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
筆者近日調查發現,在網約車平臺打車出行,卻被司機要求收取額外費用的情況屢見不鮮。有的是上車前司機特意打來電話要求加價,有的是上車后司機提出要返程費、車費補貼等,還有司機私自多平臺接單拼車的情況。
近年來,網約車行業蓬勃發展。據網約車監管信息交互系統統計,目前全國共有330家網約車平臺公司取得網約車平臺經營許可;各地共發放網約車駕駛員證618.8萬本、車輛運輸證263.5萬本。
網約車的出現,給用戶在公共交通和購買汽車中間提供了一個選項,大大提高了出行效率,打通了“最后一公里”,滿足了用戶多元需求。不過,網約車在給消費者帶來便利的同時,一些網約車司機違約運營現象叢生,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有的司機要求乘客加價,如果不接受只能取消本次訂單。有的司機在“一口價”之外,額外收取乘客高速費。有的乘客在未選“拼車”的情況下,上車后竟發現車上還有其他同行乘客。
網約車變成“亂約車”,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些網約車平臺的利益分配和派單機制不合理,平臺對司機的提成過高,導致司機每一訂單結算后,實際盈利偏低。司機為了提高收入,往往私自收費,強制乘客拼單。同時,網約車平臺對于司機的資質審查不嚴格,對司機把關不嚴、培訓缺位,導致網約車司機素質參差不齊。此外,有關部門監管不到位,乘客維權意識不夠強,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網約車司機的僥幸心理。
治理網約車亂象,規范行業發展,需要網約車平臺、有關部門和全社會共同努力,形成合力。首先,平臺應制定合理的分配機制,保障司機的正常收入。今年7月26日,針對部分平臺公司存在企業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侵害從業人員和乘客合法權益等問題,交通運輸新業態協同監管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約談滴滴出行等十余家網約車和聚合平臺。各地應指導平臺嚴格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合理制定運營規則,降低過高抽成比例,切實保障從業人員合法權益,停止“堤內損失堤外補”的逐利驅動。
其次,有關部門應加強監管,對于網約車違規運營行為依法查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明確規定了消費者的知情權、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毒W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對于網約車司機途中甩客、故意繞道行駛、違規收費等問題制訂了具體罰則。有關部門應加大監管力度,在客運站、高速收費站、學校等客流集散地常態化開展執法行動,暢通乘客投訴舉報渠道,嚴肅查處違規收費行為,提高網約車司機的違法成本。
最后,廣大乘客要提高維權意識和能力,在遇到違規收費、擅自拼車等現象時,主動要求司機扣減不合理費用,注意保全訂單憑證、支付記錄等相關證據,事后向網約車平臺和交通執法部門投訴,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身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