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宇

2023年重慶馬拉松賽后,出現了一條有爭議的新聞──某位男選手表示,他在比賽中多次遭遇組委會警告,原因是被認為在為身后的一位女選手“領跑”,之后主辦方也確認了曾對男選手提出警告的事實。于是,圍繞著男選手和組委會到底哪一方對比賽構成干擾,一時間形成了熱議的話題。
或許在有些人看來,上述爭論有點匪夷所思。但實際上,這條新聞揭開了田徑圈內一條歷來備受爭議的潛規則:是否可以允許“私兔”的存在?這里首先需要進行一系列名詞解釋。所謂的“兔子”,就是在馬拉松等長跑項目中,為提高運動成績而設置的領跑員。在有些馬拉松賽事中,由官方安排一批實力強勁的配速員,也就是俗稱的“官兔”。組委會希望借助于他們的領跑,幫助參賽選手維持穩定的配速,進而提高賽事的整體成績表現。
至于與“官兔”相對應的“私兔”,則是由個別選手自行聘任,僅為幫助雇主提高成績而登場的領跑員。“私兔”們最有名的一次集體亮相出現在2019年的維也納。當時在41名配速員的協助之下,馬拉松名將基普喬格用了1小時59分40秒抵達終點,代表全人類實現了“馬拉松破2”的歷史性突破。但必須指出,正因為借助于大批配速員以及其它配套措施,這次突破沒有成為官方承認的世界紀錄。
了解了這些背景知識之后可以發現,“私兔”之所以成為爭議話題,是因為一方面,配速員的確有可能幫助選手提高成績,而且這種提高畢竟建立在選手自行提速的基礎上,并不像興奮劑那樣從根本上破壞公平性,即便是官方,也可能在比賽中安排配速員;但另一方面,如果允許部分選手出錢聘請“私兔”來提高成績,難免會招致其他競爭對手的不滿,抱怨自己只是輸給了金錢而非實力。
那么,面對似乎各有道理的意見分歧,賽事主辦方乃至整個田徑圈又該如何抉擇呢?本人認為關鍵在于能否在規則之內劃出明確的邊界,作為執行的依據。比如,有些長距離越野賽事允許選手邀請“私兔”,但禁止“私兔”為選手背負裝備,因為這對那些親自背負裝備的選手構成了嚴重不公。
回到本次事件所涉及的馬拉松項目,會發現“私兔”的作用并沒有那么直接和明顯,有時甚至不明顯到難以判斷其是否屬于“私兔”的程度。比如參加重慶馬拉松賽的那位男選手,就否認自己是專門為身后女選手提供服務的配速員。賽事主辦方也很難拿出可以針對這種情況予以處罰的明確規則。組委會目前給出的理由是規則中寫有“不允許為其他性別運動員提供協助”。但這里提到的“協助”,到底僅指直接以身體接觸的方式推拉或拖拽,還是將保持一定距離的領跑行為也包含在內?如果領跑并未出現在明文禁止的范圍內,那么處罰顯然缺乏說服力。
更進一步觀察中長跑,會發現基于個體利益而進行戰術安排,本就是件司空見慣甚至可以說是行業準則的事。在很多國際大賽中,經常可以看到多名同國選手中存在有人領跑有人跟隨的戰術,目的是希望借此打亂主要競爭對手的節奏,從而確保本方最有實力的選手在最后階段脫穎而出。
當這種相互算計達到極致之后,有時會出現令人啼笑皆非的結果。2016年里約殘奧會男子1500米跑比賽中,前四名選手的用時都要好過里約奧運會男子1500米跑的奪冠成績。之所以出現這一幕,顯然并非由于奧運會選手的實力不及殘奧會選手,只是在分量更重的奧運會賽場上,沒人愿意提前領跑而影響到自身成績,導致決賽中的整體成績都被拖慢到不可思議的程度。
如果田徑比賽可以接受各種“集團作戰”或是“保留實力”,那又何必徹底封殺“私兔”的生存空間?與其徹底禁止,不如加以規范,盡早在規則中為“私兔”們劃出明確的行為邊界,列出可能嚴重破壞比賽公平的行為目錄,在執行中對此類行為加以懲處,從而以有法可依的態度來對待“私兔”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