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嬌艷 李超 通訊作者
(1 南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湖南衡陽 421001;2 南華大學衡陽醫學院麻醉科 湖南衡陽 421001)
麻醉是外科手術中至關重要的環節。作為肺癌手術治療的重要輔助技術,麻醉盡管能夠有助于減輕應激反應,但在麻醉方式不當的情況下,仍可能引發一系列風險事件,如術中應激、血流動力學改變或術后認知功能障礙等,不利于確保手術順利進行及患者預后[1-2]。研究顯示,通過復合短期麻醉鎮靜藥物可有助于減輕對患者神經功能的損傷[3];而靶控靜脈麻醉則屬于臨床精細化麻醉措施之一,具有見效快、刺激小、操作簡單等優勢。對此,本次研究主要分析予以老年肺癌患者丙泊酚復合舒芬太尼靶控靜脈麻醉的臨床效果。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在2020 年1 月~2021 年10 月收治的68 例老年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將68 例患者以1∶1 的形式納入兩組。
對照組男性18 例,女性16 例;年齡62~78 歲,平均(70.25±3.64)歲;病理分型為鱗癌、腺癌、鱗腺癌、其他,分別是20 例、10 例、3 例、1 例。
觀察組男性19 例,女性15 例;年齡62~79 歲,平均(70.54±3.72)歲;病理分型為鱗癌、腺癌、鱗腺癌、其他,分別是21 例、9 例、2 例、2 例。
對比兩組患者基礎信息數據未見統計差異,P>0.05。此次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納入標準:(1)經病理診斷為肺癌,且符合手術指征者;(2)經ASA 分級為Ⅱ-Ⅲ級者;(3)預計生存期>90 天者;(4)參與患者及家屬對研究知情,簽署同意書者。
排除標準:(1)對研究藥物過敏者;(2)免疫功能異常者;(3)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4)合并認知功能障礙或精神系統疾病者。
兩組術前0.5 小時均予以長托寧(0.5 毫克)。進入手術室后,開放外周靜脈,靜滴乳酸鈉林格液。常規進行血壓、心率(HR)、心電圖、血氧飽和度(SpO2)等生命體征監測,面罩吸氧。
術中使用麻醉藥物如下:(1)咪達唑侖(生產廠家:宜昌人福;國藥準字:H20067040;規格:2 毫升/2毫克)0.05 毫克/千克;(2)地塞米松(生產廠家:成都天臺山制藥;國藥準字:H51020723;規格:1 毫升/5 毫克)10 毫克;(3)芬太尼(生產廠家:恩華藥業;國藥準字:H20143314;規格:以瑞芬太尼計1 毫克)2 微克/ 千克;(4)丙泊酚(生產廠家:西安力邦制藥;國藥準字:H19990282;規格:20 毫升/200 毫克)2 毫克/千克;(5)維庫溴銨(生產廠家:浙江仙琚制藥;國藥準字:H19991172;規格:4 毫克)0.1 毫克/千克;用藥方式為靜注用藥。在患者肌松、失去意識后,予以雙腔支氣管導管插管,監測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壓。基于上述麻醉方案,對照組術中分次靜推舒芬太尼(生產廠家:IDT Biologika GmbH 注冊證號:H20080426;規格:1 毫升/50 微克),復合吸入5%的七氟烷(生產廠家:江蘇盛迪醫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0771:規格250 毫升)。觀察組予以3 微克/千克的丙泊酚復合1.5 納克/毫升的舒芬太尼靶控持續輸注,結合患者體重及年齡,對血漿靶控濃度進行計算(在3.0~3.5 微克/毫升)。
兩組均持續予以維庫溴銨維持肌松;縫皮時停用麻醉藥物,在患者清醒、自主呼吸恢復后拔管。
對比兩組術中血流動力學變化情況及術后認知功能。
術中血流動力學:對比觀察兩組患者進入手術室(T1)、誘導插管后(T2)、進胸時(T3)、拔管時(T4)的HR、SpO2及平均動脈壓(MAP)變化情況。
術后認知功能:術后24 天、術后72 天,應用簡易精神狀態量表(MMSE)評估患者認知功能。
研究數據以SPSS 25.0 軟件統計。計量、計數數據分別表示為()、%形式,分別以t、χ2檢驗;數據對比以P<0.05 為統計意義存在。
HR、SpO2、MAP 水平對比。T1 時刻組間無差異,P>0.05;T2、T3、T4 時刻,比較HR、MAP 均以觀察組更低,P<0.05;對比SpO2均無統計差異,P>0.05。見表1。
表1 患者血流動力學變化情況比較()

表1 患者血流動力學變化情況比較()
血流動力學指標 觀察組(n=34)對照組(n=34)t 值 P 值MAP(p/kpa)SpO2(%)HR(次/min)T1 12.25±1.31 12.21±1.35 0.124 0.902 T2 13.14±0.81 14.62±0.41 9.506 <0.001 T3 11.15±0.60 13.04±0.54 13.652 <0.001 T4 12.51±0.30 14.33±0.25 27.175 <0.001 T1 98.54±0.25 98.52±0.29 0.305 0.762 T2 99.55±0.14 99.52±0.16 0.823 0.414 T3 99.41±0.13 99.44±0.14 0.916 0.363 T4 99.52±0.16 99.52±0.17 0.000 1.000 T1 79.14±8.87 79.13±8.85 0.005 0.996 T2 86.64±6.71 98.13±6.25 7.306 <0.001 T3 73.54±3.41 77.59±3.77 4.646 <0.001 T4 85.41±6.33 93.54±5.26 5.760 <0.001
術后24 小時,觀察組MMSE 評分為(24.16±2.55)分,顯著高于對照組(20.36±1.85)分(t=7.033,P<0.05);術后72 小時,觀察組MMSE 評分為(26.44±2.37)分,對比對照組(25.74±2.19)分無差異(t=1.265,P>0.05)。
肺癌為臨床病發率較高的一類惡性腫瘤疾病,目前臨床針對該病癥的治療以手術方案為主[4]。而在老年肺癌患者接受手術治療期間,受到手術時間長、創傷大及患者自身年齡大、身體機能差等因素的影響,往往會對患者機體造成較為強烈的應激反應,導致患者機體心臟負荷及機體耗氧增加,影響患者機體內環境平衡,時常有急性肺損傷、心律失常、血栓等并發癥發生,不利于預后[5]。而術中麻醉干預盡管能夠有助于穩定患者生理狀態,減輕機體應激,但麻醉效果也受到麻醉藥物、麻醉方式、患者年齡、心理狀態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且受到麻醉藥物的中樞神經抑制作用,易出現術后認知功能障礙等表現,癥狀輕微時可導致患者術后記憶功能受損,引發健忘綜合征;而病癥嚴重時則可能會導致患者語言能力降低,甚至出現人格改變,不利于預后[6-7]。尤其對于老年患者而言,其中樞神經系統神經元有一定降低,傳導纖維有所減少,因而對外界刺激敏感性也有所下降。同時老年患者自身機體器官儲備功能及代償能力也有一定降低,易發生功能失代償及藥物副反應,更易引發術中血流動力學改變及術后認知功能障礙。此外,在麻醉插管等侵入性操作下,也易導致患者血壓升高、HR 加快,影響手術順利進行。而通過麻醉操作中的復合用藥干預,則可有助于減少單一藥物用量,最大限度提升麻醉安全性,保障手術順利進行。而靶控輸注用藥則能夠通過計算機控制輸注量,依據預設流速快速達到并維持預設靶濃度,有效控制血藥濃度,在調節麻醉及鎮痛深度的同時減輕藥物毒副反應[8]。
結合本次研究可見,在采取丙泊酚復合舒芬太尼靶控靜脈麻醉下,觀察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HR、MAP 較對照組更具優勢,且預后24 小時認知功能評分較對照組有顯著提高,P<0.05。提示丙泊酚復合舒芬太尼靶控靜脈麻醉具有較高的麻醉安全性,且對患者認知功能影響較小。分析可見,舒芬太尼為臨床常見阿片類鎮痛藥,其能夠有助于抑制兒茶酚胺釋放,并減輕機體應激反應;同時該藥物還具有麻醉時間長、毒性低、鎮痛作用強等優勢。丙泊酚則具有血藥濃度穩定、起效快、無蓄積、毒性小等優勢,在復合舒芬太尼靶控靜脈麻醉下可有效維持患者術中麻醉,減輕機體應激,加快患者術后認知功能的恢復。
綜上,予以老年肺癌患者丙泊酚復合舒芬太尼靶控靜脈麻醉效果顯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