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
(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人民醫院 甘肅甘谷 741200)
腦出血在高血壓患者中屬于發病率較高的并發癥類型,高血壓患者腦出血的發生是由其血壓長期處于異常升高狀態,累及腦部小動脈,引發病理改變,于患者從事體力勞動或過度活動時血壓急劇升高,由此導致病變小動脈發生破裂,進而造成腦出血發病[1]。一般而言,腦出血發生后將于動脈破裂處形成血腫,隨出血量增多血腫體積將明顯增大,進而壓迫、損害神經系統,破壞其功能。腦出血患者在患病后若未及時接受相關治療,病情將持續發展,疾病危害將進一步加劇,錯失最佳治療時機、增加臨床治療難度的同時,對患者生命安全將產生嚴重威脅。常用的清除腦內血腫的方法包括軟通道穿刺引流術、開顱清除血腫[2]。開顱血腫清除術是一種傳統的治療方法,其清除效果顯著。但需要開顱腦,給患者造成很大的創傷,容易引起多種并發癥,對治療及預后均產生消極影響。軟通道穿刺引流術是一種微創清除血腫的方法,可通過穿刺點小切口穿刺引流來實現,對疾病康復具有積極意義[3-4]。為進一步研究軟通道穿刺引流術在高血壓性腦出血治療中的可行性,本文以50 例該類患者為例,對軟通道穿刺引流術治療作用進行分析,為后續治療提供科學依據。
收集2019 年2 月~2022 年2 月的高血壓性腦出血資料50 例,采取奇偶分組法(住院號)將患者分為研究組(25 例)、對照組(25 例)。
對照組男性13 例,女性12 例;年齡50~74 歲,平均(62.36±1.48)歲。
研究組男性15 例,女性10 例;年齡52~73 歲,平均(62.55±1.37)歲。
上述資料組間數據差異不明顯,P>0.05,提示存在分析價值。本研究經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1)確診為高血壓性腦出血并簽署入組同意書者;(2)內科治療無效,符合軟通道穿刺引流術、開顱血腫清除術治療相關指征者;(3)基礎信息及疾病相關資料完整者;(4)本人及家屬自愿配合、保持知情態度者。
排除標準:(1)患有免疫性疾病者;(2)伴傳染性、感染性疾病者;(3)近3 個月至6 個月時間內有溶栓治療經歷者;(4)依從性差者;(5)嚴重肝、腎、骨髓等臟器病變者;(6)中途退出研究者;(7)期間參與其他相關研究者;(8)血液疾病者;(9)凝血功能異常者;(10)智力、意識、語言障礙者;(11)非高血壓引起的腦出血者;(12)精神疾病者;(13)凝血系統功能異常者。
兩組均采取常規治療。治療措施為降低顱內壓、鎮靜止痛、控制腦水腫、止血、調整血壓、改善通氣等對癥支持治療措施,做好患者心電、血氧飽和度、生命體征等的監測,明確上述指標有無異常波動,分析患者病情是否得到有效管控,病情趨向穩定后,采用血腫清除術處置血腫(發病6~8 小時)。
對照組在常規治療措施的基礎上給予患者開顱血腫清除術。主要實施方案:對患者實際病情進行分析,實施全身麻醉,氣管插管。以術前影像學檢查結果作為依據,規劃手術切口位置。定位后,實施消毒,切開頭皮、分離帽腱膜下疏松組織層及骨膜,鋸開顱骨、移除骨瓣后,觀察血腫所在位置及體積,實施血腫清除處置,其間注意對周邊血管、腦組織等的保護,實施電凝止血,充分清除血腫后探查有無出血,無異常后留置引流管,復位游離組織,縫合切口。
研究組在常規治療措施的基礎上采取微創軟通道穿刺引流術。操作流程如下:CT 掃描對血腫位置進行定位,仔細觀察CT 掃描所得影像,結合血腫大小、失血量、血腫有無破入腦室等資料數據分析患者病情。患者的穿刺點(如小腦為枕骨粗隆、發際、乳突上部以及中線構成四邊形的中心;丘腦一般在顳區外耳外孔上方5 厘米左右;核殼區一般位于額區中線旁2 厘米左右),局麻,穿刺點做不長于3 厘米的小切口,顱骨鉆孔,切開硬腦膜,用8~14 號硅膠引流管引流,避免大腦皮層積血,緩慢穿刺血腫腔引流血性液體或低壓抽血凝塊,合并腦室側腦室前角穿刺血液,初吸應小于血腫總量的40%。引流管引流完成后,術后復查CT 觀察殘留血腫,必要時向血腫腔內注入0.9%NaCl 溶液、尿激酶30,000~50,000U,使血腫液化引流,插管5~7 天,具體天數視情況而定,引流滿意后拔管,并縫合引流口。
對比兩組臨床指標狀況,分別為手術時間、出院時間、置管引流時間;分析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將其分為顯效、有效、無效3 種。顯效:引流減少,癥狀消失,顱內血腫徹底清除。有效:癥狀顯著改善。無效:癥狀無變化,甚至加重。上述指標狀況分別表示為功能缺損程度(NIHSS 美國國立衛生院腦卒中量表評分)。計算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分析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主要評估內容包括:術后再出血、引流管堵塞、顱內感染。
經SPSS22.0 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有效率、并發癥發生率)表現為(%)率,卡方檢驗;計量資料(置管引流時間、手術時間、出院時間)表現為(),t檢驗。P<0.05 組間數據有差異。
時間指標狀況比較,對照組長于研究組,具備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狀況統計學對比()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狀況統計學對比()
組別 例數 置管引流時間(d)手術時間(h)出院時間(d)研究組 25 6.15±1.22 0.88±0.15 13.33±2.34對照組 25 7.56±1.47 1.65±0.25 19.34±3.46 T-3.6904 13.2053 7.1941 P-0.0006 0.0000 0.0000
對照組(24.00%)高于研究組(4.00%),P<0.05,研究結果有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對照組、研究組分別為76.00%、100.00%,統計學有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有效率對比(%)
腦出血占腦卒中總數的17%~55%,是威脅人類生命的常見疾病,病死率、致殘率、死亡率高,給社會和家庭造成了嚴重的負擔。腦出血最常見的部位是基底節的核殼和內囊,而發病于腦干、小腦等位置者較少。腦出血嚴重程度與出血量、出血部位有關。研究顯示,失血量大,累及對側丘腦及下丘腦,病情危重。病情輕者,可提前進行內科保守治療,一般以控制腦水腫、血壓為主,進一步惡化者需及時給予手術治療,控制活動性出血,清除血腫,常用的有開顱手術、軟通道穿刺引流術等[5]。
去除血腫一直是開顱手術常用方式,對腦組織血腫具有較高清除率,但在腦外傷疾病治療中,該術式實施后患者并發癥發病率偏高,對其術后康復易造成干擾。現今臨床中微創技術快速發展,軟通道穿刺引流術廣泛應用至臨床。該措施具有操作簡單,術中僅需軟通道CT 輔助操作,實施后能夠快速實現血腫引流,創傷小,對治療及預后均有積極意義。
本文研究顯示,研究組臨床指標顯著改善,治療有效率較高,并發癥發生率較低。其原因進行分析,結果顯示:采用軟通道穿刺引流術治療腦出血,能夠快速清除血腫,且實施后患者引流時間明顯縮短,手術所致創傷較小,有助于患者術后神經功能恢復,從而使患者經治療后日常生活能力能夠早日恢復。除此之外,該措施具有操作簡單、易于護理等優勢,用于高血壓腦出血治療中,軟通道穿刺引流術較其他術式更具時效性。實施穿刺引流后,患者腦出血所致病癥反應能夠快速得到改善,進而抑制血腫對其腦組織及神經系統的壓迫,使患者預后恢復得到促進。在此基礎上,軟通道穿刺引流術的實施,能夠減輕手術操作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腦組織、神經系統等的刺激,有助于維持患者顱壓穩定。同時可使患者腦組織微循環恢復得到促進,由此對其預后恢復、身體生理機能恢復等均能夠產生積極影響。與侵入性血腫清除術相比,軟通道穿刺引流術安全性高,對于高血壓腦出血能夠產生顯著治療作用[7-8]。
綜上所述,軟通道穿刺引流術具有較高的安全性、有效性,推廣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