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靜 楊士花
(昆山市第四人民醫院 江蘇昆山 215300)
管腔類器械因其結構復雜、溝槽多、精密度高、管徑細長等特性,使得清洗難度大,重新清洗率高,而血漬、銹斑、膿液、局部組織等殘留物質長時間附著在管腔中,不但容易腐蝕器械,形成生物膜,而且會降低消毒效率,增加交叉感染的危險[1-2]。外來管腔器械屬于外來器械的一部分,是指醫療器械制造商、公司向醫院無償提供的器械。外來管腔類器械的種類繁多,使用范圍廣,在手術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而同時器械清潔質量不合格、器械包超大、濕包等安全隱患也加大了醫院感染的問題[3]。所以,改善外來管腔類器械的清洗、消毒質量,是目前醫院消毒供應中心工作的一個難點,也是醫院感染控制的重點。PDCA 循環管理是一種科學化、規范化的管理模式,通過計劃(plan)、實施(Do)、檢查(check)、總結(Action)這4 個階段的循環管理對各項工作質量進行逐步提升[4]。本次研究,主要針對應用PDCA 循環提高外來管腔類器械的清洗率作用進行調查和研究。詳細內容見下文:
選擇院內外來管腔類器械200 件作為研究對象,時間為2022 年1 月~12 月,根據管理措施不同分為對照組100 件、研究組100 件。使用器械臨床醫師20 名,男性11 名,女性9 名,平均年齡(42.25±2.46)歲。兩組外來管腔類器械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研究組實施PDCA 循環管理:
(1)計劃階段(P)。①分析現狀,找出問題。8 位消毒供應中心工作人員組成PDCA 團隊,以頭腦風暴的方式對外來管腔類器械清洗質量進行觀察、理解,并對其清洗方法、流程存在缺陷進行分析,包括A,清洗方法、步驟、流程不夠細致,清洗時應拆卸的未拆卸到最小化,清洗時未拆開,高壓水槍清洗不徹底等。B,外來管腔類器械結構復雜,操作人員不能熟練操作,而且器械數量多,表面不平整,難以清除。C,對清洗質量的監測不到位,清洗后的器械沒有建立檢驗和監督小組。D,工作人員缺乏責任感。②擬定計劃:A,規范外來管腔類器械清洗流程,修訂外來管腔類器械清洗流程、方法,培訓、實施。B,強化培訓和評估,對外來管腔類器械的清洗和維護知識進行培訓。C,建立由護士長、質控員、去污區護士、檢查包裝區護士等組成的清洗質量監察小組,負責對清洗工作的質量進行追蹤,并對器械的清洗質量進行嚴格檢查。D,加強工作人員的職業操守,增強社會責任感,培養CSSD 慎獨精神。E,清洗質量監察小組每月召開質量分析會,分析問題并提出改善方案。
(2)執行階段(D)。①規范外來管腔類器械清洗流程。組織PDCA 小組成員查閱大量文獻資料,查找外來管腔類器械徹底清洗的方法和流程;咨詢上級醫院、兄弟醫院的外來管腔類器械清洗方法、流程等,對現有的清洗流程、方法進行修訂,培訓和考核相關工作人員。②加強培訓及考核。對護士、清洗工人、消毒人員進行一對一的培訓,從拆卸、預洗的各個步驟開始,讓他們自覺遵守外來管腔類器械的清洗程序和方法。清洗質量監察小組采用口頭提問、現場操作、自評、他評等方式對其進行培訓和評估,不合格的將繼續參加考試直至合格。③清洗質量監察小組對器械清洗質量進行嚴格的檢驗。小組定期或不定期地對清洗后的管腔類器械進行質量檢驗,每一次清洗后的管腔類器械都要進行嚴格的檢測,不合格的退回污染區再進行清洗。④開展職業道德教育,增強工作責任感。培養全科員工和消毒員的職業操守和相關知識,增強他們的責任感;向全體員工解釋清洗質量的重要意義;加強對工人和消毒人員工作質量的監督和檢查。
(3)檢查階段(C)。管腔類器械清洗完畢后,由檢查包裝班組對每一批次器械進行清洗質量檢測,包括每日監測、定時監測。管腔類器械清洗完畢后,應對器械表面及其關節、齒牙處進行全面檢查,確保無處理的問題,再次進入PDCA 周期,直到問題得到解決為止。
對器械管理合格率進行評估,包括是否出現器械包裝不合格、器械遺漏、器械回收、發錯或缺失、器械性能不佳或嚴重磨損、物品責任人登記不明確[5];評估器械清洗合格率,包括初洗不到位、預處理不及時、保養不當[6];對醫師使用滿意度進行面對面調查,包括滿意、一般、不滿意[7]。
本次選擇統計學軟件SPSS 21.0 作為數據處理工具,其中計數資料表示為(%),檢驗為χ2計算;計量資料表示為(),檢驗為t 計算,P<0.05 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管理合格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血漬、污漬、水垢等殘留物和銹跡。清洗質量監察小組每個月進行2 次清洗質量檢查,由護士長定期隨機抽查,每個月對3~5 個消毒包的清洗質量進行抽查。護理部門每個月對外來管腔類器械進行一次質量檢查,醫院感染管理部門按季度進行復查。

表1 兩組器械管理合格率對比情況調查表(n,%)
(4)處理階段(A):清洗質量監察小組每月舉行質量分析會,由各小組成員對抽查結果進行分析,指出存在的問題和缺陷,并提出改善方案,對改進后的清洗質量進行評估,對存在的缺陷進行科學的分析和動態調整,并對更新過程進行持續的優化,對涉及其他部門的問題及時進行溝通,對未
研究組清洗合格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器械清洗合格率對比情況調查表(n,%)
對比兩組數據,研究組醫師器械使用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醫師器械使用滿意度對比情況調查表(n,%)
外來管腔類器械價格昂貴,設備結構復雜,其中的殘留物質難以去除,是潛在的感染源,有可能導致醫院感染。清洗的高質量完成是確保滅菌工作順利進行的重要措施。采用PDCA 循環法,可以更好地加強外來管腔類器械清洗質量管理。建立標準化的管理體系,操作精細,及時有效地解決問題,從而減少外來管腔類器械的清洗不合格率[8]。
研究中,研究組器械管理合格率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器械清洗合格率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醫師器械使用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PDCA循環是一個循環的、持續的、開放型的管理體系,主要從計劃、實施、檢查、處理4 個環節進行,其中以品質管理為核心,以消毒供給中心為核心,以消毒滅菌的品質為核心,以清洗滅菌的品質為核心,清洗質量是保證滅菌品質的重要保證。采用PDCA 循環管理,可充分發揮其持續的監督功能,促使員工在操作過程中不斷完善薄弱環節。運用PDCA 循環技術對外來管腔器械清洗進行質量管理,發現并改進了操作過程中的薄弱環節,增強了員工的工作責任心,提高了專業技術水平和崗位操作技能,使得外來管腔器械清洗不合格率下降[9]。PDCA 周期管理,依據檢查記錄表中所記載的狀況,針對可能導致不合格的因素,制訂相應的整改方案;加強了員工的工作責任感和參與感,激發了員工的工作熱情,使每個人都能嚴格遵守相關操作要求,每個環節都能達到相應的標準,提高了器械清洗質量,減少清洗不合格率,保證了滅菌產品的消毒效果。通過員工的培訓和考評,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促進工作規范化、程序化,從而提升了系統整體素質,在有效提高外來管腔器械清洗質量的基礎上提高臨床醫師的使用滿意度,確保臨床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對外來管腔類器械采取PDCA 循環管理可提高管理效果與清洗效果,獲得了較高的醫師使用滿意度,具有一定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