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明
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發表重要講話,為我們解答了新時代“大先生”的標準是什么,教師如何成為“大先生”。
培養根正苗紅的幼兒,需要有信念的“大先生”
幼兒教師是負責育苗培根的工作。如何將愛黨、愛國與幼兒教學活動相結合,讓孩子們在寓教于樂中成為新時代社會主義接班人呢?我想做一個有心人,善于捕捉教育契機。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聽到孩子們的對話。“你看《長津湖》了嗎?”“我看了,志愿軍叔叔可勇敢了!”“我看過《金剛川》,電影里的橋是志愿軍叔叔搭建的!”借助這個熱點話題,我延伸出活動“極速行動”,創設了“野戰訓練”“走危橋”“過火線”“鉆隧道”“炸碉堡”等多個情節,以游戲化的形式表現戰爭場景,讓幼兒在多人合作中培養合作與協調能力,培養愛國情懷。
活動中,孩子們目光炯炯,沖勁兒十足,真像一個個志愿軍戰士。尤其是在沖鋒號聲中炸毀碉堡,揮動紅旗的那一刻,我和孩子們一起熱淚盈眶。我們以這樣的方式向烈士致敬,更為孩子種下了一顆愛國的種子。
成為德藝雙馨的幼教人,需要守崗守心的“大先生”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教育工作的系列重要講話中,把師德師風建設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對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作出總體部署。我想,只有潛心教書育人的教師,才能感染孩子、照亮孩子。
同事韓琳于2010年9月查出患有腰間盤突出、多發性神經鞘瘤。在無法手術只能休息的情況下,韓琳不顧醫生告誡和勸阻,毅然回到她深愛的工作崗位。我的同事中還有很多這樣的人,幾十年如一日地默默做著平凡的事,用自己的青春為孩子們塑造不平凡的未來。
做教育強國的生力軍,需要永葆動力的“大先生”
永不倦怠,永遠保持對工作和對幼兒的熱愛,是成為“大先生”的要求之一。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不易。
當今時代的變化速度是前所未有的,學前教育領域的新情況、新問題也層出不窮,知識信息十分豐富。這從深度和廣度上對教師學習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多年來,我考取了家庭教育指導師證、心理咨詢師證,學習育嬰師、保育員等專業技能,不敢停下學習的腳步。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從教人變成育人,從教育幼兒變成與之同行,成為永遠擁有動力的有深度、廣度、高度,為幼兒終身發展奠基的“大先生”。
辦人民滿意的教育,需要有大教育觀的“大先生”
幼兒教師要有大教育觀:教研不單是教學研究,還是教育研究;也不單是研究教學課程,還是研究人。我們要站在幼兒角度看教學,站在教師角度看教研,站在家長角度看家園共育。
某次賽課時,我遇到過一個小朋友積極舉手、多次回答,卻次次偏離答案,結果不僅讓課程時間拉長,也讓我錯失了一等獎。課下,我埋怨過、沮喪過,甚至暗下決心,下次只提問好學生。但當成為一個有大教育觀的教師后,我不再關注表面的成功,不再局限于一件事、一節課,而是會站在孩子的角度,關注幼兒實際獲得,看其閃光點和后續發展。當成敗不再局限于成績,我的出發點、立足點和著眼點開始落在孩子的終身發展、祖國建設發展甚至民族發展上。
總之,做“大先生”,要在愛的基礎上,因為這一切皆源于愛。愛而后育,讓我們做有信念的“大先生”、愛崗敬業的“大先生”、永葆動力的“大先生”、有大教育觀的“大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