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3月10日,曾在美國科創圈風靡一時的硅谷銀行宣告破產,震驚了整個國際金融市場。要知道,硅谷銀行在2022年年底擁有資產約2090億美元,總存款1754億美元,在美國銀行排名第16名。
是誰“殺死”了硅谷銀行?
我們先簡單分析一下事件成因。
2020年,美國推行貨幣寬松政策,PE/VC市場迅速擴張,硅谷銀行從硅谷等地科創公司處吸收了大量的不計息活期存款,存款規模從620億美元增至約1240億美元。隨后,它將大部分資金用來投資美國國債和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按照一般規律,美國國債和MBS這類資產只要持有到期,基本穩賺不賠。
然而,隨著美聯儲急速加息,形勢急轉直下。
2022年,美元存款利率從0.25%一路加到了4.75%,銀行攬儲的成本變高,硅谷銀行持有的債券出現了大量的浮虧。再加上投資環境變差,初創企業融資速度放緩,只能從銀行提取現金維持生存。
今年3月8日,硅谷銀行公告表示已出售210億美元的債券,此舉令其產生18億美元虧損。受利空消息影響,3月9日,投資者和儲戶試圖從硅谷銀行提取420億美元,這是10多年來美國最大的銀行擠兌之一。
如果只是債券浮虧的話,資產價格還有漲回來的希望,但取錢的人太多,硅谷銀行的現金不夠,就崩盤了。
值得一提的是,硅谷銀行破產事件也影響了部分中國公司,不過目前看來這種影響是有限的。若事件繼續發酵,無疑會在創投圈產生深度影響,尤其是那些得到美元基金支持的初創公司。
雖說“死”得有點冤,但作為一個商業機構,硅谷銀行自身肯定是存在問題的,而它的問題值得當下很多中國企業深思。
其一,硅谷銀行對整個宏觀周期和利率周期的研究和判斷,幾乎是不存在的。
這一點讓人不可思議。從本質上看,一個商業銀行在大多數情況下賺的就是自己對宏觀周期、利率判斷的錢,如果沒有判斷,就是閉著眼睛干,一旦周期反了,就會出現嚴重虧損。但從財務報表上看,硅谷銀行似乎把精力都放在了自己終端業務的營銷創新上面。
其二,客戶結構單一,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對于硅谷銀行,有研究報告曾贊譽有加:“硅谷銀行作為科技創投圈最有名的銀行,針對初創企業設計的一整套營銷、產品、風險控制體系,凝結了20余年的專業化運營經驗,即使實力最強勁的銀行也難以復制。”
這家銀行由于有一個比較特殊的地理位置—硅谷,業務定位也比較特殊,主打給科創企業放貸,服務過的企業包括推特、臉書。通過簡化放貸流程,還吸引了不少業內知名的風險投資機構開戶。所以它的負債端行業集中度非常高。
硅谷銀行在過去很多年里幾乎只關注“這些貸款本身的風險”,卻沒有考慮過當整個初創企業板塊,乃至整個科技行業出現系統性周期,泡沫到達頂峰時,自己的單筆貸款做得再漂亮,成功率再高,又有什么用?
回到當下,硅谷銀行是又一記警鐘。某個方面的優勢固然可以成就一時風光,但可持續的發展必然依賴于系統質量。我們一再強調要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正是由于深諳發展的本質。風口中的企業,尤當謹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