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香
(中鐵建南沙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廣東廣州 510000)
本案例項目所處區域位于珠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屬于深厚軟土地基,覆蓋著深厚的淤泥、淤泥質土、淤泥質沙等軟土層,不僅其物理力學性能差,而且分布廣、厚度大,給工程建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成為基礎、基坑工程設計和施工中突出的技術難題。深厚軟土區域工程變形大、沉降大。該區域較為常見的軟土分布深度在25~40m,軟土呈現出高壓縮性、低抗剪強度、強觸變性、高含水量的特點;在受到工程機械擾動或重載作用時,會觸發地面持續性的沉降,初期沉降深度可達1m 以上,給工程施工及生活居住環境帶來巨大影響。
深厚軟土區域施工組織難度大,且軟土場地無法承載施工車輛、施工機械的重量,給車輛行走、設備安裝使用帶來巨大安全隱患;同時,軟土受雨水等惡劣天氣影響較大,必須要經過處理才能勉強滿足施工的需求[1]。
深厚軟土區域基礎基坑形式復雜、工期長、成本高。且本案例所在區域的地基土層分布,常有穿過軟土層即進入巖層的分布,工程基礎設計時不得不選擇成本較高的灌注樁基礎,基坑支護設計時支護樁長度長、坑內外加固范圍大、止水要求高等,導致基礎基坑等地下工程的成本高、工期長、施工效果不理想[2]。
本案例項目地處廣州南部一小島島尖,建設用地面積約29000m2,總建筑面積23000m2。
項目為兩個相鄰地塊組成,中間夾有一條代建道路,東地塊北側及東側均有一條代建道路,西地塊擬建二層地下室,東地塊擬建一至二層地下室。基坑開挖深度為3.70~7.70m,地下室邊線距離用地紅線僅有3~5m。
北側:地下室約3.65m 外為用地紅線,紅線外為規劃路,現狀已填至+10.0m 標高(場地內標高為+5.50m)。
東側:地下室外為先建負一層地下室邊線。
南側:地下室約7.36m 外為用地紅線,紅線外為規劃路,現狀已填至+8.0m 標高(場地內標高為+5.50m)。
西側:地下室約3.97m 外為用地紅線,紅線外為規劃路,現狀標高與場地內平齊。
該項目地層組成較為均勻,開挖范圍主要為填土、超厚層淤泥質砂(厚度約25~30m);淤泥質砂下為中粗砂層(厚度約10~15m),砂層下為風化巖層,入巖深度超深(入巖深度約50~60m)。基坑開挖的底面基本處于淤泥和淤泥質砂層中,代表性地質剖面如圖1 所示。

圖1 基坑中間地塊的典型地質剖面圖
項目在可研階段,基坑支護方案采用的是“排樁+水平內支撐”形式,止水構件采用的是三軸攪拌樁,樁長按照35m 長預估。項目在進行詳細的可研后發現,場地巖面深度比可研階段多15~20m,按照可研階段同樣的方案,基坑支護的成本要增加50%以上,方案優化勢在必行[3]。
經過探討,本項目的基坑優化設計按照如圖2 所示思路展開。

圖2 基坑優化設計思路導圖
參照相關基坑工程技術指南,按照支護成本由低到高的排序,逐步分析各種支護形式的適用性[4]。
(1)支護形式選型,對比結果如表1 所示。

表1 支護形式選型方案對比
(2)止水帷幕選型。根據項目的勘察情況,淤泥質砂層中夾有淤泥質土,并呈互層狀。初步分析淤泥質砂層并不純凈,豎向透水性較差,為此參考周邊地塊其中一濱海房地產項目(該項目地層情況與本項目相似,基坑深度9~12m,且該項目已通過專家評審)及另一會議展館項目,結合本項目特征(基坑在現狀地面開挖約4m 即到基坑底,基坑深度不深),且綜合考慮經濟、工期的情況下,考慮采用三軸攪拌樁進行懸掛止水。
項目由相鄰兩地塊組成,中間相隔一條代建道路,道路現狀已進行堆載預壓。
兩地塊的基坑開挖可采用單獨開挖如圖3 所示和連通開挖如圖4 所示兩種方式,二者的成本對比如表2所示。

圖3 原設計基坑平面

圖4 優化設計后基坑平面

表2 開挖方案成本對比
經項目組與道路業主方溝通,此預壓段土方可連通挖出,此方案節約成本約2000 萬元。且挖出的土質較好,可重復利用,減少外購土方的成本[5]。
由于本項目少部分鉆孔揭露顯示淤泥層深厚約18~20m,經驗算,支護樁嵌固段較長,經設計院研究及實際工程經驗總結,可采用長短樁方案對嵌固段進行優化設計,并優化支護樁長,從而節省成本。
施工圖中三軸攪拌樁樁長約35m,經設計反復對比發現前期勘察報告關于淤泥質砂的土性、滲透系數等設計參數的定義有所不符,要求現場補充抽水試驗驗證。根據勘察補充調整的基坑設計參數,三軸攪拌樁長度由35m 調整為20~25m,間距由1.2m 調整為1.8m,并由原三軸攪拌樁套打一孔的方式調整為搭接250mm。該措施優化成本約950 萬元,優化后基坑支護總成本約5100 萬元,每延米造價約48100 元/m。
綜合考慮反壓土臺的自立和自穩性后,將斜支撐反壓土臺的水泥摻入量,在基坑底標高以上攪拌樁水泥含量調整為8%或5%,優化成本約240 萬元。
結合基坑支護平面,精細化設計,細扣降/回灌井的平面布置,審慎調整,適當增加井與井之間的間距,優化成本約43 萬元。
利用各個地勘孔揭露的地層情況的不同,精細化設計細化剖面圖,部分剖面支護樁樁長減少1~7m,經測算此部分成本減少約170 萬元。
經過反復的探討和設計方案的不斷優化,初始方案與最終實施的方案造價對比如表3 所示。

表3 整體方案造價對比
通過近兩年來在基礎基坑上的研究,以及最新項目上的實踐,在基坑設計和成本控制上[6],此成本優化案例有以下幾方面可供推廣應用。
(1)成本前控,設計方案選型是重點。經濟適配的方案是后續再優化的基礎。
(2)設計方案優化要全方位、全過程進行。按成本占比優化的順序:支護形式(支護樁等)、止水形式(三軸攪拌樁等)、加固形式(錨索、內撐等);設計方案無論是在方案階段還是施工階段都要保持優化的動力。
(3)方案優化工作要深入、細化。對每種形式的優化、每個剖面的優化都要深入細部,并且包括零星部件的優化。
(4)要有結構性思維,方案聯動,綜合經濟最優。基坑支護方案可以聯動大土方平衡、主體結構(含樁基礎)、周邊場地環境等,結合工期選擇最經濟的方案組合。
(5)要有創新意識、敢想敢干。方案的想法需要創新,在保障安全的基礎上,選擇綜合經濟最優的;地區的部分管理約定可以提前溝通協調,一些突破性的方案能更好節省成本,多嘗試就多一次機會。
(1)距離相近的小地塊件間可優先采用整體連通基坑設計。
(2)軟土地基的二層地下室,基坑挖深度在9~10m之間,如基坑開挖面積較大,采用長短樁支護的方式,優于全長樁支護方案。
(3)一層地下室基坑開挖深度2~5m,場地允許采用放坡支護的方式,相對于其他支護方案,有著基坑工程造價、工期及施工便利性等多方面的優勢。
(4)參考《基坑工程技術指南》,按其中推薦的成本順序,逐步嘗試成本最優、項目適用的最佳支護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