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雅琳
勞動與社會保障法主要是針對勞動關系以及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內容進行調整。在針對勞動與社會保障法進行研究的過程中,需明確其法理依據,立足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推動相關法律體系的完善和優化,為政治、經濟、社會、生態等建設奠定法治基礎。
一、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的內涵及其關聯
(一)內涵
勞動法是以勞動關系為基礎,針對勞動關系進行規范的法律法規,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以下簡稱《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等。其他的相關法律法規都是以《勞動法》為基礎衍生出來的,實現對勞動者群體合法權益的有效保護,推動其權利意識的優化,將勞動者的合法地位凸顯出來,在維持市場秩序、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社會保障法主要是針對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濟等進行調節的法律,能夠起到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社會保障是市場經濟的產物,我國針對社會保障制度予以不斷優化和完善,強化了保障體系和保障力度,使其功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揮。落實社會保障制度能夠為弱勢群體的生活權益提供有效保障,促進其生活質量的提高。
(二)關聯
一方面,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都屬于社會法的范疇,能夠為社會成員提供相應的法律保障.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確保其能夠享受經濟發展帶來的各種紅利。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可維護社會經濟的穩定、健康發展。社會保障法制度體系建設的主要依據就是勞動法的相關內容,與此同時,社會保障法也可以對勞動法中存在的缺陷進行有效彌補,二者存在十分密切的關聯。
另一方面,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隸屬于不同的法律體系,勞動法以勞動者為服務對象,社會保障法以弱勢群體為服務對象。勞動法強調對勞動關系的維護,以及對勞動侵權行為的糾正;社會保障法中則包含了數量眾多的關系主題,二者在實際應用環節存在較為明顯的區別。
二、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存在的不足
(一)需要進一步拓展適用范圍
目前,我國建立了基本完整的社保體系,但是并沒有能夠將所有的民眾納入社保體系中,導致部分民眾缺乏相應的社保意識,參保率相對較低,社保的主要入口依然停留在企事業單位層面,影響了社會保障體系的進一步普及,需要進一步對社保體系的適用范圍進行拓展。
(二)基金規范管理有待加強
現階段,我國在社會保障基金規范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影響了基金管理的規范性和有效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社?;鸸δ芎妥饔玫某浞职l揮。
(三)社保立法有待完善
首先,社保立法涵蓋面相對有限,在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社會救濟等方面的內容劃分欠缺規范性,將關注的重點放在了城市地區,村鎮區域的勞動保護和社會保障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其次,法律層級效率有待提高,多數勞動及社保法規停留在制度層面,一些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最后,立法協調不夠深入。受涵蓋面有限、法律層級偏低等的影響,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在實施的過程中存在“法出多門、各行其是”的現象,一些需要強制執行的規定,如優撫安置、福利發放等并沒有得到有效落實。
三、勞動與社會保障法的法理依據
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的主旨都是對公民社會權益的保護,因此兩者的法理依據基本一致。
(一)客觀反映人權
勞動和社會保障法都強調對人權的保護,能夠將人權內容中的公正權、獲取權客觀體現出來。對勞動關系進行分析,勞動者相比較用人單位處于弱勢地位,勞動法可以對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進行保障和維護,很好地體現出了人權中的公正權。社會保障法可以實現對社會弱勢群體的輔助,為其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這是人權中獲助權的體現。
(二)正義平等要求
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對于社會公正的實現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在社會資源分配中,如果一味采用自然分配的方式,容易引發兩級分化的問題,進一步加劇社會矛盾沖突。勞動和社會保障法能夠借助法律所具備的強制力,實現對各種社會資源的二次分配,以此規避自然分配中存在的不足,保障弱勢群體的基本權利,這是社會正義的客觀要求。
四、勞動與社會保障法的完善建議
(一)增強法律強制力
相關部門應該結合實際情況,進一步加快規章制度的固化,形成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增強勞動和社會保障法的強制力。對已經存在的規章條例,在整合立法的過程中可以參考社會保險法的立法思路,在規定立法原則及法律基礎等內容的同時確定好相應的改革路徑、優化目標以及發展階段等,為后續的改革優化預留出一定的空間。
(二)優化參保自由度
各地的財政收入存在較大區別,政府部門對社?;鸬耐度胍矔兴煌?。從完善勞動和社會保障法的角度,可以在現有的社保范圍及參保類型基礎上進一步降低參保門檻,為參保人員提供更大的自由度。可降低最低參保額度,或者采用儲蓄型參保的方式,吸收更多的社會資金,對社?;鸩蛔愕膯栴}進行解決。目前,社會保障領域最需要解決的是農民工群體的參保問題,地方政府部門需要在進一步加大社保財政補貼力度的同時,落實好對于用工企業的監督和檢查工作。考慮到農民工群體的流動性相對較大,社保經辦機構應該對其繳費手續進行簡化,落實好跨地區社保賬戶管理工作。
(三)強調社會立法
勞動和社會保障法針對的均為社會弱勢群體,包括在社會中處于弱勢地位的勞動者、老人、殘疾人、未成年群體等,弱勢群體無法很好地保障自身的基本權益,需要相關法律提供支撐。勞動和社會保障法的內容與大眾的切身利益存在直接關聯,在社會立法環節,相關部門需要推動理念的轉化,將管理型社會法律轉化為服務型社會法律,強調以人為本的社會立法理念。
(四)提高立法層次技術
一方面,適當提高立法層次。對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最為典型的問題就是立法層次較低,法律欠缺權威性,無法將自身的作用和價值充分發揮出來。從維護法律權威性的角度,在立法環節應該提高立法層次,由原本的行政立法、地方立法逐步朝著人大立法、中央立法的層次轉變。
另一方面,適當優化立法技術。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立法階段應堅持多元性、專業性、科學性等基本原則。不同社會主體的立場不同,訴求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在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中,必須將群眾現實需求放在首位,吸收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確保能夠將群眾訴求在立法環節充分體現出來,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五)推動法律實施
完成立法工作后,需要推動法律的貫徹實施,這樣才能將其效果切實發揮出來。現階段,我國存在著法律制裁缺位的問題,導致社會法在實施過程中并沒有能夠取得理想的成效。基于此,有關部門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動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的有效落實,推動社會立法宗旨與價值的順利實現。
(六)做好資源整合
勞動和社會保障法體系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包含的子制度較多,而每一個子制度又可以細分為多個不同層次,涉及勞動保障、衛生、民政等相關部門。想要將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的功能有效發揮出來,需要落實好內部分工,強化部門之間的相互協作。從目前的發展情況分析,因為社會保障的類型較多,出現了機構重疊的情況,不僅增大了運行成本,也影響了行政效能。對此,在推動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完善的過程中,應該做好工作機構的整合,推動各項工作的統一協調,確保各組成部分能夠實現相互銜接、相互促進和相互補充,構建起統一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社會保障管理服務水平的提高。
(七)落實監督管理
建立相應的監管體系,推動行政監管、部門監管和社會監督的相互結合,實現社?;鸬谋V岛驮鲋担幈芊欠ㄅ灿蒙绫;鸬那闆r。對勞動保障檢查部門的作用進行強化,賦予勞動保障監察部門自主監督權,確保其能夠對企事業單位社會保障的履行情況及勞動法的實施情況進行監管。社會保障體系涉及許多基本生活保障相關的內容,如養老金、醫療費、生活困難補助、失業金等,其會直接影響弱勢群體的生活。對此,在解決社會保障爭議的過程中,應將各方面的影響因素以及保障對象的需求考慮在內,拓展司法救濟途徑,做好必要的監督管理,確保當事人能夠通過最簡單、最便捷的途徑獲取救濟。
(八)健全司法機制
完善的法律制度必然包含健全的司法機制,其能夠對法律糾紛問題進行解決,確保法律制度的有效落實。人民法院可以設置相應的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庭,專門負責勞動與社會保障相關案件的審理工作,確保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在遭受不法侵害時,能夠獲得相應的司法保護。人民法院應及時依法審理社會保障方面的違法犯罪案件,對拒不繳納社會保險費,拒不履行相關義務,或者挪用、侵占社會保險基金的行為人,需依法追究其責任。
總而言之,勞動與社會保障法能夠保障勞動者以及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推動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目前,我國在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的立法方面已經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果,但也存在個別亟待解決的問題。相關部門需重視起來,做好勞動與社會保障法的優化和完善,更好地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為人們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據。
(作者單位:湘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