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可立 杜雨婧 王夢涵 胥嘉慧 李愛芹
[摘 要]近幾年,公共性危機事件頻發,社區應對緊急事件和重大突發事件的能力受到挑戰。韌性治理這一話題的頻繁出現,為社區治理和基層管理體系建設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思路。文章將韌性治理的相關研究與江蘇省徐州市Y社區當地的實地訪談調研相結合,從社區基建、管理、組織、個體4個韌性治理的維度深入分析目前徐州市Y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困境,并探索韌性視角下徐州市Y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優化路徑,旨在為基層社區治理現代化的實踐提供參考。
[關鍵詞]韌性治理;居民參與;社區治理;韌性社區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3.24.064
[中圖分類號]D66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194(2023)24-0194-03
1? ? ?文獻綜述
社區是基層居民自治最基礎的單元,也是黨和政府聯系人民的“最后一公里”,黨和政府對社區治理工作高度重視。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積極發展基層民主,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拓寬基層各類群體有序參與基層治理的渠道。居民作為社區建設的主體,在社區治理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培養居民的主人翁意識,增強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能力,是實現社區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環節。針對城市社區在應對危機時抵御風險和實現自身恢復的難題,學者廣泛提及“韌性社區”的概念,學界對于韌性社區治理觀點的闡述不斷豐富,對韌性視角的探索也更加深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關于韌性視角和韌性社區實踐發展的研究
韌性“Resilience”一詞于19世紀中葉首先被機械學使用,經過不斷發展被引入社會學、公共管理學等領域,并被廣泛應用。2001年,美國學者佩·頓首次發表以韌性社區為標題的論文,韌性視角正式引入社區研究中。吳曉林將韌性社區定義為,以社區共同行動為基礎,能鏈接內外資源,有效抵御災害與風險,并從有害影響中恢復,保持可持續發展的能動社區[1]。韌性視角被廣泛應用于社區有效應對物質性災害、應急治理機制建設以及社區和城市公共空間優化改造等方面。2020年后,國內研究逐漸聚焦于韌性社區的建設和反思,關于韌性社區治理的研究視角逐漸增加,包括社區治理效能提升、應急管理、多元主體參與等。不僅僅局限于物質角度,許多學者開始將韌性視角作為研究社區治理的新視角,圍繞韌性視角的研究逐漸上升到對城市社區尤其是老舊社區的空間優化與韌性能力提升,主要研究維度可歸為物理、制度、組織、技術、文化5個方面[2]。目前,關于韌性社區建設的現代化治理體系研究正逐步完善。
1.2? ?居民參與韌性社區建設治理的研究
韌性社區建設離不開社區居民的參與。近年來,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城市治理重心下移到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重要性逐漸凸顯。而城市公共危機則引出了眾多對于韌性社區建設的討論。學者謝伊云等人指出,我國城市公共安全建設的關鍵是基于可持續發展而非短期應急的韌性社區構建。社區內部的人類因素、社會因素以及物理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社區的抗災和恢復能力。因此,社區居民在社區韌性建設中發揮的作用不容忽視。社區在內部構建自我增強機制的過程中,形成常態化的自組織,并促進社區居民積極自治,這能夠促使各種正向資源在社區內部整合成良好的循環體系,增強韌性社區的可持續性[3]。
從現有研究來看,國內關于韌性社區的理論研究已初具規模,部分社區展開了韌性社區的建設探索,但在實踐方面還缺乏較為深入和具體的研究范例。此外,我國在社區建設實踐中,雖然探索了數量眾多、規模各異的社區應對風險的治理模式,多個社區已經在風險控制、功能恢復等環節呈現出韌性社區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但也暴露出眾多治理短板。
綜合上述觀點,顏德如等學者將韌性視角下的社區治理劃分為物理、制度、組織、技術、文化5個維度,并結合具體的社區建設板塊進行分析闡述。本文在此研究成果基礎上,結合徐州市Y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進行歸納總結,決定從基礎設施、管理制度、組織建設、個體意識這幾個重要方面切入,分析徐州市Y社區居民在參與社區治理過程中存在的困境,并探討韌性視角下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有效方法和優化路徑。
2? ? ?韌性視角下徐州市Y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困境
Y社區坐落于徐州市,由多個社區合并而成,大部分住房建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多為單位建房。戶籍人口7 200人,常住人口4 500人左右,黨員比例達到11%以上。其中,老年人口約占常住人口的60%,是典型的老舊社區。在居民文化層次方面,該社區居民的工作單位不同,文化層次較為復雜,居民學歷情況呈現多樣化。正是基于這些復雜的情況,Y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面臨諸多困境,具體如下。
2.1? ?社區基礎設施韌性:老舊社區基礎設施落后或匱乏
基礎設施建設是社區韌性建設的重要條件,也是提升社區人居環境質量和增強居民對社區認可度的前提。該老舊社區大多數樓房年代久遠,設施陳舊。近幾年,社區因基礎設施落后失效或老舊破損出現路面嚴重積水、樓道破損、墻體風化掉落等諸多問題。除此之外,城市老舊社區常見的樓道狹窄、活動空間被擠壓也是較為突出的問題。社區中大多數居民為老年人,平日活動范圍基本就在樓道和社區中,基礎設施方面的不足對于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影響很大,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第一,居民出行和參與社區活動受阻。當前,社區老年人口比例較高,大部分老年人行動遲緩,狹窄的上下樓梯空間阻礙出行。同時,部分小區道路規劃不夠合理,私家車停放在小區的公共區域,占用原有的休閑空間,居民在社區中活動的空間被擠壓。第二,影響居民對于社區管理的認可度。基礎設施的好壞直接關聯小區的人居環境,這也是居民衡量社區管理水平的重要標準。但落后或匱乏的基礎設施會直接影響居民對于社區管理的認可程度,使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下降。
2.2? ?社區管理制度韌性:管理制度靈活度不夠,出現“行政化困境”
社區管理制度在總體框架上帶動著社區治理方方面面的落實,而居民要參與社區治理就需要在制度中有足夠靈活有效的路徑和引導。當前,隨著我國城市社會治理重心的下移,政府各個部門工作都下沉到社區[4],政府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與社區居民自下而上的社區自治未做到充分有效對接,社區將工作重心放在繁雜的行政事務上,使得“自治”的職能被弱化,陷入“行政化困境”[5],與此同時,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機制不夠健全。參與路徑被限制在管理制度的條條框框里,在無形中給居民的參與設置了障礙。已有的參與路徑在具體執行的過程中,也會因為自上而下的壓力和“任務”使得居民參與自治變得疲軟失去活力,最終導致居民參與治理不充分,效果欠佳。這樣的狀況也會影響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程度,逐漸形成惡性循環。
2.3? ?社區組織韌性:社會組織協調和參與不夠充分
韌性社區的建設離不開多方組織的協調,而社區組織的建設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補充和保障作用。Y社區應對突發性公共危機的過程中突出的問題是,該社區由多個社區組成,道路復雜、多樓棟、多出口,使得人員的流動管理成為一大難題。社區內雖已有居民自發建立的社會性組織來幫助解決部分人員管理問題,但是各個組織之間工作分配不合理,缺乏溝通,增大了應對公共危機時協同治理的難度。代表居民的社會性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的渠道不夠通暢,導致社會性組織所擁有的人力、物力等社會資源難以與社區充分銜接,讓居民參與社區治理呈現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局面,使得各社會性組織在面對社區治理時更加被動,無法及時反饋居民的需求和參與熱情。
2.4? ?社區居民個體韌性:居民共同體意識薄弱,未能形成小范圍的凝聚合力
社區的韌性建設最重要的主體是社區居民,韌性社區需要在宏觀上形成完整有力的形態,使得社區在面臨公共危機時能夠增強其韌性,快速適應新變化,應對新問題。居民共同體意識的強弱直接影響社區整體的凝聚力和應對危機的能力。該社區來自同一單位樓棟的居民通常自發形成較小的團體和組織,但是這些組織分散程度高,居民大多與自己所在樓棟的居民交流互動,不同單位樓棟之間的居民由于文化水平、生活需求、空間距離等因素,相互之間的交流大多需要依靠社區工作者的帶動,在社區治理過程中,需要社區工作者不斷協調和溝通。這使得社區未能形成完整有效的合力,居民參與的積極性也有限。
3? ? ?韌性視角下徐州市Y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優化路徑
3.1? ?增強“基礎設施韌性”,夯實居民自治根基
基礎設施是社區物理韌性的基本體現,完善的基礎設施能夠為社區制度、文化、環境等眾多方面的改善提供強有力的根基。因此,徐州市Y社區需要協商好各個部門或組織的職責,形成及時有效的管理模式。在硬件設施上,生活娛樂、醫療衛生、教育、體育健康等方面設施的建設維護都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尤其是老舊小區中的建筑設施,更需要及時檢查年限和更新換代,為社區居民提供更好的人居環境。在空間規劃上,社區要合理進行區域劃分,加強對社區居民的宣傳和提示,留給居民充足的活動空間。同時,建立完備的應急設施,這樣社區在遇到危急情況時,能夠有充足的應對條件,不至于誤失時機。安全舒適的社區形態,有助于增強居民對于社區整體的認同感,也能提升居民參與社區事務和社區活動的積極性。
3.2? ?增強“制度韌性”,優化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路徑
充分發揮黨組織縱覽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推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韌性治理機制,形成權責分明、高效靈活、上下貫通、協調有序的社區治理模式和韌性建設體系。確保在面對社區事務時,各部門、組織之間達成良好協作。同時,可以靈活運用“互聯網+”模式,結合新媒體平臺等創新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形式,拓寬居民參與渠道,探索社區民主協商議事機制,幫助居民解決實際困難,化解矛盾糾紛,提升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獲得感。
3.3? ?增強“組織韌性”,優化整合社區內外資源
各類社會組織在社區治理中發揮著重要的補充和保障作用,因此,Y社區要通過“五社聯動”,將社區、社會組織、社工、社會資源和社區自治組織的力量充分調動起來。社工、社區自治組織聯系社區群眾,社會組織和社會資源合理有效參與社區建設,能夠使社區內外部資源在社區治理過程中得到有效整合,實現社區治理的精細化、專業化,使得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路徑更加多元,居民的參與能得到充分的正向反饋。同時,這一舉措也能提升居民的生活質量,增強居民幸福感。
3.4? ?增強“個體韌性”,號召居民積極參與社區治理
社區要對參與奉獻的居民和社區干部進行鼓勵和宣傳,發揮模范典型的影響作用,引領形成良好的社區道德文明氛圍。社區要積極利用自身已有的優勢和特點,開展豐富多樣的文化活動,鼓勵更多的居民參與其中,彼此相互交流和熟悉,建立友好的鄰里關系,培養居民之間的認同感和凝聚力,形成關于社區整體的共同體意識,為居民參與社區治理建奠定牢固的人際基礎。
通過對社區內黨員的號召,讓深入群眾的黨員及時反饋在社區治理中需要調整和改進的地方,充分聯系群眾。同時,黨員群體身處各個居民樓棟之間,與樓棟內的居民交流較多,可以協同社區樓道長、網格員,引領帶動更多居民參與社區日常治理。例如,面對突發緊急情況時,社區基層黨員干部可以協同社區樓長、網格員、社區工作者等引導各個居民志愿隊伍有序參與社區志愿服務,發揮各自的特長優勢,幫助解決各類難題,減輕社區應對緊急情況的負擔,形成良好的參與氛圍。
4? ? ?結束語
社區是社會治理最基礎的單元,社區治理體制的改革和創新是我國當前社區建設的重中之重。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解決居民有效參與社區治理這一難題。本文從韌性視角對徐州市Y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困境以及優化路徑進行了探討,一方面,要完善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體制機制,提升居民生活質量,以及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另一方面,要通過“五社聯動”整合社區內外資源、黨員模范帶頭等方式促進居民之間的聯系,形成良好的社區自治氛圍,充分調動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
主要參考文獻
[1]吳曉林,謝伊云.基于城市公共安全的韌性社區研究[J].天津社會科學,2018(3):87-92.
[2]黎昌珍,吳林檉.韌性治理視角下城市老舊社區應對風險的困境與出路[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22(5):74-77.
[3]李鑫,羅彥.基于城市公共安全的韌性城市構建和規劃思考[J].城市,2017(10):41-48.
[4]鄭杭生,黃家亮.論我國社區治理的雙重困境與創新之維:基于北京市社區管理體制改革實踐的分析[J].東岳論叢,2012(1):23-29.
[5]孫靜琴.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促進策略:一個社會工作的視角[J].行政科學論壇,2022(7):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