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玲 楊露
地方性園本課程是植根于地方性文化、沉浸于地方性環境、傳承地方性知識,以園本為建設方式與途徑的幼兒園課程,是幼兒置身其中看得見、摸得著的“我們的世界”,所以幼兒最能融入其中,產生共鳴。而牧野文化資源是新鄉地區特有的地方文化資源。新鄉西北倚太行,東南瀕黃河,從平原到丘陵、從灘涂到山地,地形地貌多樣,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豐富,是中華民族古文化發祥地之一,為地方性園本課程建設提供了豐富多樣的資源。
一、牧野文化資源的再認識與整合
牧野文化資源包括哪些?適合幼兒園課程挖掘使用的牧野文化資源又有哪些?這是建構“牧野園本課程”時要解決的必要問題。對此,課題組進行了兩輪的牧野文化資源整合與篩選。
(一)第一輪課程資源篩選:哪些是牧野文化資源
課題組使用了求諸“文”、求諸“物”、求諸“人”、求諸“野”相結合的方法。求諸“文”,收集可以參考的文獻資料,包括園本課程相關研究的文獻、《牧野文化》等本地專家編寫的系列書籍,以及當地市縣志。求諸“物”,充分利用平原博物院的文化資源,將不同區縣出土的古文物知識融入認識區縣的主題課程,將抽象的文化具象化,降低幼兒理解難度。求諸“人”,請專家學者、非遺傳承人為教師講解牧野文化相關知識,通過問卷、訪談等方式,了解教師設計、指導牧野園本課程綜合活動的能力。求諸“野”,深入區縣進行調研,深入鄉村了解歷史文化、地形地貌、民風民俗。
通過以上四種途徑,課題組以文化資源類型為單位,初步確立了以歷史資源、民俗資源、名勝資源、物產資源為主的幼兒園課程。其中,歷史資源的開放利用包括新鄉歷史、古代戰爭、城市變遷三個大類,民俗資源包括飲食文化、節事活動、民間游戲三個大類,名勝資源包括人文、自然兩大類,物產資源包括經濟作物等農業資源、醫藥衛材等工業資源。
(二)第二輪課程資源篩選:哪些資源適合園本課程
在解決第一期課程具體問題的過程中,課題組進行了第二輪資源整合與篩選。我們不僅與教師研討,還利用焦點小組訪談、主題繪畫表征等途徑,來了解幼兒對家鄉最關心、最好奇的事情是什么。在此過程中,我們有三點發現。
第一,可得資源并不都是幼兒感興趣并想進一步探索的,因此在構建課程體系時,有必要跟隨幼兒的興趣與理解能力。
第二,有必要先將素材庫建立好,一線教師可以直接使用,并根據實際情況增添個性化內容,提高課程準備效率。
第三,從文化資源類型入手的課程,幼兒積累的經驗反而多是碎片式的,無法建立自然環境、風土人情之間的內在聯系,因此有必要調整課程框架。
二、“牧野園本課程”的體系構建
根據行動研究中調整的內容體系,課題組最終確定了“牧野風土”“悅讀黃河”“壯美太行”“尋古衛輝”四個主題內容。“牧野風土”主要涵蓋了封丘、延津、長垣、獲嘉等民風民俗比較具有典型性的縣區,“悅讀黃河”的主要資源來自最靠近黃河的原陽縣,“壯美太行”的主要資源來自有著“最美南太行”之稱的輝縣域內,“尋古衛輝”的主要資源來自于“古新鄉”的發源地衛輝。每個主題都深入挖掘地理、物產、歷史、人文的內在聯系,指導教師建構關于家鄉的全面認識,從而幫助教師支持幼兒關于家鄉知識的深度學習。
(一)以地域為主題劃分課程單元
以“壯美太行”為例,太行山作為中華腹地的脊梁,有著獨特的地形地貌與自然資源。課題組將“壯美太行”的概念整合為六個單元,分別是“太行石”“太行水”“太行植”“太行人”“太行路”“太行文物”。山、水、植被是太行獨特的自然資源,植被中的藥材又因高質量而受到名醫巨賈追捧,逐漸在這里形成百泉藥會。這里生存的人也是太行的獨特風景,加之人類改造自然而造的路、歷史遺留文物等,共同形成了對“壯美太行”的全面認知。具體的課程建設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將“壯美太行”資源整合成思維導圖,幫助教師在實踐過程中建立起關于本主題的認知框架,厘清各個資源的相互聯系,便于教師查缺補漏式的自我學習和提高。
第二階段,將前期積累的資源信息填充進資源框架,建立課程圖文資源庫,方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隨時查閱每一項資源的詳細信息。
第三階段,組織教師進行主題核心目標的凝練與子主題目標、指導要點的總結。根據核心目標的指向,將課程資源細化為系列預成活動,包括學習活動、區域活動、游戲活動等多種形式。
(二)以實踐為準繩進行課程生成
為保證活動跟隨幼兒興趣和已有經驗的靈活性,預成活動規定了預成的目標,但未將所有細節都進行預成,而是以“教師行動單”的形式呈現。一份完整的“教師行動單”包括子主題名稱、主題構想、預期目標、材料與環境、教學活動網絡圖、家長工作要點,以及活動實施與開展的具體內容(包括活動名稱、活動過程記錄、組織形式、評價分析)。
其中,主題構想是對子主題中相關內容的簡單介紹,幫助教師理解課程內容梗概和活動所處的文化背景;預期目標以幼兒為主體,描述主題活動開展后,幼兒在認知、技能、情感方面所達到的程度;材料與環境板塊,是對教師進行主題環境創設的內容提示,幫助教師充分運用環境的教育價值來開展主題課程;教學活動網絡圖則列舉了主題內容下預設的活動類型與內容,教師可根據班級孩子已有認知經驗進行調整;家長工作要點欄目,提示教師在開展基于牧野文化資源的園本課程時,要妥善利用家長資源,做到家園共育;活動實施與開展的空格留待教師在實踐中具體填寫,評價分析以教師自評為主,也是在實踐中對教師進行課程反思能力的培養。
與之相匹配使用的是“幼兒學習單”。少量、簡單而較大的文字,符合幼兒對文字作為“有意義的符號”的感知習慣;與內容相吻合的圖片,幫助幼兒理解學習單內容;撕貼圖片、觀察圈畫、繪畫涂鴉等多樣的使用方法,滿足幼兒在動手操作中增進認知的需求。以“悅讀黃河”子主題為例,“旅游去(一)”在示例圖中呈現了陳平祠、毛遂故里、玲瓏塔等典型建筑,以及黃河灘的自然風光,幼兒在欣賞、辨識圖片之余,分享自己關于黃河的認識,并將圖片貼在學習單上,完成一次與學習單互動式的自主學習;“旅游去(二)”關注了原陽縣黃河灘水稻作為食物的多種妙用,幼兒在圈圈畫畫中喚起已有經驗,并與同伴講述米做的食物與面做的食物之間的區別;“旅游去(三)”引導幼兒關注自然物與人文物的關系,即“遇水搭橋”,幼兒與家長一起觀察了解黃河上的橋是什么樣子、各自有什么特點,借此了解橋的必要結構,從而自己設計簡單的橋,滿足幼兒天馬行空的創意。
三、“牧野園本課程”的園本實踐
在實踐中,教師根據班級工作實際設計了“互學記錄單”,包括課程主題、領域/區域、活動名稱、觀察前研討、教學過程摘要、觀摩教師反饋等內容。同班教師可以在各自備課時間里,觀摩、記錄對班教師的教學活動情況,互相了解課程進度,配合課程內容開展教學活動。另外,教師采用多元評價方式檢查教學活動,突出自我評價對實踐的促進作用,填寫“牧野園本課程”教師教學成效自檢表。
對于幼兒在“牧野園本課程”中的學習,我們主要采用非參與式觀察,及時記錄幼兒在課程活動中的行為表現,記錄、收集其多元表達。在一個主題課程收尾時,將幼兒的活動記錄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做成活動月報,組織教師在每月進行“牧野園本課程”研討會時進行分享。同時,在課程實施中,我們要重視家庭、幼兒園、社區的相互協同,讓園本課程生活化、真實化、落地化。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一般課題“基于牧野文化資源的地方性園本課程建設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2021YB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