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永發
(桂林盛景園林工程有限公司,廣西 桂林 541000)
如今,城市道路既承擔著基礎的交通運輸任務,又是景觀綠化的重要空間。通過道路綠化反映地區形象,完善交通網絡、優化空氣質量、點綴城市,并要結合區域特色,彰顯出精神文化內涵。
道路綠化設計規劃需遵循以下原則:①安全性與高辨識度。如果是道路中間分車帶,需要和車道本身具有巨大差別,而且不可遮擋視線。交叉口區域的分車帶設計高度在0.8m以內比較適宜,避免擋住駕駛者視線,提高行車風險。②生態性。保持綠化帶植物品種多樣性,可選擇“喬灌花”或是“喬灌草”等組合形式,建立半開放式的隔離帶,提升道路整體美感。③彰顯地方特色。道路苗木也屬于地區綠化的范疇,展現出本地景觀風貌。因此在規劃設計中,應當注重結合文化特色與氣候規律,挑選適宜的苗木品種。如今有部分城市把市花當成道路綠化主體,這樣在增加城市綠化的同時,又起到宣傳的作用[1]。④協調性。道路綠化設計需主動協調交通,確保不對正常行車產生任何干擾。例如,在彎道路段利用連續設置綠色植被對駕駛者加以引導,使其掌握線形。另外,轉彎位置苗木高度應當是重點考慮的要素,防止阻礙駕駛者觀察路況。⑤服務性。道路屬于公共設施,要具有基本的服務性,適應正常的行車規律。
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①道路綠化設計既需滿足功能與視覺審美的需要,又應注重布局與組織形態,綜合考量苗木配置,使綠化有效嵌入道路交通體系中。但在部分城市路段規劃設計中,先確認市政設施位置,把剩余空白用苗木填充,這樣規劃雖然能夠保障交通線路完整性,但卻未能建設出完整的景觀。并且在拓寬路面中,綠化面積逐漸縮小,僅能布置一些灌木。②在綠化建設現場可能會留下很多施工垃圾,進一步壓縮苗木發育空間。而且有的種植土體并不滿足實際使用需要,阻礙植物后期發育,降低景觀效果。③前期設計中,過于注重短期綠化效果,提高植物分布密度。部分路段綠化設計中,為突出路旁景觀的連續性,采用大色塊,同時植物分布密度大,影響苗木后期發育空間,綠化帶內的通風與透光效果均偏差,這會提高病蟲害風險,苗木也容易營養不良。道路綠化植被過密過高問題如圖1所示。

圖1 道路綠化植被過密過高問題
在道路綠化設計中,部分路段色彩單一,大部分是灌木色塊等形式,缺乏立面設計以及整體韻律感。另外,模紋色塊后期養護成本高,處理難度大,一般每年需修剪10余次,并可能發生老化,不得不補植改造。另外,有的路段綠化設計挑選品種也比較隨意,強調完工后的短期效果,在綠化帶中可能有無法適應本地氣候的植被,造成苗木生長狀態不佳。同時,還存在各路段相似性較高的問題,處理方式接近,降低道路景觀特色。
近些年,各地在道路綠化建設中投入較多資源,并且開始嘗試增添立體景觀。但在實際設計項目中,還有很多問題未能被解決。例如,立體景觀沒有統一規劃與建設;由于后期養護不到位,或是整治力度偏差,造成立體綠化維持時間較短。此外,還有許多路段可用資源沒有被開發出來,立體景觀規模小且分散,沒有形成整體性。道路立面綠化設計如圖2所示。

圖2 道路立面綠化設計
道路景觀建成或是升級處理后,需要不斷維護綠化效果。但如果養護后期投入較少,使景觀發生退化,建設和養護無法正常對接,所以,應當注重道路景觀養護,否則會導致景觀管養分離。除了養護問題外,人為破壞也是導致道路綠化很難維持的關鍵因素,尤其在人員密集區域,如站點、商鋪前等,長時間踩踏嚴重影響景觀狀態[2]。
道路景觀規劃設計要考慮苗木品種選擇的問題,以本地樹種為先。而實踐中還是有為追求短期效果,隨意引進不合適品種的現象,造成植被成活率下降,同時后期養護工作任務重、成本高。此外,也有個別城市為創造所謂的“政績”,要求在較短時間內完工,部分施工方選擇不適宜的土體種植,或者進行反季節作業,使成活率大幅度下降。出現上述類似的情況,不僅會降低項目質量,還可能引發返工,繼續提高開發成本。
3.1.1 交通類路段
針對交通類的道路設計,建議從下述4個角度考量。
(1)分車帶。此部分設計需保持基本的規則性,與行車方向、安全性、韻律感保持統一,并結合駕駛者視線、植被規格以及路段長度,分成若干標準段。在前期規劃中,設計師需盡可能加寬綠化帶,倘若空間確實受限,則要從垂直立面角度增添層次感。
(2)路側綠地。該部分面積的寬度如果比較小,可與分車帶一同規劃設計,選擇相同規格與節奏。倘若綠地空間較大,則要盡量運用好該部分土地,可以嘗試打造開放化的空間,并且要重視和附近既有構筑物相協調。
(3)交叉口。道路此部分應該視為關鍵規劃節點進行特殊設計,強調景觀質量。例如,交叉口連接的4個路側部分,可以分布一些大喬木與開花喬木、開花灌木等,營造出小型花鏡,成為路段銜接的點睛之處。
(4)車行道寬度小。對于該類車行道空間較小的路段,假設在分車帶布置尺寸較大的樹種,導致樹冠連接緊密,使原本狹窄的道路變得更加封閉,不利于道路上方空氣流通,使車輛排氣集聚。針對該種道路條件,在設計中建議選擇下述兩個處理方法:①道路兩側設置低矮樹種;②倘若選擇較為高大的喬木,應當降低種植密度,也可以選擇樹冠差異明顯的喬木交替分布。道路分車帶設計如圖3所示。

圖3 道路分車帶設計
3.1.2 生活類路段
首先,分車帶。路幅偏小的生活類路段不宜布置分車帶,而在滿足空間要求的道路中設計分車帶,需順應帶寬量小的思路,給植物留出足夠的生長空間。此外,考慮到便利性的問題,建議以75~100m為標準,分段設置分車帶,并和人流密集場所相適應。生活類路段的車流相對少,并且路面窄、行車時速低,所以更容易注意到路側景觀。因而在設計該類路段中,不建議使用大尺寸色塊,植被也應更加豐富、精細,選擇一些開花、有色植物。
其次,行道樹。隔離車流和人流的綠化帶,寬度至少要有1.5m,主要是“樹池”與“樹帶”的規劃形式。另外,綠化帶要根據周邊環境條件,適當調整。假設人行道較窄,路旁建筑風格多樣,此時就不能過于強調綠化帶的特色,建議選擇單一品種,避免道路景觀整體過于雜亂。
最后,路側綠地。生活類路側空間要同時滿足交通、休閑游憩的需求[3]。前期設計規劃側重于保持整體基調相同,出于居民普遍需要,打造開放式的環境,增加休閑小路,點綴具有設計感的小品,此處要注意突出本地特色。植物選擇方面可以突出整體性與自然感,巧妙搭配喬灌木草與地被,同時為保障景觀的長期效果,常綠和落葉類的植被需組合運用。另外,生活類路側規劃需和附近空間有效融合,不僅要便于人們出行,還需從視覺上給居民帶來舒適感。
3.1.3 立面綠化
可從以下3個方面入手:①墻面綠化(圖4)。部分路段可供綠化使用的空間較小,建筑立面會出現透露的問題,增加立面綠化,有利于隔絕視線,并優化立面空間。倘若有墻面等類似構筑物,可設計攀援類的品種,但如果無綠地墻面,則應選擇花壇、花箱等,搭配攀援植物。②護欄綠化。目前主要有兩種設計形式:分車護欄;道路隔離護欄搭配花缽。③高架橋立柱,挑選攀援能力更佳的品種。

圖4 道路墻面綠化
3.2.1 加大養護投入
首先,有關部門需全面核實本年綠地規格與養護面積,結合當地人力薪資,確認養護成本,保證養護工作落實到位。其次,設置補助資金。如果前期設計規劃不合理,再加上各類惡劣天氣的影響,綠地養護難度會增大。倘若養護開支總額不變,勢必會提高相關企業的項目壓力,甚至可能因此降低養護工作等級,所以應該適當進行補貼。最后,設置獎勵資金。通過獎金引導與帶動,使參加綠化養護的單位均能保持較高的積極性。
3.2.2 提升養護監管
(1)后期養護需進行制度化、精細化及標準化轉變。在地區內可建立評比項目,定期選出養護效果最優和最差的綠地,達到精細化養護的目的。同時實施層層監管考核,設置年度和月度考評,并安排日常巡查,考評結果和下一階段的養護資金分配聯系起來,促進后期養護落實到位。
(2)提高養護專業性。在城市道路景觀建設逐漸完善中,后期養護標準也有所提升,并且更加精細化,所以應該注重養護專業性的優化。為此,安排養護工作者參與專業培訓,設置病蟲害防治、修剪等練習活動。并根據專項養護內容,保障現有養護工作者均具備后期養護所需的能力。不同植物品種發育習性會有差異,需結合園林植物生態規律,梳理其中的關聯,根據結構層次以及季相變化等,進一步優化養護效果。而且要注重保護落葉枯枝,這是由于土壤表層有較多微生物,假設地表沒有任何覆蓋,會導致其流失,不利于維系土壤肥力。另外,在實際養護期間,植物會不斷發育,使得整體景觀發生改變,這就需要養護人員結合綠化景觀現場形態,靈活修剪與調整,最大限度地維系景觀效果,彌補前期規劃設計的缺陷,保持沿路景觀的美感。例如,針對植物群體結構,要保障其適應植物發育正常規律,倘若在后期養護中發現不同品種,相鄰植物之間有競爭等問題,需盡快安排移植,重新調整綠化帶的植物搭配,讓各類植物能夠和諧相處,打造層次化的人工群落[4]。
(3)注重綠化宣傳。時至今日,隨意破壞與踩踏、盜挖植物等行為依舊時有發生。相關部門需靈活運用多種渠道,來到居民身邊,組織以“愛護綠地”為主題的活動,構建公眾參與體系,引導群眾關愛綠化資源,預防一些威脅綠化效果的現象。
總之,道路綠化規劃應當考慮整體協調性,結合路段特點與周邊既有景觀進行外觀設計,并根據植物景觀情況進行后期管理,通過有效養護手段,對前期規劃不足加以彌補。同時,切忌片面追求短期效果,盲目增加種植密度,這樣不僅降低成活率,還會提高養護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