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淋
(房山區婦幼保健院兒科 北京 102488)
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肥胖逐漸成為威脅公眾健康的嚴重問題。兒童肥胖發生率在近10 年中持續增長[1],這不僅影響兒童的生長發育,而且可能直接發展為青少年肥胖和成人肥胖,因此早期預防學齡前兒童及幼兒肥胖變得尤為重要。我們收集并整理了幼兒入園體檢數據,并對肥胖幼兒家長進行相關因素問卷調查,現報告如下。
2021 年6 月~7 月,在北京房山區婦幼保健進行秋季入園體檢幼兒共計6550 名。使用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身高標準體重法,除內分泌等疾病引發的幼兒肥胖,實測體重超過身高標準體重的20%為幼兒單純性肥胖。對這些單純性肥胖幼兒家長進行問卷調查,內容包含:幼兒性別,出生體重是不是巨大兒,平時飲食習慣是不是愛吃肉食及甜食,每日戶外時間是不是大于2 小時,運動量大小,父母文化程度,父母是不是肥胖,主要照看人是不是父母等。對以上因素問卷調查數據進行錄入,對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
6550 名入園體檢幼兒中共檢出肥胖幼兒426名,肥胖發生率6.5%。其中男性肥胖幼兒265 名,肥胖發生率6.81%,女性肥胖幼兒161 名,肥胖發生率6.05%,男性幼兒與女性幼兒在單純性肥胖發生率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另外,幼兒每日戶外時間、母親文化程度與幼兒單純性肥胖的發生無關聯見表1。而幼兒出生體重、運動量大小、平時飲食習慣、父母是不是肥胖、主要照看人是不是父母和幼兒單純性肥胖的發生相關聯,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1 性別、母親文化程度、戶外活動時間與幼兒肥胖分析

表2 出生體重、運動量、飲食習慣、父母肥胖、照看人與幼兒肥胖分析
本次調查發現平時喜歡吃肉食及甜食的幼兒,也喜歡喝碳酸飲料、吃油炸食品等,這容易導致營養過剩從而引起肥胖。所以從小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非常重要。比如減慢吃飯速度,盡量細嚼慢咽;可以與飲食習慣好的孩子一起進食,多鼓勵他們向別人學習,表揚他們的進步;改變喜食肉食、甜食、油炸等食品的偏食行為;對于不喜歡吃的蔬菜先讓孩子嘗試,再逐漸加量,使孩子慢慢適應。家中盡量不放零食或者只選擇低熱量健康的休閑食品。同時家庭中飲食結構的調整也非常重要。首先要改變家庭成員的飲食習慣和家庭餐的烹飪方式。例如不做油炸食品,炒菜時少放油,做湯時不熗鍋,做粥時不放糖。多做清蒸和水煮食物,包括各種粗糧、豆制品和蔬菜。肥胖幼兒往往主食攝入過多,可以調整他們的用餐順序,比如先喝湯,把米飯打松。同時提供一些低熱量或者生吃、水焯后涼拌的蔬菜,比如西紅柿、黃瓜、涼拌菠菜等。這樣不但可以增加孩子的飽腹感,又能很好地控制體重。
肥胖幼兒雖然也有足夠的戶外活動時間,但往往只進行慢走、戶外玩玩具等低強度運動,體內過多的熱量無法消耗,逐漸轉化成脂肪在體內堆積。另外,現代生活的各種便利條件,使幼兒出門就可乘坐交通工具,回家也無需爬樓梯。家中有各種電子產品及玩具等,幼兒也無需去戶外尋找玩伴進行相應的運動。這更進一步減少了幼兒的活動量。有專家建議肥胖幼兒每天至少需要進行20 分鐘的中低強度以上的體育運動,包括快走、跑步、騎自行車等。也可以鼓勵他為家人干力所能及的事情,上下樓爬樓梯、搬運小物品、扔球撿球等,使孩子在得到家長表揚的同時不知不覺中得到鍛煉。有條件的家庭也可以為肥胖幼兒進行專門的體能訓練。
遺傳因素是導致幼兒單純性肥胖的主要因素之一[2-3]。本調查中幼兒的父母雙方或一方肥胖,其子女單純性肥胖的患病率明顯高于正常體重父母的家庭。除了遺傳方面的因素,有相關研究表明,學前兒童與父母的飲食、運動和生活習慣呈正相關的占12.9%,與母親飲食愛好顯著相關的達67.4%,與父親飲食愛好呈顯著相關的占19.35%,與父母飲食愛好均不相關的為0[4]。所以肥胖父母的飲食習慣、行為因素也嚴重影響幼兒體重。因為這個時期幼兒的生活模式及飲食習慣完全由父母的習慣來決定,而他們更容易對于肥胖父母進行行為模仿。因此預防幼兒肥胖,家長先做好體重管理,改變生活習慣。
母親孕期肥胖、營養過剩或糖尿病,使胎兒在母體內就生成大量的脂肪細胞,導致巨大兒出生[5]。這些巨大兒的脂肪細胞在嬰兒期只會繼續增多而不會減少,極易形成幼兒期肥胖。本調查中巨大兒在幼兒期肥胖的患病率明顯增高。所以母親孕期體重的管理很重要,包括孕前少量的體重降低,孕期根據IOM(醫學研究所)推薦孕期體重增長進行飲食及運動調整。肥胖孕婦在妊娠期飲食更要進行嚴格的控制,對其每日攝入的蛋白質和熱量有嚴格要求,力求達到良好的均衡狀態,既可以有效地保障營養的充足攝入,又可以對熱量攝入進行有效的控制。運動方面需要每周150 分鐘或每天20~30 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從而有效地控制孕婦在妊娠期的體重,降低血脂水平,改善心血管儲備能力,避免血糖異常增高。
調查結果還顯示,隔代撫養幼兒也是幼兒肥胖增高的原因。這和長輩對幼兒的溺愛,對健康飲食及肥胖的認知有很大關系,通常這些幼兒經常食用垃圾食品、不喜歡運動、喜歡飽食[6]。另外有研究發現,隔代撫養人的喂養態度和喂養行為也和幼兒肥胖的發生相關,通常隔代撫養人會過度關注幼兒的進食,甚至過度喂養。所以基層兒童保健機構在開展科學喂養和合理膳食講座或培訓時,隔代撫養人也應該積極參與,使其能夠獲得科學的喂養知識,了解到肥胖對幼兒身體的危害。
幼兒自身的主觀能動作用在改變不健康生活方式上也起到一定作用。在肥胖的干預過程中,成人要充分發揮孩子的主觀能動作用,把幼兒由消極被動接受者變為主動積極的參與者,提高其主觀能動性的同時鍛煉控制能力,讓幼兒對健康形成正確的認識。家長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讓幼兒認識到肥胖的危害,進而延伸到哪些食物會導致肥胖,哪些行為會加重肥胖,如何減少肥胖的發生,從而提高幼兒對肥胖危害的認識,形成正確的營養觀念。也可以通過獎勵積分做游戲的方式來減少幼兒對垃圾食品的攝入,比如少喝一次飲料、少吃一次洋快餐可以給予積分獎勵,強化他的這種行為,提高主動控制能力,讓孩子做正確的決定,抵制誘惑,控制自己的行為。
綜上所述,幼兒單純性肥胖的發生是由遺傳因素和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