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先任
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我國困境兒童數量達數百萬。要讓每一個兒童都享有基本保障,幫助困境兒童走出困境,是應有之義。近年來,國家及各地在救助幫扶困境兒童方面成效明顯,但仍有“難點”“堵點”需打通,還要再接再厲、久久為功。
另外,一些地方、慈善機構或愛心人士在救助幫扶困境兒童時,不注重保護受助人隱私,比如進行“高調慈善”,甚至不讓困境兒童或及監護人在大庭廣眾之下感動到流淚不會罷休;或透露和使用困境兒童及其監護人的隱私信息;不經困境兒童及其監護人授權,對困境兒童進行拍照、攝像、錄音等。
近日,多家公益機構聯合發布《困境兒童公益慈善捐贈人行為準則指南》。該指南就建議,應當尊重參與并保護隱私,即尊重困境兒童及其監護人、公益組織和相關方的人格尊嚴,尊重和保障困境兒童的參與權;遵循接納、平等、非歧視和非評判的倫理原則,讓困境兒童有尊嚴地得到捐贈幫助。該指南還提出,隱私權是包括困境兒童和捐贈人在內的每個人的權利,應獲得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這樣的建議很有必要。救助幫扶困境兒童,不能僅限于物質的給予與溫暖,還要有精神的照拂、人格的尊重,更不能借救助幫扶困境兒童之名,罔顧他們的感受,侵犯了他們的人格、尊嚴。否則的話,雖然讓困境兒童得到了物質上的幫助,卻可能對他們幼小的心靈造成深深的傷害。救助幫扶變成了侵擾與傷害,不僅不能救困境兒童于“水火”,反倒把他們“架在火上烤”,這樣的救助,將與慈善、公益的初衷大相徑庭。而罔顧困境兒童的感受與尊嚴,或是出于無意,或也是把困境兒童當成了“慈善秀”的工具人,暴露了一些捐助者心術不正。
讓困境兒童有尊嚴地得到捐贈幫助,這樣的幫助才是真幫助,這樣的公益慈善才能避免“偽善”的嫌疑,才能回歸公益性的正常軌道。不僅是面對困境兒童,面對一切受助對象,都要尊重他們的隱私,保護他們的尊嚴。
此次多家公益機構聯合發布的隱私保護指南并非強制執行指南,只是建議性指南,不具有強制力。這需要相關部門能夠出臺明確的規定,讓困境兒童的人格尊嚴成為不容觸碰的紅線,這樣才能保護好困境兒童的隱私,更好地幫助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