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伯青
江蘇省昆山市中醫醫院(215300)
進入四月,氣候宜人,但濕度也明顯加大。從二十四節氣來說,四月份包含清明和谷雨。“清明斷雪,谷雨斷霜”,清明有天清地明之意;谷雨是春季最后一個節氣,氣溫回升加快,降水越發增多,有“雨生百谷”之稱。四月是春季、是雨季、是花季,也是傳染性疾病易發的季節。四月的氣候變化多端,溫度和濕度起伏很大,是人們對疾病的抵抗能力和對氣候的適應能力相對較弱的時段,極易感受六淫之邪。其養生在精神、飲食、起居等諸方面調攝的基礎上,除了春天疏肝養肝求得氣血調和外,還須注意健運脾胃,防濕祛濕化濕,調暢臟腑經絡。
多變的天氣容易使身體較弱的人受涼感冒,發生扁桃體炎、支氣管炎和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種類繁多的疾病中,由飲食污染導致的傳染性疾病在日常生活里更是屢見不鮮,如進食不潔生鮮(生魚片、醉蝦蟹等)、冷藏食物保存方法不當、食品加工過程不規范。因而要注意氣候變化,增減衣物,注意環境衛生情況,尤其是餐飲衛生,防止“病從口入”。
護肝養肝,是春季養生必不可少的內容。春季是調理肝臟的最佳時節,這個時候調養好肝臟,是春季預防疾病的有效途徑之一。所以春季的養生方法應以護肝為主。只有肝的功能正常,人身的經絡才會通暢,氣血才會和諧,各個臟腑也就能維持正常的運作。因此,春季應在調情志、養肝血、慎勞心、節飲食諸方面做好養肝護肝工作。
清明是我國重要的祭祀節日,人們常通過掃墓祭祖來緬懷先人,很多人難免觸景生情。尤其是疫情的陰霾還未完全散去,大家本就處在緊張焦慮的情緒中,這個時間點到墓地祭掃也加重了部分人的感傷情懷。春天空氣潮濕,易使人情緒焦躁、抑郁、低落,還是多種精神病的高發期,因此大家要及時順應形勢,理性看待,排遣不良情緒,保持樂觀心情。
四月仍是春季,冷暖氣流互相交替,時冷時暖,乍陰乍晴,不時還有持續陰雨,天氣變化無常。古人有詩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說明衣服還不能一下穿得太少,適當春捂還有必要。有的人早早地便脫了棉衣、毛衣,穿起了襯衣和裙子。其實換季時,著裝過渡要自然,別脫得太快。最好厚薄搭配,有兩手準備。
有些人一到春天就特別容易“感冒”,除了打噴嚏、流鼻涕、鼻塞、頭疼,還伴有眼癢、流淚、鼻癢等癥狀,其實這不是感冒了,可能是花粉過敏。花粉過敏者應適當減少戶外活動,出門最好戴上專用口罩,防止吸入致敏花粉;穿著長袖衣物,以減少花粉侵入;隨身備有抗過敏藥物。好天氣時將屋內屋外打掃一遍,遇干熱或大風的天氣,宜關閉門窗或加掛窗簾。
多雨潮濕的時候“濕氣”易侵襲,很多人渾身困倦沉重,睡不好、吃不香、便不暢、情緒低落。關鍵的是舌體胖大,兩側邊緣可見齒痕;舌面上的舌苔顆粒細膩致密,刮揩難以去除,且舌苔表面有一層油膩狀黏液,或舌面濕漉漉、滑溜溜的,有口中發甜的感覺。提示是脾虛運化失常,水濕內蘊所致。可以在中醫師的指導下,以健脾祛濕的方法及時調理。
四月是肝氣主導的季節,肝氣旺盛,肝勝脾(木克土),則導致脾失運化,水濕內停。加上天氣時有陰雨,外濕困脾,脾虛濕滯,則易致體乏身倦。除了早睡早起、多做戶外運動等外,可以著重健脾祛濕,進行飲食調理。
材料:艾草500 克,五花肉250 克,竹筍150 克,香菇50 克,面粉500 克,姜、蔥、芝麻油、鹽、生抽適量。
做法:①將艾草的莖、根都去掉,只留艾葉,洗凈焯水,瀝干水分涼過后,剁成末。②盆內放入面粉,倒入艾草末,加適量清水攪拌均勻,和成面團,放一邊醒著。③五花肉、竹筍、香菇清理干凈,切成細丁,蔥姜切末,與芝麻油、生抽、鹽調成餡。④艾草面團揉透,做成劑子,搟成面皮,然后放上餡,包成餃子。⑤包好的艾草餃子,擺放蒸鍋中,大火蒸制15 分鐘即成。
功效:艾草,又名香艾、艾蒿,性味苦、辛、溫,入脾、肝、腎經。艾草具有除濕祛寒、理氣血等諸多功效,還是一種廣譜抗菌抗病毒的藥物。清明潮濕的環境易增人體內的濕氣,當季鮮嫩的艾草,揉入餃子皮中,與竹筍、香菇相融合,實為春天祛濕一寶。
材料:新鮮車前草150 克,鮮雞蛋3 個。
做法:①將新采的連根車前草用自來水沖洗干凈,取一半車前草加適量水入鍋與雞蛋共煮;②雞蛋煮熟后,取出磕破,剝掉外殼;③將另一半洗凈的車前草剪掉草根,與剝了殼的雞蛋,加適量水繼續煮沸8 分鐘左右即可。
食用:適溫分次食用雞蛋。第二次煮雞蛋的車前草水亦可分次飲用,每次30 毫升。
功效:車前草性味甘寒,歸肝、腎、肺、小腸經,具有清熱利尿、祛痰止咳、祛暑化濕、涼血解毒的作用,與雞蛋配合使用,祛邪而不傷正,還能起到增強免疫力的功效。車前草全國各地都有生長,田間地頭、路邊溝渠均可見到其身影,采摘十分方便,目前正是采食的良好時機。因車前草藥性偏寒,脾胃虛寒者服用本品可能引起胃腸不適,須引起注意。
每天晨起,將舌舔唇、齒,使口中唾液充盈,然后含而咽之,如此反復吞咽3 次即可。經常吞咽唾液可以濡潤孔竅、和脾健胃、滋養五臟、補益腦髓,有幫助延年益壽的作用。
就是盡眼力所及地眺望遠方,可選在空曠處,遠眺山峰、樓頂、塔尖等景物,最好是在綠色植物較多的環境中登高望遠,俯瞰下方,可結合轉動眼球,緩解眼睛疲勞,對肝臟亦有益。
將嘴巴輕松地、最大限度地一張一合,帶動面部肌肉,進行有節奏的運動,每次張合持續50次,1 分鐘左右,每天早晚各做1次。可以加速血液循環,使頭腦清醒、精神振奮。
坐在椅上,先抬頭,盡量后仰,再把下頜俯至胸前,使頸背肌肉拉緊和放松,并向左右兩旁側傾10~15 次,再將腰背貼靠椅背,兩手在頸后抱攏片刻。既能提神,又有防治頸椎病的作用。
將雙手緊握成拳,全身同時稍稍用力,然后放開,重復進行50~60 次,每天早晚各做1 次。此動作能增強人體臟腑功能,使人的體力倍增,并保持旺盛的精力。
兩手大拇指的指背中間一節,相互擦熱后摩擦鼻尖,用兩手指摩擦鼻子兩旁(迎香穴),再用手指從上向下刮鼻梁,3 個動作可同時連續做。經常按摩鼻子,有增強局部氣血流通、潤肺、防感冒的功效。
全身放松,胳膊像掛在肩上,肩帶動手臂,靠慣性和彈力甩動;同時抬起腳后跟再落下,如此反復踮腳,讓足跟有節奏地輕震地面。每天早晚各做15 分鐘,可使氣血運行暢達。
閉上雙眼,暫時不再用眼,讓眼睛得到充分休息。最好能摩擦兩掌生熱,趁熱用雙手捂住雙眼,或者進行適溫熱敷,使眼部肌肉得到放松,促進眼睛血液循環,增進新陳代謝。
坐位時要養成雙手捂住膝蓋,同時加以適當按摩的習慣。兩手掌心分別捂在左右膝蓋髕骨上,利用手心的溫熱對膝蓋進行溫敷,并用手指點按抓揉膝蓋。最后用手搓雙腳的涌泉穴及附近的足心,直到足心有熱感為止。
捶背手法均勻,輕拍輕叩,著力富有彈性。每次捶背時間30 分鐘,每分鐘60~80 下,每日1~2 次。捶背可刺激背部皮膚、皮下組織的穴位,通過神經、經絡的傳導,增強內分泌和經絡系統的功能,提高免疫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