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蕾 諶穎
2021年9月1日,我國正式實施“雙減”政策。《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對于作業總量、作業類型等作出了明確規定。例如,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家庭書面作業,可在校內適當安排鞏固練習。要求提高作業設計的質量。鼓勵布置分層、彈性和個性化作業,堅決克服機械、無效作業,杜絕重復性、懲罰性作業。
為落實“雙減”政策,貫徹江西省教育廳《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作業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提高低段課后作業的設計質量,創新作業類型的方式,筆者從符合低段學生年齡特點的口頭化作業、閱讀作業、游戲化作業、操作化作業等非書面形式的方面進行作業設計探索。
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地實施,如何合理設計高質量作業,已經成為困擾廣大一線教師的問題,也引起很多專家學者的關注和研究。特別是小學一、二年級禁止布置課后書面作業,不少一線低段數學老師無所適從。這對低段數學課后作業設計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夯實課堂知識點,又要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課后非書面作業的設計顯然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022版新課標強調,數學課程除了要考慮自身學科的特點外,還要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去體驗和應用數學模型。小學低段學生自我認知能力有限,因此在作業的設計形式上,要講求趣味性和形式多樣,讓學生愿意接受,在輕松愉快中溫習知識,使得個性得以張揚,素養得到提高,情感得到體驗,認識得到升華。
基于上面的認識,筆者對人教版小學二年級數學課后作業設計做了初步探索研究。
一、課后非書面作業設計的目標
作業目標是指學生完成作業后應該實現的學習效果。它是根據每節課具體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制定的。所以,我們在作業設計時要先學習國家課程目標,《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版》提出了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總體目標和分學段目標,是基于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這四點設定的。數學作業目標的設計,必須以課程標準為基礎,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合理確定每節課的作業目標和要求,精心設計,達到鞏固知識技能,促進數學思考,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核心素養得目的。
二、課后非書面作業設計選題范圍
在作業設計過程中,題目的質量至關重要。市面上的教輔材料良莠不齊,缺乏權威性。因此,我們在作業設計過程中,選題要堅持從國家審核出版的教材中選取、改編。
作業設計題庫分為兩大塊。第一大塊:目前正在使用的人教版、北師大、北京版、西師大版、冀教版、浙教版、蘇教版等國家小學數學教材中對應單元章節的例題和習題;第二大塊: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云平臺、贛教云等優質網絡資源。我們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發揮“以一抵十”的作用。
三、課后非書面作業設計的形式和理念
非書面作業的設計既要減負增效,又要尊重教材貼近學生的生活,我們決定圍繞課標,從讀(朗讀、閱讀)、算(口算)、玩、做等方面做了相應的設計與應用。
(一)夯實基礎、提升素養的口頭作業
為遵循“雙減”政策,非書面作業設計中安排了口頭作業,包括朗讀作業和口算作業。
1.朗讀作業案例一
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表內乘法(一)整理復習》課后作業設計。
朗讀單:我在整理乘法口訣中,發現二十一句口訣只能寫出三十六道乘法算式,因為其中有六句兩個乘數相同的口訣只能寫出一道乘法算式。我發現這六句口訣的乘積可以排列出一個有趣的數列:一、四、九、十六、二十五、三十六……
作業設計理念:學完一個單元,對單元知識的整理、知識間關系建構,對于低段的學生是非常困難的。課堂上跟著老師進行整理復習,課后再讀一讀整理習得對后續學習構建有積極的意義。
2.朗讀作業案例二
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十四課時《練習十五》課后作業設計。
朗讀單:①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②乘法算式中兩個乘數交換位置,積不變。比如,三乘六等于六乘三。③乘法各部分的名稱:乘數×乘數=積。④解決問題時,要看清題目中的數量關系。比如,如果是求4與5的和就用加法計算;如果是求四個五的積就用乘法計算。⑤這兩個數的積與它們的和相等。比如,二加二的和與二乘二的積相等。這兩個數的積小于它們的和。比如,二加一的積就小于二乘一的和。這兩個數的積大于它們的和。比如,二乘三的積大于二加三的和。我發現:兩個數的乘積不一定會大于它們的和。
作業設計理念:這節是學完表內乘法(一)這個單元最后一個練習課,作業設計的目的是鞏固溫習整個單元的概念同時增強乘法、加法的辨析練習,提高數感。
2.口算作業案例
①夯實基礎的口算作業: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五課時(例三)《解決問題》課后作業設計。
口算單(表內乘法口算題、乘加乘減口算題各十二道)。
作業設計理念:《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版》第一學段學業要求如下:能夠熟練口算20以內數的加減法和表內乘除法,能口算百以內數的加減法,形成初步的運算能力。計算是基本功,需要長期堅持練習,我們在課后作業中設計了口算單。學生可以自己讀題算答案,也可以家長報題孩子答,方便易操作。在放學回家的路上,不少同學就完成了此項作業。口算單的作業既能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又能培養學生數感。
②提升方法與策略的口算作業: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十五課時《練習七》課后作業設計。
朗讀單:不用計算,比大小的方法:出示五道兩位數加減法比大小的題目。對應上面的五道題目。第一小題不用計算就能判斷出大小,因為一個加數不變,另一個加數大和就大。第二小題不用計算就能判斷出大小,因為被減數不變,減數越大差就越小。第三小題不用計算就能判斷出大小,因為減數相同的情況下,被減數越大,差越大。第四小題不用計算就能判斷出大小,因為個位上兩個數字相等,十位上兩個數字也相等,所以它們的和相等。第五小題不用計算就能判斷出大小,因為一個加數不變,另一個加數大和就大。
作業設計理念:除了夯實基礎計算,課后計算作業設計中,對于計算中存在的規律、方法策略的習得也會讓學生加以溫習。這既是一種重要的學習策略,也能提升學生計算的深度思維。
(二)拓寬知識面,感受數學文化的閱讀作業
低段學生數學的閱讀能力培養非常重要,學生既要讀懂文字還要學會讀懂數學符號、提煉數學信息,學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世界。感受數學文化閱讀作業案例。
二年級上冊第九單元第一課時《總復習(數與代數)》課后作業。
知識拓展:在我國古代的數學書上有這樣一個圖形,它表示的與計算有關的內容,像兩個八靠在一起,古人叫它“聚八圖”。圖上的二十四個小圓中,填寫著列二十四的所有數,每個大圓上的八個數加起來正好是一百。
作業設計理念:《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版》教材編寫建議,教材要介紹數學文化、數學發展前沿等。內容設計要反映數學在自然與社會中的應用,展現數學發展史中偉大的數學家,特別是中國古代與近代著名數學家,以及他們的數學成果在人類文明發展中的作用。我們在設計課后作業時,借鑒多種版本教材中的“數學文化”欄目,拓寬學生的數學文化視野,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
(三)積累經驗,利于體驗的操作作業
有位教育家說,看到過的,會忘掉;聽到過的,會記住;做過的,就能理解了。
1.實操作業案例一
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四課時《確定長度單位》課后作業設計。量一量:和父母一起測量家中的各種物品,這些物品應該用什么作為長度單位?先判斷,再實際測量驗證結果。
沙發的長估計( )實際測量長( )。
凳子的高估計( )實際測量高( )。
凳子的高估計( )實際測量高( )。
2.實操作業案例二
二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二課時《幾時幾分》課后作業設計。撥一撥:爸爸說我來撥,然后交換角色。先撥七時零三分,再撥過五分、過十二分、過六十分、過一時、過三時。
作業設計理念:《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版》指出,學生的學習應是一個主動的過程,認真聽講、獨立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課后作業中,我們設計讓學生與家長合作去實踐去操作,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世界,解決問題。給學生提供積極參與自主探究的平臺,既能積累生活經驗,又能增進家人情感。
(四)發現規律的探索游戲作業
二年級的學生天性就是好動愛玩,因此非書面作業中融入游戲,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其樂于做作業的興趣。
游戲作業案例: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乘法的初步認識》課后作業設計是數學游戲。游戲規則:制作相同加數連加的卡片若干,然后隨意拿出一張讓同伴用乘法算式表達出來(進行幾次后互換),或者讓爸爸媽媽隨意抽卡片你來說乘法算式。
作業設計理念:有趣的游戲作業正好迎合二年級學生年齡特點,成為他們最喜歡的作業。把知識蘊藏在游戲中,在游戲中結合所學應用探索知識,邊玩邊學、學中有玩,為他們愛上數學創造條件。學生將在實際情境和真實問題中,運用數學和其他學科的知識與方法,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感悟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知識之間、數學與科學技術和社會生活之間的聯系,積累活動經驗,感悟思想方法,形成和發展模型意識、創新意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形成和發展核心素養。
在作業設計中,我們遵循“雙減”政策,充分尊重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尊重學生的差異,將達標型作業、過程型作業和提升型作業結合,細化作業過程,豐富作業形式,讓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主動參與到完成作業過程中,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力求滿足不同需求的學生對作業的期待。
(作者單位:南昌師范附屬實驗小學紅谷灘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