還將自身治;心境靜時身亦靜,心憂還是病生時。”郭百康得此歌訣,如獲至寶,著意愛護心神,果然身體強健,享年百歲。
這當然是民間流傳的神話,意在告誡人們,維護心理健康對保證生理健康有著決定的意義。
據醫學家研究論證,70%的現代疾病屬于身心疾病,例如冠心病、高血壓、腦血管疾病等等,都與心理情緒(即喜、怒、哀、思、憂、悲、驚、恐)息息相關。由于“七情六欲”的反復刺激,致使人心理失衡而經絡不通,陰陽失衡,造成疾病。唐代詩人白居易說:“自靜其心延壽命,無求于物長精神。”個人欲望不高,不在世俗中隨波逐流,不為爭名奪利而苦惱,自然化解了心理危機,防治了心理疾病。由于精神輕松,清心寡欲,機體的生理功能處于最佳狀態,免疫功能抗病力強,病魔也就退避三舍。俗話說“心寬體胖”,道理也就在這里。
對待心理疾病,最好的辦法是“靜心養生”。重要的是要戒暴怒,泄憂傷,除疑懼。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緒,當怒氣萌動之時,想一下“此事雖值可怒,但怒而于事無補,何必自己與自己過不去”。還可將眼前的惱怒之事轉移到其他事情上,使大腦形成另一興奮點,怒氣也就煙消云散。
有些老年人常懷不堪回首的憂傷情緒,這就要自我疏導,多想宇宙之大理,人生之大理,擺脫個人得失和感情困擾,坦然胸懷。心中受了委屈或有不快之事,就找好友訴說,當說則說,當哭則哭,絕不可憋在心里,更不可借酒消愁。
老年人特別關心自己的疾病,這是人之常理。但是不要身體一不舒服,就疑神疑鬼,驚恐萬狀。這種疑懼心理有時會弄假成真,即可謂“疑病病纏身,怕死死更速”。面對疾病與不幸事件,多想光明的一面,不要作悲觀的聯想和消極的預測。有病則看醫生,多保養,安定心神,自我放松。
在紛擾浮躁的現代,自靜其心是一種修養、一種追求,同樣也是一種生活態度。如何靜心?我們不妨好好讀一點書。人要生存,要發展,就要不斷補充新知識,增加新智慧。“獨于書,則癡迷其間”“人生一樂也”(著名作家、學者鄭振鐸語)。還不妨靜下心來,好好作一番思考。拿破侖曾說,世界上有兩樣東西最有力量,一是劍,二是思想。而惟安才能得思,才能對事物有較為深刻辯證的認識,也才能明確方向,保持頭腦的清醒。靜下心來,好好勵志,則尤為重要。古往今來,一些清修之人喜歡遠離塵囂隱居山林,排除雜念,以求得心靈的寧靜。現代人不可能遠離凡塵過隱士生活,只能自靜其心,立志拒腐蝕、抵誘惑,讓人格升華,最終使自己站得穩、立得住。
為了健康,讓我們記住: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和則氣順。靜心是良藥,它可以醫治浮躁、攀比、埋怨、冷漠等心理疾病,進而達到防治冠心病、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生理疾患。一句話:自靜其心壽命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