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方燦 柏強
這不一定。跑鞋商家的定價不只是考慮鞋子性能的多少和好壞,何況跑鞋在提高運動表現和預防傷病的功能上還沒有統一的認知,也沒有科學依據表明什么材料和設計一定會對運動有效。商家常用的廣告字眼有碳板、防震、回彈、支撐等等,一般跑者很難理解這些功能是否值得擁有。

例如,加碳板的鞋子價格一般都高。從理論上說,碳板可以提高鞋子的回彈力和穩定性,但碳板形狀設計是否適合跑步以及個人的跑步特點,又是另一回事。我見過很多反人類身體結構和功能的錯誤設計。有些品牌和型號的鞋子價格較高,但不一定適合每個人的腳型和運動習慣。同樣,有些廉價的跑鞋不一定不能提供適當的支持和舒適度,關鍵是應選擇適合自己的鞋子。
我建議,第一次買跑鞋,不妨試穿幾雙不同品牌和型號的鞋子,從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一雙。如果已有習慣的品牌和款式,沿用習慣的鞋子是最安全的。大部分跑鞋商家每年都會推出新款設計,標出新高價格,亮出新穎說法,但新鞋不一定能帶來更好的性能,有時反而會因換鞋帶來不確定因素。不少跑友初穿新款跑鞋就去跑馬拉松,出問題的情況常有發生。
可以,但不是最佳選擇,盡管我們見過姚明在田徑場跑步時也穿籃球鞋。反過來說,穿著跑鞋去打籃球肯定是不行的!
籃球鞋和跑步鞋都要有足部的支持和緩沖,但它們存在明顯的差異。打籃球時雖然也包括跑動,但跑法大不相同。一般的跑鞋大多是為直線跑步設計的,而籃球運動需要突然起動、急停、跳躍、變線、對抗、防止崴腳等等,這些動作是跑步并不需要的。這就要求籃球鞋能提供更多更好的保護,以對抗圍繞地面和腳之間的各種反復跳躍、沖撞、踩踏、摩擦、扭轉等。因此,籃球鞋比跑鞋相對結實、厚實、重量大,鞋面也不那么透氣。跑步鞋的底子較薄和輕巧,可以更好地感知地面的狀況,提供足夠的靈活性和鞋底對不同路面的抓力,以適應不同地面和地形的跑動。相比之下,籃球鞋的各種加固設計讓鞋底比較硬,對地面的靈活性較差,所以,建議大家最好還是打籃球時穿上籃球鞋,跑步時穿跑鞋。
出現這個問題的原因有很多——
1. 跑者自身左右腳結構不一樣。臨床上發現,大部分人的左右腳多少有點不一樣,不是生長發育問題,就是后天用腳習慣問題。有研究發現,超過70%的青少年左右腳的長度、寬度以及腳趾長度和角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差異,成年人、不同人種和性別也是這樣的。所以,每個人都應去測量一下自己的腳,明確哪里不同。
2. 鞋子本身左右大小不一。這是鞋子從設計到制作過程中某個環節或多個環節出現了偏差,屬于產品質量問題。這種現象雖然越來越少,但也會在新款鞋上發生。
3. 日常工作或運動時用腳不對稱。例如,做單邊負重、踢足球、籃球跳投、跳舞轉體支撐等動作,時間一長,會使一只腳的結構和功能與對側腳不同,運動前和運動后腳的感覺不同。因此,試穿跑鞋最好在做各類活動前,這樣比較客觀。
4. 傷病問題。例如,單邊的腰痛、胯痛、膝痛、踝痛或腳痛,都會引起左右腳穿鞋不對稱的感覺。其原因可能是骨關節退變、脊椎神經卡壓、下肢關節力線變異、軟組織損傷(如崴腳)、痛風、糖尿病等等,這些感覺異常是一種報警信號,應找醫生檢查一下。
5. 穿鞋時操作失誤。例如鞋帶系得緊或松,左右不一;兩邊的鞋帶系在不同的孔洞,或左右系鞋帶的方法不同;鞋墊左右放錯;襪子不同等。這些差別雖然細小,但都會在跑步中引起左右腳不對稱的感覺。
6. 不同人的跑步技術、訓練方法以及不同路面,可能導致左右腳跑鞋的感覺不同。一個人的左右腳足踝關節活動度不同,或一只腳不舒服,或在跑步時落地的方式不同,或者是靠馬路右邊跑步,左高右低,都會使兩腳受力不同。在田徑場逆時針跑時,也會引起左右腳跑鞋不對稱的感覺。
總之,要考慮以上各種可能性,找到問題的根源,才能解決感覺左右腳不對稱的問題。如果自己找不到原因,可以向懂得足踝關節和跑步的運動醫學和運動康復專家咨詢。
舒適度是選擇跑鞋的主要標準。每個人的腳都是獨特的,一個人的兩只腳也是獨特的。不同人種、不同年齡和性別的腳都各有不同。而且人在一生中,腳也在不斷變化中。所以,一定要試鞋,用心耐心地找到合適的鞋。這個過程就像找到一個跑步好伙伴、知己知音一樣不容易。
鞋子作用于腳和地面,身體在跑步中由于重力的作用和地面反復沖撞,對腳和關節產生各種壓迫、摩擦、扭曲等負荷。不合適的鞋子往往使壓力分布不均勻,在不該過度負荷的地方負荷過大,都可能引起足踝、膝關節的運動傷病。
如何讓鞋與腳合適,第一是要了解自己是什么樣的腳型。除了知道腳的尺碼,還要知道腳上足弓在靜態和動態時的高低。靜態時足弓是指站立時的足弓,可以用腳沾上水,踩出水印,從而判斷是否足弓塌陷、過高或正常。動態時足弓是指跑步時的足弓,需要用生物力學技術,例如足底壓力板、高速攝影機來測量。當然,這些結果只是作為參考,重要的還是試穿鞋時的感覺。第二,選鞋要多方面考慮。國際品牌跑鞋,尤其是銷往歐美的鞋型,不是根據亞洲人的腳型設計和制作的。國產跑鞋大多是利用早期國際品牌在國內加工,貼標做自己的品牌,在制作上模仿居多,對亞洲人腳型的研究不太重視。例如,歐洲人的大腳趾比亞洲人更長,腳弓平,腳長且窄,下肢和身高的比例大,步幅大。亞洲人的腳更圓和寬,需要更寬的鞋頭,避免腳趾受到擠壓變形,如大腳趾外翻。如果選鞋不當,鞋頭太窄,太尖,短期內就會造成幾乎不可逆轉的大腳趾外翻,進而使功能下降,出現障礙,連帶膝關節、骨盆、腰椎等發生系列問題。
不同品牌的跑鞋在設計和研發上的專業水平差異非常大,不是每一個品牌都會針對不同人群的腳和跑步動作的差異和需求做出相應的設計。現在跑鞋大都在減震緩沖和支撐上做文章,從所謂高科技材料上,談如何提高運動水平和減少運動損傷。事實上,這更多的基于材料學上的測試結果,并沒有在對跑者本身的科學研究中得到證實。所以,從不同品牌和款式中耐心找到適合自己腳的跑鞋,是選鞋的最重要標準。要確信跑步時自己腳的感覺是否舒適,不要只憑廣告和別人推薦來選跑鞋。
近來流行的Crossfit是一種高強度、綜合性、功能性的健身方法,它常包括力量訓練,如硬拉、深蹲、臥推等;耐力訓練,如劃船機、跳繩、短跑、騎車等;步伐靈敏訓練,如繩梯、跨欄、跳格子,以及柔韌性訓練等。
跑鞋不適合這些訓練,因為它們往往較為柔軟,缺乏這些訓練需要的支撐和穩定性。適合Crossfit的鞋子通常是專門設計的跨界訓練鞋,具有以下特點:
1. 具有堅固的鞋底和側面,以提供足夠的支撐和穩定性;
2. 鞋底不厚,腳對地面感覺好,有利于運動敏捷和靈活;
3. 具有足弓和足底支撐,在力量訓練中提供足夠的支撐;
4. 足后跟穩定,以提供更好的足踝保護。
目前國際上一些知名的跨界訓練鞋品牌包括Nike Metcon、Reebok Nano、UnderArmour Tribase、Adidas Powerlift等。當然,選擇最適合的鞋子還是要切合個人的腳型和感覺。
責編 王敬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