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書金
《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明確提出,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目的是全面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幫助學生掌握相關技能,讓學生參與到信息技術的合作與交流中,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探索高中信息技術智慧作業設計原則及設計策略,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現狀
(一)教學模式單一,教師占據課堂主導地位
現階段的高中信息技術課堂往往采用“一言堂”“灌輸式”的教學模式:教師按照相關練習內容進行投屏演示,學生按照教師的演示方法進行練習。這種模式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多是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缺乏思考和探索。
(二)學生缺乏興趣,教學缺乏興趣引導
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缺乏一定的興趣,教師也是以完成教學任務為目的開展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缺乏一定的興趣引導。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前導入的時候往往會陷入兩個極端:一種是過分注重課堂導入環節,課前導入時間過長,學生往往無法吸收重要內容;另一種是不重視導入環節,教師快速講解后開展練習,學生無法把握問題的根源。這兩種方式都缺乏適當的情境創設,無法激發學生的興趣。
(三)作業形式單一,作業內容重復且一刀切
高中信息技術作業的設計更多是課堂作業。教師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法,即給定文本題目,學生按照文本要求有序操作,全班學生需要完成的作業內容一致。這種作業設計形式難以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四)缺乏重視,作業設計內容相對寬松
高中信息技術作業完成情況、教師設計內容等不納入考核內容。這導致教師對于信息技術作業設計相對松懈,信息技術智慧作業設計方式缺乏創新,學校和教師對于通過信息技術智慧作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視程度相對不夠。
二、高中信息技術智慧作業設計原則
基于現階段的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現狀,對高中信息技術智慧作業進行優化設計至關重要。高中信息技術智慧作業的設計要遵循綜合化、系統化、可操作化、分層化和生活化的原則。
(一)綜合化原則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在智慧作業設計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學生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還要對學生的信息意識、情感和價值觀等進行培養,在智慧作業設計的過程中對其進行有效挖掘,讓學生不僅明白“學什么”“怎么學”,還明白“為什么學”“能夠解決什么樣的問題”等。
(二)系統化原則
信息技術智慧作業設計的系統化原則,體現在智慧作業設計中的目標系統化、過程系統化、知識結構系統化。目標系統化,主要是立足于每一個模塊的教學過程,在課標中都有著對應的學業要求。過程系統化,主要是對作業目標設計、內容設計、教師指導、作業評定和作業反饋等動態的過程進行科學規劃,使得相關過程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有效調節。知識結構系統化,主要是結合不同模塊、不同章節的內容,將知識進行有效歸類,從而建立起知識脈絡。
(三)可操作化原則
在信息技術智慧作業的設計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可操作化原則,注重任務要求設定的規范化,避免學生對相關內容產生歧義。學生要通過題干明確自己要做什么,更加有條理地完成相關內容。
(四)分層化原則
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和信息技術基礎水平不同,因此在作業設計的過程中要避免“一刀切”。教師要給予學生基礎鞏固的時間和拓展提升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五)生活化原則
信息技術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在智慧作業設計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聯系生活實際,通過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
三、高中信息技術智慧作業設計策略
我們結合教學內容和課標要求,打造出富有學校特色的信息技術智慧作業設計策略。
(一)關注學生差異,設計分層化智慧作業
為了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使得學困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情況下有所提升,學優生得到有效拓展,我們設計了分層化的智慧作業。這一作業以自主學習作業為中心,引導學生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完成作業闖關挑戰。
(二)培養合作能力,設計合作化智慧作業
合作化的智慧作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討論中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的答案。學生之間也可以相互啟發,將新知識與舊知識有效結合,通過小組加工,形成更加系統化的知識樹,從而更好地解決問題。
(三)注重內容整體,設計單元化智慧作業
高中信息技術的教學以模塊為主要內容,我們要關注不同模塊的學業要求,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進行模塊整合,使得所學知識系統化。如信息系統與社會這一模塊主要包含了信息社會特征、信息系統組成與應用,以及信息安全與信息社會責任三部分的內容。在作業設計時我們要將這三部分內容進行有效整合,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
(四)考查基礎知識,設計檢測化智慧作業
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不僅要注重學生的實操能力,也要注重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學習。我們可以設計提問類作業、閱讀類作業和填圖類作業來檢測所掌握的理論知識,開展基礎知識的考核。提問類智慧作業主要是通過教學系統開展闖關問答,通過課前5分鐘的提問來幫助學生回顧上一節課所學知識;閱讀類智慧作業主要是借助互聯網信息讓學生了解現階段我國信息技術發展的新舉措,通過前沿技術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填圖類智慧作業主要是教師給予學生結構圖半成品,學生在半成品的基礎上進行填寫,完成結構圖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
(五)結合生活實際,設計生活化智慧作業
現代社會對學生的數字化學習與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要結合生活實際設計智慧化作業。如在網絡基礎模塊的學習過程中,教師一方面可以主動設計計算機故障,讓學生發現、解決故障,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相關網絡安全的案例讓學生學習需要注意的網絡安全問題,樹立正確的信息技術學習觀。
(六)注重課后延伸,整合課后聯系資源庫
要設計智慧作業完成資源庫,讓學生在課后也可以練習相關內容,或者在課余時間學習更多有關信息技術的知識與技能。
(七)優化評價模式,建立學生智慧化檔案
作業評價是智慧作業設計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在評價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作業的完成率和質量,還要關注學生個人能力的提升狀況。我們建立學生智慧化檔案來統計學生在校期間的相關信息技術完成情況,對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行有效量化。除此以外,我們還讓學生參與到作業評價的過程中來,通過學生自評、小組互評等方式幫助學生進行反思。
四、智慧作業融入高中信息技術的功能
一是培養學生興趣,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小組合作、個人競賽、探索冒險等智慧作業的形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在信息技術課堂的參與度。二是激發學生潛力,提升學生課堂探究力。學生可以在完成基礎層作業后繼續闖關,向更難的作業發起挑戰,不斷探索新的知識,提高信息技術綜合能力。三是培養信息意識,信息技術作業生活化。對信息技術智慧作業進行生活化的背景設計,可以加深學生對智慧作業的理解,提升學生學習自主性。四是培養合作能力,小組共同研討促發展。學生在合作過程中各抒己見,發表自己對相關技術的認知,培養了交流能力。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智慧作業的設計要打破傳統模式,結合新時代的信息技術教育要求和新平臺優勢,給學生提供更多學習資源,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當然,信息技術智慧作業的質量提升不單單依靠學校,還需要家庭與教師的有效配合,做好家校合作。
(本文系2022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一般課題“高中信息技術智慧作業設計策略研究”的成果。課題編號:JCJYC2220131104)
(責編 韓玉兵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