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麗麗
古詩詞語言凝練、意境優美、情感細膩,需要用心去品讀、體悟。群文教學有利于學生在對比探究中深入理解詩情,培養思辨能力,提升古詩詞鑒賞水平。
一、橫向比讀,求同尋異
橫向比讀需要先從個別到一般,聚焦相同點確定閱讀篇目;再從一般到個別,從內容、寫法等方面比較分析。比較閱讀的過程就是學生思維發展的過程。
(一)同樣的意象,不同的作用
“月”是常見意象,一般用來表達思念之情。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杜牧的《泊秦淮》和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皆有“月”,情感卻不盡相同。學生通過朗讀品味、解讀意象,繪制對比閱讀的思維導圖,進而總結意象在古詩詞中的作用為直接表達情感,或為情感表達營造意境、渲染氣氛。
(二)同樣的內容,不同的情感
古詩詞根據內容可分為山水田園詩、邊塞詩等。而同樣的內容,詩人表達的情感各有不同。如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杜牧的《赤壁》和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這些詠史懷古詩詠嘆的歷史不同,表達的懷古之情也不盡相同。學生結合史實朗讀分析、梳理比讀表格,探究詩人借助歷史表達的情思,最終發現:懷古詠史詩一般引用歷史資料,引發對個人命運或國家命運的思考和感慨。
可見,比較閱讀重在引導學生立足相同、關注不同,在求同比異中深度解讀詩歌,進行思維訓練。
二、縱向比讀,梳理整合
詩人因所處社會環境或個人經歷的變化,在不同時期、不同心境下,作品風格也不盡相同。比如,李清照是婉約派的代表,可“九萬里風鵬正舉”不正寫出她的豪情壯志嗎?因此,我們有必要對同一詩人的作品進行整合,通過比較分析、梳理探究,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提升其思維能力。
在“追隨詩圣足跡,梳理杜甫形象”的活動中,我們將杜甫的《望岳》《兵車行》《春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對比閱讀,結合創作背景和詩人經歷,梳理杜甫足跡圖,分析詩情變化,解讀詩圣形象。縱向比讀、知人論世,引領學生的思維向縱深處發展,從而提升閱讀思辨能力。
三、創意活動,實踐探究
在古詩詞群文閱讀中,我們設計了閱讀、討論、演講等多種學習活動,引導學生思考、探究問題,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等思維能力,讓學生嘗試對詩詞和詩人進行客觀理性的評價。
(一)演講辯論,表我心聲
我們舉辦“愛國詩人我來講”活動,比較分析岳飛、陸游、辛棄疾、文天祥這四位愛國詩人的作品,感悟他們的愛國忠心,深入思考個人與時代的關系。學習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江城子·密州出獵》之后,我們閱讀林語堂的《蘇東坡傳》,舉辦“蘇軾適合做官嗎”小型辯論會。這需要學生充分準備,收集資料,梳理分類,隨時應對質疑和反駁,無疑能很好地發展學生的思辨能力。
(二)緊跟時代,花式表達
學生集思廣益,讓古詩詞遇上創意活動。比如,化詩為圖,以陶淵明的《飲酒》(其五)和陸游的《游山西村》為例,針對寫景句描繪畫面、欣賞意境,感受詩人的自然、閑適。再如,模仿穿越劇“復活”詩人,讓詩人用微信發朋友圈、進行網絡直播等。于是,李白開啟了“旅游博主”的愜意日子,他望廬山瀑布,登金陵鳳凰臺,獨坐敬亭山……學生在角色扮演中體驗感悟,思辨與表達能力獲得提升。
總之,古詩詞群文閱讀重在引導學生求同比異。求同是思考的基礎,比異是思維的過程,需要借助語文實踐活動來實現,這是群文閱讀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基本策略。
(本文系2022年鄭州市教育科學研究課題“思辨能力視域下的多文本閱讀教學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2-ZJKYB-S11-003)
(本欄責編 馬孟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