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海洋,郭希梅
(莒縣人民醫院影像科,山東 日照 276500)
胰腺囊性腫瘤是臨床上較為罕見的一類腫瘤,具有種類多、病程長、性質不一等特征[1]。胰腺囊性腫瘤的生長速度較緩慢,早期的臨床表現以腹痛為主,缺乏特異性,診斷難度較大。隨病情的進展,可出現腹部腫塊、體重減輕、消化道出血等問題。臨床上將該病分為漿液性囊性腫瘤(SCN)與黏液性囊性腫瘤(MCN),其中MCN有惡化傾向[2]。腫瘤性質的鑒別診斷是合理選擇治療方式的前提,既往研究發現,MCN患者的癥狀缺乏特異性,胰腺體尾部為好發部位[3]。借助影像學檢查,探查病灶部位、病變組織與周圍健康組織的關系,有助于提高診斷的準確度。多層螺旋CT(MSCT)是對單排螺旋CT的探測器進行改良后的影像學技術,與傳統CT檢查相比,其獲取的診斷信息更加完善,可清晰顯示腫瘤細胞的形態、累及范圍等,對腫瘤性質的鑒別有重要參考價值。本研究就MSCT在MCN鑒別診斷中的價值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莒縣人民醫院收治的47例胰腺囊性腫瘤患者。所有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26例;年齡31~72歲,平均年齡(60.58±7.93)歲。本研究經莒縣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符合胰腺囊性腫瘤的診斷標準[4],并經手術證實;②完成MSCT檢查與磁共振(MRI)檢查;③臨床資料完整者。排除標準:①伴嚴重的臟器疾病;②有認知障礙者。
1.2 檢查方法MSCT檢查。設備:雙源CT機(西門子公司,型號:64排SOMATOM Definition Flash)。方法:檢查前空腹時間≥4 h,掃描前30 min適當飲水;螺距1.5 mm,層厚5~10 mm,常規平掃后進行動脈期、門靜脈期、平衡期增強掃描;選擇碘海醇注射液[通用電氣藥業(上海)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595,規格:100 mL∶30g(I)]作為對比劑,經肘前靜脈進行高壓注射,劑量0.5 mL/kg,注射速率為3 mL/s;掃描完成后,進行三維重建。
MRI檢查。設備:超導磁共振成像系統(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型號:pioneer 3.0T)。方法:選用16通道頭頸聯合線圈,層厚5mm,視野(FOV)24 cm×20 cm,矩陣256×256,掃描序列包括常規MRI平掃、軸位、冠狀位。具體參數:①快速擾相梯度回波(FSPGR)T1WI序列,TR=180 ms,TE=2 ms;T2WI序 列,TR=6 000 ms,TE=90 ms;3D-LAVA序列,TR=3.8 ms,TE=1.8 ms。②磁共振胰膽造影(MRCP)3D-MRCP掃描,TR=4610 ms,TE=700 ms,層厚=3 mm,NEX=1,FOV 40 cm×40 cm,矩陣320×256,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2D-MRCP掃描,TR=1465 ms,TE=1220 ms,層厚=40 mm,NEX=1,FOV 35 cm×35 cm,矩陣384×256。
1.3 圖像分析掃描后,在未告知患者其他影像檢查結果與臨床資料等信息情況下,由2名高資歷放射科醫師共同閱片,對病變部位、數據及病變內部特征進行分析。出現分歧意見時,由2名醫師協商,給出最終診斷結果。
1.4 觀察指標①診斷效能(敏感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敏感度=真陽性/(真陽性+假陰性)×100%;特異度=真陰性/(假陽性+真陰性)×100%;陽性預測值=真陽性/(真陽性+假陽性)×100%;陰性預測值=真陰性/(假陰性+真陰性)×100%。②MSCT圖像特征,包括部位、形態、最大囊徑、囊性成分、鈣化、中心瘢痕、瘤體邊緣、腫瘤分隔。③檢測用時。
1.5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 [例(%)]表示,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種檢查方式對MCN的診斷效能經手術病理證實,有19例為SCN,28例為MCN。研究結果顯示:MSCT檢查的敏感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分別為78.57%、84.21%、88.00%、72.73%,MRI檢查的敏感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分別為89.29%、89.47%、92.59%、85.00%,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種檢查方式對MCN的診斷效能
2.2 兩組患者MSCT圖像特征比較根據病理診斷結果將患者分為SCN組(19例)與MCN組(28例),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的腫瘤形態、最大囊徑、囊性成分、鈣化、中心瘢痕、腫瘤分隔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MSCT圖像特征比較[例(%)]
2.3 兩種檢查方式的檢測用時比較統計所有患者檢測用時,MSCT檢查用時為(17.49±2.86)min,MRI檢查用時為(26.52±4.93)min,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0.862,P<0.001)。
胰腺囊性腫瘤類型的鑒別是臨床施治的重要依據,在診斷實踐中,受組織學特點及惡變風險等差異性的影響,術前鑒別診斷SCN、MCN的難度較大。CT、MRI等影像學檢查結果可為腫瘤性質判斷、病情評估提供重要依據,但實際檢查過程中,需細致地觀察腫瘤內部結構、邊界、周圍血管受累情況,并結合其他輔助征象、臨床癥狀等信息進行綜合分析。既往研究發現,不同類型胰腺囊性腫瘤內的實性成分、囊壁厚度等存在差異,結合腫瘤標志物升高等特征,腫瘤性質鑒別的準確度可得到有效提升[5-7]。
目前,MSCT、MRI在胰腺囊性腫瘤診斷領域皆有重要應用,前者具有檢查迅速、圖像清晰、密度分辨率高等特點,且能支持不同平面重建與組織CT值定量測定,但鑒別結果受人體組織對X線衰減值差異的影響,對軟組織腫瘤的定性診斷仍有局限性;后者支持多序列、多方向成像,可清晰顯示軟組織、解剖結構,并為病變性質鑒別提供豐富信息,但檢查時間較長,對鈣化灶的準確度、敏感性相對較低。本研究發現:MSCT檢查的敏感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分別為78.57%、84.21%、88.00%、72.73%,MRI檢查的敏感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分別為89.29%、89.47%、92.59%、85.00%,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這提示MSCT與MRI對SCN、MCN鑒別診斷的效能大致相當,該結果與賈永等[8]得出的結論基本一致。由此考慮在胰腺囊性腫瘤定性分析中,兩種檢查方式均適用,具體需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與病情診斷需要等進行評估,合理選用影像學檢查項目,以確保影像信息可清晰顯示病灶信息。
影像學特征的解讀是正確診斷病情的重要前提,不同類型的影像學表現差異越大,則該檢查方式獲得的信息越有利于疾病類型的診斷。總結不同類型腫瘤的影像圖特征,有助于提升MCN的診斷水平[9-11]。本研究發現,按腫瘤類型進行分組,SCN組與MCN組的腫瘤腫瘤形態、最大囊徑、囊性成分、鈣化、中心瘢痕、腫瘤分隔存在明顯差異,這提示MSCT能夠有效區分SCN與MCN。病變部位是影像診斷的要點之一,本研究中,SCN組患者病變主要發生于胰頭,MCN組患者病變部位以胰尾為主,但分布情況無明顯差異,且不同腫瘤類型的發病部位缺乏特異性,提示該征象不宜作為定性分析的參考依據。
不同類型腫瘤的形態可能存有差異,本研究發現,SCN組病灶形態以分葉為主,而MCN組則以光滑為主,但該征象不足以支撐MCN的鑒別診斷,臨床仍需結合隨訪觀察獲取的信息或其他征象進行綜合判斷。最大囊徑與腫瘤組織的發育狀況有關,本研究顯示,SCN患者腫瘤組織的囊徑普遍較小,最大囊徑≤2 cm的占比為84.21%;MCN患者腫瘤組織的囊徑普遍較大,最大囊徑>2 cm的占比為82.14%,即最大囊徑>2 cm可能提示MCN,但鑒別時需注意巨囊型SCN。囊性成分對囊性病變的診斷有參考價值,回顧分析兩組患者的影像學資料發現,MCN組MSCT檢查結果均提示有囊性成分,兩組患者囊性成分的檢出情況存在差異。鈣化征象多與腫瘤形態改變有關,鈣化后周圍正常組織可受到持續影響,良性、惡性腫瘤鈣化后的危害有所差異。本研究發現,SCN組、MCN組患者無鈣化的占比分別為57.89%、78.57%,在有鈣化征象的患者中,SCN組均為中心鈣化,MCN組均為周邊鈣化,提示對胰腺囊性腫瘤患者進行MSCT檢查時,應重視鈣化征象的觀察。除上述征象,兩組患者的中心瘢痕與腫瘤分隔情況的檢出結果也存在差異,MCN組均無中心瘢痕,腫瘤分隔征象的占比明顯高于SCN組,考慮此類表現差異可作為SCN與MCN鑒別診斷的依據。另外,本研究還對MSCT、MRI兩種檢查方式所花費的時間進行分析,結果顯示,MSCT檢查耗時更短,考慮對配合情況稍差或有幽閉恐慌癥等疑診患者,應優先考慮MSCT檢查,以盡快獲取清晰的影像學圖像,為病情診斷提供有效參考。
綜上所述,MSCT檢查在鑒別SCN、MCN中有良好的診斷價值,形態、最大囊徑、鈣化、囊性成分與中心瘢痕等影像學特征可為腫瘤類型的鑒別診斷提供依據,診斷用時更短,可綜合判斷MCN的性質,提高MCN診斷的準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