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春紅 曹琳 | 山東省民政廳幼兒園
2021年4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為幼兒園與小學做好銜接工作指明了方向。為落實《指導意見》要求,各地紛紛制定幼小科學銜接實施方案,遴選實驗區和試點園(校),分階段推進工作。隨著畢業季的到來,大班幼兒將從幼兒園升入小學,在角色轉變的過程中,幼小銜接成為教師、家長重點關注的話題。針對《指導意見》要求,山東省民政廳幼兒園將實施幼小銜接的著眼點落在以小班為起點的長效銜接上,充分尊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科學實施保育和教育,為幼兒順利入學提供充分保障。
以小班為起點,滲透長效銜接。幼兒園將幼小銜接活動與幼兒一日生活緊密結合,融入晨間談話、戶外運動、離園與整理等環節,開展幼兒生活教育的新探索。調整教學方式、注重游戲化和探究性,設置入學適應期及入學適應課程,實施入學適應教育。將幼兒入學準備的目標和內容融入各年齡階段的培養,因材施教,層層遞進。
小班側重于習慣及生活自理能力培養,開展“我是能干寶寶”活動,引導幼兒玩完玩具放回原處、吃飯時自主取餐。中班側重于規則意識、自我管理能力及主動交往能力培養,開展“我是中班小朋友”活動,引導幼兒制定班級規則、自主選擇區域活動。大班側重于學習興趣和探究能力培養,開展“我心目中的小學”活動,在參觀過程中引導幼兒用圖畫符號記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激發幼兒樂于探索的品質,提高前閱讀與前書寫能力。
我們還開展入學適應課程,真正把自主還給幼兒,減緩入學坡度。大班將五月定為“幼小銜接月”,放緩入學初始階段的教學進度,開展“熟悉小學校園”“了解學習科目”等主題活動。著重從作息時間、課程安排和教學方法等方面與小學對接。重視培養幼兒認真傾聽、專注閱讀、大膽發言、按時完成學習任務等學習習慣。培養幼兒整理學習用品、合理安排時間、及時增減衣服、按需喝水和自主如廁等。
針對大班下學期入學準備教育,教師帶領幼兒深入研究,并與小學教師研討、分析小學課程。秉持兒童為本、雙向銜接、系統推進、規范管理的原則,通過追尋家、園、校三方融合的支點,制定幼兒園、家長及小學共同支持的幼小銜接指南,并與幼兒入學前的身心準備、生活準備、社會準備及學習準備相結合。
落實對話機制,實現銜接合力。有效溝通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因素,我們建立了小學生與幼兒、雙方教師、家園之間的對話機制,以實現溝通順暢下的無縫銜接。
為了更加客觀地站在兒童視角了解小學生的一日生活、減少幼兒對小學的陌生感與距離感,幼兒園邀請畢業的哥哥姐姐來園,開展一年級小學生與幼兒園小朋友的對話活動。通過對話,幼兒仔細聆聽哥哥姐姐的感受?;又?,小學生講述升入小學之前的心路歷程、小學生活和幼兒園生活的差異等,真正解決幼兒的困惑,激發幼兒對小學生活的向往。
課程的融合,教育者是主力軍,因此我們建立了長效對話機制。教師分別從時間管理、自主管理和學習能力等方面,與小學教師進行面對面交流。交流中,雙方從時間上互相靠攏、學習習慣上互相銜接、生活能力上重點培養。通過共研雙方課程,我們找到了雙方協同的融合點,使得后續能夠有目標和方向地開展融合活動,為幼兒順利適應小學生活打下堅實基礎。
幼小銜接是一項系統工程。我們完善家園校共育機制,建立家、園、校互學共育體系,形成家校、家園“命運共同體”。通過《幼小銜接指導手冊》幫助家長緩解壓力,協助幼兒做好各方面準備,實現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順利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