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蔡如霞

蒙臺梭利認為:“兒童對事物的秩序有強烈的需求,對外界有一個敏感期,如果成人在敏感期未能提供一種有序的環境,幼兒便沒有一個基礎建立起對各種關系的知覺。”對于小班幼兒,他們對環境的依賴性很大。如果教師能創設一個井然有序、舒適整潔的環境,對幼兒秩序感的建立有重要作用。
良好秩序感的建立是幼兒園階段教育的內容之一。教師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嘗試在游戲中選用合適的方法和指導策略,幫助幼兒學會有序參與游戲活動。在游戲中,教師抓住幼兒秩序敏感期生理和心理的變化,提供引發幼兒內在秩序需要的游戲材料和合理的游戲環境創設,并利用規則的約束、適時適度的指導,幫助幼兒建立秩序感,從而培養小班幼兒良好的秩序感。
一個具有良好秩序感的人在成長過程中,可以減少許多不必要的浪費。秩序感非常重要,能夠影響一個人的習慣和品質。從心理學方面來說,熱愛秩序是幼兒的一個特點。人們在生活中經常見到,有的幼兒用過的東西不能夠放回原處,玩具隨意擺放,玩完了不知道放回原處,屋子里亂七八糟,不知道收拾……幼兒全然不顧行為帶來的影響,自身的秩序感比較差。小班是培養幼兒秩序感的敏感期,也就是最佳時期,能夠收到良好效果。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小班幼兒喜歡游戲,而游戲材料豐富,只要教師通過合適的手段和指導,幫助幼兒形成秩序感,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游戲中培養小班幼兒秩序感的實踐研究,就是在小班游戲活動中,通過提供引發幼兒內在秩序需要的游戲材料和環境,給予充分的時間、空間,教師適時、適宜、適度地予以支持,幫助幼兒按一定的規律和規則,有序參與區域游戲活動中,從而培養小班幼兒良好的秩序感的研究活動。
小班幼兒對環境的依賴性較強,如果教師能創設一個井然有序、舒適整潔的區域環境,這對幼兒形成良好的秩序感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1.游戲區域劃分有序
在環境創設時,教師要合理設置。例如,日常生活區接近盥洗室,便于幼兒取水和清潔;科學區空間留大一點,便于進行科學實驗。而每個區域之間可以用教具柜進行自然分隔,桌子可以嵌入各區域中。這樣的設置能夠讓幼兒自由進出各區域,避免跑動和碰撞,并在游戲時避免受他人的干擾。區域的合理劃分,為幼兒有秩序的游戲提供前提。
2.材料擺放有序
對于剛入園的小班幼兒,教師在游戲材料的準備與放置時,要充分考慮結構性和秩序性。一切物品的擺放都有固定的位置;材料的放置由易到難、從左至右、從上到下,做到有序、整潔、美觀。例如,在生活區,我們從最簡單的五指抓豆子開始,再到三指抓珠子、二指捏珠子、一指按,引導幼兒練習小肌肉、發展精細動作。
1.重視過渡的“無痕”
小班幼兒有與生俱來的音樂潛能。這種潛能成為小班幼兒秩序性培養的媒介。在游戲活動過渡環節,我們通過音樂幫助幼兒建立秩序。例如,游戲開始,播放輕快明朗的音樂,提醒幼兒自由選擇區域;游戲中,播放舒緩柔和的音樂,讓幼兒放松、專注地操作;游戲結束,播放短促、活潑的音樂,暗示幼兒開始收拾玩具。久而久之,幼兒聽到不同的音樂就知道該做什么,區域游戲活動逐漸變得有序。
2.重視細節的輔助
“教養融合”是基本的教養觀念。我們充分挖掘游戲中“秩序”的因素,幫助幼兒建立秩序感。
一是巧用標記、圖示的輔助。材料的物歸原位,是秩序感形成的關鍵。對于小班幼兒,教師可巧妙利用直觀形象的照片標記、圖片標記、數字標記等,幫助幼兒順利地將游戲材料歸位。游戲中,有序的操作同樣重要。妙用圖示能夠幫助幼兒了解操作步驟,減少教師不必要的重復講解,讓幼兒清楚有序地開展游戲。教師還可以把每個區的游戲規則,用圖加文的形式展示出來,引導幼兒遵守秩序。
二是妙用控制點、實物的輔助。游戲中人數和等待現象的設計,對幼兒秩序感的培養有著重要作用。例如,美工區掛有四件護衣,幼兒必須穿上護衣才能進入美工區。如果沒有護衣可穿,幼兒只能選擇其他區域進行游戲。玩沙區有四個進區牌,進區的幼兒必須掛牌進入,沒有牌子就不能進入。圖書區地面貼有三個“小腳丫”,幼兒必須把鞋子脫放在“小腳丫”上,如果“小腳丫”上放滿了鞋子,表明此區域已人滿,不能進入了。
三是善用游戲材料的輔助。有的游戲材料本身就蘊藏著秩序性。教師如果能稍加選擇,并投放游戲中,就能讓幼兒在玩中建立秩序感。例如,套娃、套盒、套袋等必須按從小到大的順序套疊,才能全部收起。幼兒通過反復操作,從操作失敗到成功完成任務,逐漸建立起從小到大排列的秩序感。
秩序的確立需要規則和指導。在游戲中,相應常規的建立能幫助幼兒鞏固“序”的行為。
1.活動前的討論
小班幼兒年齡小,自控力差。在每項活動開展前,教師都要提醒幼兒保持環境中的秩序。活動前,我們組織幼兒討論,讓幼兒知道每個活動區有固定的玩具,大家可以自由走動,玩具不可以搬家;哪些玩具屬于哪個區域,游戲結束時要把玩具收好根據標記放回原處。同時,我們還會和幼兒討論游戲規則,用規則引導幼兒有序游戲。例如,更換游戲材料時,幼兒必須把之前選擇的材料放回原處;游戲中如果玩具不小心掉地,幼兒要及時撿起等。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全程跟蹤、指導,直至幼兒能夠有序開展游戲。
2.活動后的評價
游戲活動結束,開展針對性評價是非常重要的環節。例如,一起找找材料、桌椅是否正確歸位,通過“材料收得真整齊”等評價,進一步增強幼兒的行為動機,促進良好行為的再次出現。為了讓評價更有指導效果,教師可以在幼兒游戲時,捕捉到有價值的“秩序行為”,并用拍攝下來,讓幼兒邊觀看邊講評,不斷強化幼兒好的行為。
總之,在游戲中,教師要抓住幼兒秩序敏感期生理和心理的變化,合理地創設游戲環境,有目的地投放游戲材料,并利用規則的約束、適時適度的指導、教師和伙伴的行為影響,幫助幼兒建立秩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