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張系國科幻小說中的中國文化內核

2023-03-31 01:23:44王新曉
寫作 2023年5期
關鍵詞:創作

孫 慧 王新曉

科幻小說是科學技術與文學幻想結合的產物,在中國,科幻小說可以說是西方的舶來品。五四以來科幻小說肩負起破除迷信、啟蒙民眾的責任,新中國成立之后其科普功能性進一步增強,弗雷德里克·詹明信關于“民族寓言”的論述用來解讀具有歷史和現實寓言色彩的中國科幻特別合適,詹明信認為,“第三世界的文本,甚至那些看起來好像是關于個人和利比多驅力的文本,總是以民族寓言的形式來投射一種政治”①[美]弗雷德里克·詹明信:《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陳清僑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 年版,第523頁。。五四以來的科幻作品在強調中國國情和時效性的同時,吸納和借鑒外國科幻小說文本樣式,呈現為“西學為體,中學為用”的中國科幻模式。臺灣地區科幻作家張系國不局限于“民族寓言”的創作,融入中國傳統的人文內涵和價值表達,注重打造中國科幻的桃花源。正如陳思和教授指出:“張系國以西方科幻知識為背景,努力從中國新文學傳統中去開拓科幻領域。”②陳思和:《創意與可讀性——試論臺灣當代科幻與通俗文類的關系》,林耀德:《流行天下:當代臺灣通俗文學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2年版,第278頁。顯然,張系國的科幻創作建立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上,踐行對民族道德傾向和價值體系的深度書寫,是臺灣地區作家的中國科幻創作的重要實踐。

進一步來說,張系國作為臺灣地區科幻文學的引領者之一,也是中國科幻創作的先鋒者之一。張系國是電子計算機專家,又是小說家,文理兼備的知識背景使其創作兼具科學理性和文學幻想性。李歐梵給予其極高的評價:“他是中國作家中寫科幻小說最適當的人才,在中國知識分子中,既精通科學又懂文學的人絕無僅有——而且又會寫小說的,恐怕只有張系國一位。”①李歐梵:《奇幻之旅》,張系國:《星云組曲》,臺北洪范書店1982年版,第1頁。同時,海外華人的身份,讓其創作呈現出身處異域文化的身份迷茫,也給其創作帶來了離散的困頓,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核的科幻創作因而成為其靈魂解放的出路。張系國的科幻小說依托“離散—歸家”的敘事模式,承載著海外華人身處異域的身份迷惘以及對家的渴望,是故土歸屬感的體現;同時,在烏托邦建構中體現對社會現實的關注,對技術發展的辯證思考,彰顯其憂患意識。與西方硬核科幻不同,張系國仍然堅守“文以載道”的創作理念,基于技術幻想建構中國特色的科幻,在具體的文本中呈現為多樣的中國文化元素。根植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內蘊,融入不同的文學樣式創作出有中國特色的科幻作品,暗含著作者面對社會現實與科技發展的態度,也潛藏著家國信念的寄托。

一、離散境遇中的歸家情懷

家在中華文化中具有非常深厚的意蘊,不僅是偌大空間中的棲身之所、心靈歸宿,還是承載著中華文化、家國精神的一種獨特的價值符號,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的價值取向與道德選擇,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浸潤于中國人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因而無論身處何方,對家、對國的依賴和向往永遠是中國人最深刻的情感體驗之一。對于身處異國他鄉的華人來講,這種歸家的情懷更加濃烈,故而海外華人離散文學常以離散者的視角來書寫移民經歷,或以跨文化的角度重新審視家國歷史,并從中流露出對家國的眷戀與向往。

張系國的科幻作品則是將移民的場域從國家間轉換到宇宙間,通過描繪烏托邦的幻滅崩塌,以及陸地家園的救贖回歸,傳達出離散的迷惘和回歸的渴望,蘊含著深深的歸家情懷。科幻小說《星云組曲》共有10篇科幻故事,其中開篇和結尾的兩篇作品都名為《歸》,第一篇《歸》故事設定于21世紀的海底世界,那時海底探礦技術快速發展,人類能更有效地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海底城市出現并成為人類新的生存場所。少女吳芬芬是海底探礦站的技術人員,依靠腦中裝設的心訊擴大器與電腦系統機一隊相連接,依靠大腦意識來操縱智能機器,但海底不明潛水艦的出現使海底探礦站面臨危難,吳芬芬也被困于海底四號倉中,機一隊調遣六輛工作坦克將四號倉托起送出海面,吳芬芬重回陸地獲得救贖。結尾處吳芬芬回歸陸地的設定蘊含著臺灣回歸祖國的期許,從拯救吳芬芬的智能機器機一隊身上可以得到印證。機一隊是由吳芬芬的老師鐘教授和臺教授合作設計而成,最終為救吳芬芬耗盡電量犧牲,同時結尾處作者寫到“兩個人形終于合二為一,然后消失不見”②張系國:《星云組曲》,臺北洪范書店1982年版,第20頁。,祖國統一的思想深深地印刻在作者心中、流淌在作者筆下。正如楊牧所言:“張系國是人,是中國人,深愛國家民族的中國人,他提筆寫作,用藝術的形式,以自己的血肉和感情投入文學之中。”③楊牧:《張系國的關心和藝術》,張系國:《香蕉船》,臺北洪范書店1976年版,第5-6頁。

第二篇《歸》則講述了身處異地星球的秦國本不斷地追問他是誰、他從何而來、因何而來,最終在追尋中燃燒生命的故事。身處異域的人們逐漸忘記自己的本源,就像故事中服食了遺忘劑的秦國本,終生都被囚禁在身份認同的牢籠中,不斷追尋的家園“仍留著夢幻的痕跡”④張系國:《〈星云組曲〉簡介》,《星云組曲》,臺北洪范書店1982年版,第2頁。,成為異鄉人最熱烈的記憶。《星云組曲》的開頭和結尾都在言說“歸”,形成了回環的閉合結構,使整部作品充滿“回歸”的宿命感,可見這份歸家的情感極為濃厚。

張系國是臺灣的科幻作家,他的科幻創作于離散境遇中彰顯歸家情懷,進一步來講,這種情感類似于“孤兒意識”,古繼堂先生認為“孤兒意識的實質是愛中國、愛中華民族的強烈意識和情感的曲折體現,是渴望臺灣早日重回祖國懷抱愿望的一種表達形式”①古繼堂:《臺灣文學與中華傳統文化》,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第11頁。。表達同樣情感的作品還有《銅像城》的故事,人類開發銀河系、殖民星空,但人類的野心并未因舞臺擴大而收斂。多次的星際戰爭最終摧毀了星際文明中心之一索倫城,索倫人被迫離家淪落為散落四處的離散者,但他們始終堅守回歸索倫城的信念,并為之展開不懈探索與追尋。總而言之,張系國利用科幻的外殼,描繪離散境遇中的離散者的歸家情節,他借助人工智能機一隊、宇宙飛船、遺忘劑等科幻元素作為歸家意識的符號,傳遞回歸家園的信號;同時,這些科技元素作為歸家的助力者,也彰顯了科技力量是不容忽視的。

二、烏托邦建構中的憂患意識

憂患意識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涵之一,在《周易》中,就有“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之說,后有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更有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憂患意識貫穿于中國文學發展進程中,而科幻文學作為科技發展的時代產物,在新的歷史實踐中賦予憂患意識以更加深刻的精神內涵,展現出極強的時代責任意識。

自晚清以來,啟蒙主義思潮下的科幻小說肩負啟民智、開民心的新民大計,以民族國家為本位、以科學知識為依托,打開了一個未來敘事的維度,憂患意識遂呈現為以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的救亡圖存思潮。梁啟超于1902年創作的《新中國未來記》可謂是中國科幻的標志性起點,小說以未來視角回望民族歷史,融合科技奇觀和儒家教化傳統,展開“復興敘事”;1905年,徐念慈的《新法螺先生譚》則展現了新舊更替時代先覺者們無力改變社會現實的精神掙扎與狂想,故事直接將能源通訊行業破產、失業人口激增歸因于“腦電”技術的快速發展,思考科技與人類共存的模式。二三十年代現實主義文學思潮襲來,憂患意識以對社會現實的強烈關注和理性批判精神,為沉浸于技術文明的現代人敲響警鐘,在這一時期彰顯了直面現實、關注人生的積極意義。老舍的《貓城記》,以灰暗的色調描繪民族現實圖景,以異族“貓人”與人類之間的關系諷刺社會現實,投射出對其他星球的未知生命的想象與探索。再到新中國早期童恩正的《古峽迷霧》,在考古原始民族的科幻進程中展現尋根與鄉愁的現實主題。科幻元素的融入使憂患意識在現實灰暗中張揚積極色彩,凸顯人文精神和人道主義的藝術自覺。改革開放以來,現實主義風格依舊在文學創作中占重要地位,工業和技術快速發展的隱憂成為科幻文學關注的重點,憂患意識則轉型為技術焦慮。1980年,張系國出版《星云組曲》,聚焦社會現實,以10個科幻故事探究科技發展中的倫理是非以及人與“非人”的關系問題。科技發展帶來的憂思在張系國的科幻創作中得以賡續,張系國也直接將自己的創作歸到“文以載道派”,于技術幻想中融入當下社會對科技發展的憂慮,他也稱這種寫作方式為“雙重曝光技巧”,“即在現代社會的底片上復印了未來社會的上層構架”②張系國:《地》,純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86年版,第243頁。。張系國小說如此專注于對社會現世問題的解決,正說明其中國傳統文化人文內核的一個重要特點——具有濃厚的感時憂患意識。

張系國在科幻小說《奔月之后》中明確提到,“文以載道派的目的既是為了喚醒讀者,使讀者相信未來社會可能發展到這般境地,就必須強調他筆下未來社會和今日社會的共通性和連貫性”①張系國:《讓未來等一等吧》,臺北洪范書店1984年版,第244頁。。“文以載道”的創作理念運用在科幻文本上,呈現為社會現實問題與科學幻想相結合,烏托邦建構中隱含憂患意識。在小說《望子成龍》中,人工受孕及遺傳工程學廣泛使用以控制人口數量以及性別,生育后代的性別需要由人口計劃局分配,李志舜夫婦等了10 年也沒有抽中男孩,在人口計劃局職員的推薦下,李志舜付出了高額代價購買了男孩配額并花大價錢為孩子購買了明朗的未來,但孩子出生后卻事與愿違,其身材五短、相貌丑陋、智力平平,原來這是因為人口統計局要保持社會人口均衡和人際平等,“一個社會既不能只有一種人,賢愚不肖一定要有適當的比例”②張系國:《星云組曲》,臺北洪范書店1982年版,第43頁。,李志舜為自己的貪心與性別偏見付出了代價。顯然,科技美化現實,但也蒙蔽了大眾認識社會現實的眼睛。

除了聚焦當下社會的現實問題,張系國于科幻創作中展望未來,探究人類與其他生命形式的關系。“從‘非人’的角度審視人的欲望、人性的弱點,表現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懸隔分歧、人與人之間的無法溝通等存在主義的哲學命題。”③李濤:《理智的尋夢者》,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碩士學位論文。小說《玩偶之家》中,人類文明已然崩潰,為機器人文明所取代,人類與機器人的地位倒置,機器人成為世界主宰,而人類成為機器人的“玩偶”。《豈有此理》中生物工程學不斷有重大突破,郭志堯創造出透明蟲,王復恩以此為基礎用強力電磁場來重組歷史人物的精神面貌,并成功創造出人造生命妲己、西施、褒姒,最終卻被三位“絕代佳人”奪走了生命。奇幻的故事情節讓我們驚嘆于科技發展給人類帶來的極大的生活便利,同時也因人類主體性遭到威脅而感到驚恐,小說中呈現的人機地位顛覆重擊人類中心主義思想,重新審視有機體與機器、人類與其他生命形式的關系勢在必行。

張系國的科幻創作打破了科技允諾給人類的烏托邦愿景,揭開其消極的一面,但他并沒有因此陷入偏執的機器人有罪論,他的小說也呈現了一種人機和諧共處的狀態。《玩偶之家》中人類成為機器人的玩偶,但故事中“機器人兒子”與“人類玩偶”感情深厚,吃飯睡覺出行形影不離,此處的“機器人兒子”符合西方科幻之父阿西莫夫曾提出的“機器人三大原則”:保衛人類、聽從指令和愛護自己。這昭示了機器人雖然無法擁有人類情感,但可以和人類和諧共存,同時也彰顯了作者對永恒人性的召喚。張系國在《金色的世界》中也明確提到“并不是人類退化成為低等生物,反而可能是更進步的人類”④張系國:《金色的世界》,臺北洪范書店2017年版,第114頁。。進一步來說,對于人類和其他生命形式的關系,張系國持積極開放的態度,對于即將來臨的“后人類”時代,他認為人與機器人應當搭建平等的對話平臺,消除以自我為中心的自戀情結,克服狹隘的二元對立觀念,視線轉向人類如何面對自身進化的深刻哲思,積極建構人與機器的新型倫理認知。

李歐梵認為:“文以載道派的作家很擔心目前社會將會走到他所反對的方向去,因此故意將他所不滿或反對的社會狀況加以擴大渲染,筆之為書,以警惕世人。”⑤李歐梵:《奇幻之旅》,張系國:《星云組曲》,臺北洪范書店1982年版,第5頁。但張系國在烏托邦建構中融入憂患意識,力求尋找科幻世界與現實世界的連接點,其文以載道的創作理念所載的“道”不但有對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執著追求,還有對未來社會技術發展的辯證思考。從《新中國未來記》到《星云組曲》,中國的科幻作家們經過風雨飄搖的年代,在民族復興的路途中為中國文學開啟了一個未來敘事的空間,憂患意識融入其中,與民族復興意識緊密結合,顯示出推動社會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因而可以認為,張系國的科幻小說于科幻設定中注入了民族使命感與社會責任感,在打造烏托邦時也不忘積極有為的人生追求,著眼于技術與社會變遷的關系,在新的歷史實踐中彰顯憂患意識的時代價值。

三、技術浪潮中的文化堅守

在科技浪潮的席卷下,新時代的科幻作家大多選擇創作硬科幻,但張系國仍然堅守“文以載道”的創作理念,以豐富的中華文化元素為軀干、以中華優秀民族精神為靈魂,創作有中國特色的科幻故事。張系國在《烏托邦與桃花源》中提出“不應只拾西方的牙慧,局限于一兩條線路。我們自有我們的桃花源,何求人的烏托邦”①張系國:《快活林》,臺北洪范書店1976年版,第52頁。。因而他在科幻創作中,自覺調動中國文學的創作元素,給中國傳統故事注入科學幻想,適當借鑒西方筆法,在硬科幻浪潮下堅守文化傳統,以通變的創作態度和對文化內核的堅守,成為講好中國故事的科幻代言人之一。

首先,重塑中國歷史故事,注入科幻色彩,塑造新的歷史形象,達到文化創新的目的。小說《豈有此理》中生物工程發展到了人造生命的程度,史實賦予人造生命以精神面貌。郭志堯創造出人造生命“透明蟲”,王復恩用強力電磁場來重組歷史人物的精神面貌,并成功創造出人造生命妲己、西施、褒姒,這三位歷史上的絕代佳人都依靠美色迷惑了當朝統治者并最終導致政權的隕落,而處于不同的歷史時空,原故事的精神內蘊不變,故事的結局依舊是王復恩被吸光精氣而亡,郭志堯也因此背上學術罵名。故事利用科幻技術重塑歷史人物并維持其歷史本性,實現科幻元素與歷史故事的現實碰撞,從故事不幸的結局可以看出張系國對傳統歷史故事精神內核的認同以及對當下生物技術、基因改造技術快速發展的反思。英國著名的作家、科幻史家布里安·阿爾迪斯(Brian Aldiss)也談道:“科學小說是一種文藝形式,其立足點仍然是現實社會,反映社會現實中的矛盾和問題。科學小說的目的并不是要傳播科學知識或預見未來,但它關于未來的想象和描寫,可以啟發人們活躍思想,給年輕一代帶來勇氣和信心。”②轉引自王衛英:《科幻小說與中國傳統文化》,《小說評論》2008年第4期。可以說,《豈有此理》這一個故事中作者將回望歷史、關注現實以及展望未來通過人類精神面貌的沉淀、過濾與重組這一過程熔鑄在一起,情節奇幻,也啟人深思“現實世界就是過去歷史的總和”③張系國:《星云組曲》,臺北洪范書店1982年版,第53頁。。現在是未來的歷史,未來的歷史是什么樣,要靠現在的我們來創造,延續中國文化精神內核的同時也應融入時代的新元素,做到堅守文化,又要做到文化創新。

其次,借鑒西方筆法,融合中國元素,富有新意的結合給人以夢幻聯動的感覺。小說《傾城之戀》的題目與故事中的“洪昇”一角,顯然是作者運用了陌生化手法,給人以新奇的體驗和無限的閱讀期待。首先,以《傾城之戀》為名,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張愛玲的同名作。張愛玲描寫了范柳原和白流蘇這對現實庸俗的男女,在兵荒馬亂之中的剎那間感受到彼此的一點真情,張愛玲筆下的愛情是充滿著妥協性和悲劇性的;而張系國筆下的《傾城之戀》卻帶有更多真情,王辛為研究安留紀時期的索倫城歷史而來,最后卻宿命般愛上了這段歷史和文明。明知城池必然陷落,但他還是堅持留下來,梅心為了心愛的人最終也留在了這個時空。兩個故事中的男女都是因為一座傾倒的城而決定相守,但王辛與梅心的愛情是極為真摯的,呼回歷史創設的宿命感使其更加深厚,他們的愛情讓人有了新的感受。其次,洪昇一角的出現立即使人聯想到《桃花扇》,借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歡離合寫國家的興亡,張系國的《傾城之戀》有異曲同工之妙,王辛與梅心的愛情進展中穿插索倫城的隕落,洪昇《桃花扇》與《傾城之戀》的相互呼應給人以歷史的沉重感與未來的宿命感。此外,小說《豈有此理》中的人造生命技術物質“透明蟲”名為“精細鬼”“伶俐蟲”,作者挪用中國古典小說《西游記》的形象,并利用“變形”的手段重塑科幻人物形象,也歷史故事和經典文學作品在科學幻想的語境中得以再書寫、再表征。

張系國的科幻小說中傳統文化元素還有很多,比如《傾城之戀》中的王辛便是儒家的理想人格的典范,正如杜維明對儒家理想人格的詮釋,“充分體現個人潛力的理想,在道德的意義下,就是完成自由的人格、自己的道德自覺”①杜維明:《文化中國:扎根本土的全球思維》,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74頁。。王辛熱愛索倫城呼回歷史,并愿意為之付出生命,在這個人身上蘊含著作者對傳統文化、價值觀的呼喚和依戀。此外還有很多充滿中國式浪漫詩意表達,比如《剪夢奇緣》中運用夢幻天視尋找另一半神交的男人通過讀詩的方式來吸引異性,故事中化用的正是鄭愁予的《錯誤》“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②鄭愁予:《鄭愁予詩的自選集(I)》,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年版。,古典意境的詩句營造了浪漫唯美的氛圍。經典的中華文化與鮮活的技術幻想創造性地結合起來,不僅賦予中華文化以新鮮活力,更為科幻小說增添了文明的厚重感,進而喚醒今人的詩心與詩情、在筆墨世界中涵養精神與情懷。

結 語

張系國科幻小說創作中蘊含著根深蒂固的歸家情懷、難以舍棄的憂患意識以及對中華文化的堅守,同時他對待西方科幻文學樣式又抱以靈活通變的態度。深入挖掘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并將之融入當下的科幻創作、打造中國特色科幻是新時代科幻小說發展的重要議題,是理解和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時代路徑。

通過探究張系國作品中所創設的離散境遇,感受其蘊含的歸家情懷,可以看出海外華人作家在探尋自我本質與文化歸宿的過程中,始終處于身份認同的迷惘和無措。放之宇宙空間中,地球文明的離散者也時刻處于對自我身份認知的不斷追尋,表現出難以割舍的家國情結和無法逃脫的宿命感。張系國著眼于烏托邦建構中蘊藏著的憂患意識,“將筆觸伸向民族文學的根須,從中國古代神話和歷史掌故中尋找科幻創作的靈感與資源,將之與現代人文精神及科學技術相交融,創作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幻小說”③姜韞霞:《解讀中國科幻:中國科幻文學的人文精神與科學意識》,《學術探索》2005年第3期。。作者于科幻與現實交融的藝術表現中彰顯對社會問題以及科技發展的理性審視,對于人與“非人”關系的思考更是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對生命權力和生命形式重新深入探究的新路徑。在中國文化元素的運用上,重塑歷史人物、新建科幻故事,借用王一川先生的“中國形象”提法,即“由符號表意系統創造的能呈現中國、或能使人從不同方面想象中國的具有審美魅力的藝術形象”④王一川:《中國形象詩學》,上海三聯書店1998年版,第9-10頁。。張系國通過巧用古人名諱、化用中國詩詞的方式,使人物形象的建構充分體現中國特色。

總而言之,張系國科幻創作不僅推動了臺灣地區本土科幻的發展,而且有助于中國特色科幻創作的豐富完備。晚晴時期梁啟超通過宣揚“哲理科學小說”打破重人文輕自然的文學傳統,五四時期魯迅借“科學小說”啟蒙民眾,1949年之后葉永烈創作科普小說普及科學知識,新時代劉慈欣、王晉康、韓松、郝景芳等科幻作家探究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他們以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建構中國人自己的桃花源,書寫現實中國問題,繪制未來中國藍圖,體現了作家對中華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在中國科幻文學的譜系中,張系國亦繼承前人意志,以科學幻想為支架,以對社會對國家的關切,調動著中華傳統文化精神內核,打造獨特的科幻中國夢,彰顯日益增強的中國文化自信力。

猜你喜歡
創作
咱也過回『創作』癮
創作鑒評
寶藏(2020年10期)2020-11-19 01:47:54
當創作不再是幸福的事時
現代裝飾(2020年7期)2020-07-27 01:27:46
創作之星
創作(2020年3期)2020-06-28 05:52:44
《如詩如畫》創作談
《一場說來就來的雨》創作談
納蘭詞對當代詞創作的啟示
中華詩詞(2019年5期)2019-10-15 09:06:10
《一墻之隔》創作談
創作隨筆
文藝論壇(2016年23期)2016-02-28 09:24:07
創作心得
小說月刊(2014年1期)2014-04-23 09:00:04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在线一9|永久视频在线| 亚洲人成色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幕 | 国产精品自在自线免费观看| 成人蜜桃网| 久久综合结合久久狠狠狠97色| 国产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无码制服丝袜|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观看频道| 久996视频精品免费观看| 97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久黄色片| 91精品国产无线乱码在线|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 97se亚洲综合在线天天| 国产一区三区二区中文在线| 亚洲精品天堂自在久久77| 日本伊人色综合网| 色悠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伊人| 国产最爽的乱婬视频国语对白|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在线第一页| 日韩欧美国产三级| 免费不卡视频| 成人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欧美h| 毛片久久网站小视频| 激情爆乳一区二区| 欧美亚洲综合免费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毛片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精品国产一二三区| 污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av色站网站| 55夜色66夜色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久久 | 国产熟睡乱子伦视频网站|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日韩av在线直播| 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 毛片免费视频| 熟妇丰满人妻|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AV大片大片在线播放 | 亚洲水蜜桃久久综合网站| a毛片在线播放|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日韩亚洲综合在线| 国产不卡国语在线| 中文一区二区视频| 黄色在线网| 国产精品短篇二区| 亚洲欧洲日产国产无码AV| 九九热精品视频在线| 欧美a在线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色婷婷成人| 91破解版在线亚洲| 91区国产福利在线观看午夜 | 日韩欧美综合在线制服| 欧美日本不卡| 国产精品蜜芽在线观看| 精品人妻一区无码视频| 国产精品刺激对白在线| 青草娱乐极品免费视频| 搞黄网站免费观看| 亚洲看片网| 欧美无专区| 熟女视频91| 国产第一福利影院| 91热爆在线| 在线欧美国产| 男人的天堂久久精品激情| 人妻夜夜爽天天爽| 伊人久久精品亚洲午夜| 园内精品自拍视频在线播放| 91综合色区亚洲熟妇p| 538国产视频| 综合网久久| 国产黄色视频综合|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网址| 日韩黄色大片免费看| 国产精品免费福利久久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