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麗
李力為人所知的人生下半場,是和環保緊密相關的。作為中國較早一批民間環保組織的發起人,李力自1996年開始做環保志愿者,后全身心投入環保科普、科研事業,促進環保項目的國際交流,為國內的環保NGO提供咨詢、培訓等扶持,并獲評“綠色中國年度人物”等稱號……而在人生的上半場,李力的角色是一個默默堅守講臺20余年的中學教師。
“你問我作為NGO的負責人為什么做氣候變化教育,實際上我是做環境教育起家的,教育才是我一直以來的重點。”如李力所說,轉型為環保人的這些年,她始終沒有抹去教師的底色,不斷用教育撬動參與環保的力量,特別是近十年,她傾注大量時間和精力在氣候變化教育上,成為這一環保細分領域的先行者和領路人。
1996年,李力一邊在中國地質大學附屬中學任生物教師,一邊攻讀北京師范大學的生物教育專業在職研究生。為了搜集資料寫論文,她常去泡圖書館。無意間,她翻到了一本《中國青年》雜志的綠色專刊,里面講述的環保人物及其故事,讓她深受震動。正是從這一刻起,環保的種子悄然埋進了李力心里,也被她自然而然地帶進了課堂。
每次上生物課,李力都會利用頭5分鐘做引子,給學生們讀一個環保小故事、介紹一個人物或者講解一個環境事件。這些故事同樣深深打動了這群初一的孩子。為了表達激動的心情,他們紛紛按照雜志上的地址給北京地球村環境教育中心(以下簡稱“地球村”)寫信。很快,這些信引起了“地球村”一位負責人的注意,其通過學校找到李力,推薦她和學生們參加中央電視臺一檔環保競賽節目的錄制。
競賽涉及的環保詞匯和知識很多都“前所未見”,那時電腦、網絡尚未普及,環保資料也很匱乏,為了查閱資料,李力又是跑圖書館,又是找環保局,還常常通過長途電話向在遼寧本溪環保局當工程師的舅舅求教,動用身邊可利用的一切資源來幫助學生們備賽。
“跟我們一起比賽的全是北京的重點校,結果一路答題過關的都是我們學校的孩子。”最終,李力輔導的學生獲得了包括第一名在內的三個獎項,校長為此專門買了一個柜子擺放獎杯,李力也在學校正式開設了環保課,成立了學生環保社團。
不久后,海淀區教委安排李力上一堂關于垃圾分類的市級公開課。因當時垃圾分類是新鮮事物,做環境教育的教師更是“鳳毛麟角”,媒體便以“生活垃圾分類進課堂”為題進行了報道,環保總局和北京市環保局的宣教中心由此知道了李力。
得益于這兩次“出名”,李力接觸到許多專業環保人士,并獲得了參加國內外環保相關培訓的各種機會,積累起豐富的環保知識,對于環境教育的認識也愈加深刻。
2000年,為了能更專注于環境教育,李力主動申請調到北京西城區青少年科技館做專職環境教師。其間,她帶孩子們做調研、寫論文、發文章、提建議,引導了一批孩子后來走上環保相關的專業或職業道路。
6年環境教育做下來,善于學習的李力儼然成了一個環保專家。2002年,“地球村”面臨內部人事變動,創始人廖曉義找到李力,懇請她全職加入,幫助“地球村”重整旗鼓。
彼時,李力已是海淀區的生物學科帶頭人,“在教育口各方面條件都很好”,辭職,意味著放棄相對穩定優厚的收入和待遇。家人們輪番上陣勸說,但李力最終還是鐵了心,辭去工齡27年的在編教職,一頭扎進了環保事業中。
“如果后面跟著一只老虎,所有人都能上喜馬拉雅山。”成為全職環保人后,李力拿出破釜沉舟的決心和干勁,組織實施了一系列環保項目,在環保圈形成了不小的影響力。
2006年,決定“單干”的李力自籌資金創立了非營利組織——環境友好公益協會(后更名為“環友科技”)。十多年間,她率團隊先后參與或獨立開展了垃圾觀察、水與健康、“二氧化碳減肥宣言”、限塑政策調查等諸多項目。同時長期無償擔任東亞環境信息共享網絡的中方負責人,為中日韓的NGO、政府、企業、科研機構搭建交流合作平臺。此外,李力還在環友科技設立了“一線NGO之家”,為外地新建和邊遠貧困地區的NGO提供食宿、培訓、行業信息、心理咨詢等,成為環保圈有名的“雪中送炭的知心姐姐”。
2018年,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細致講述了湖北省某臨江化工企業“開出‘史上最大環保罰單’后解決多年污染問題”的案例。鮮有人知道的是,助推這家企業環保轉型的“幕后英雄”正是李力和她的團隊。自2017年起,李力受邀成為該企業副總經理,以1元年薪助推其轉變生產方式、綠色升級,開創了環保組織負責人擔任污染企業高管的先河,也為中國污染企業治理提供了經驗樣板。
奮戰在環保一線多年,李力就像一枚常青的綠葉,點染了所到之處的片片綠意。但在李力內心深處,始終葆有教書育人的情懷,她希望用教育點燃更多人的環保熱情。因此,2012年,當“中國女婿”、德國環保專家、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以下簡稱“民促會”)顧問施龍博士找到李力,邀請她參與中國地區的氣候變化教育項目時,她沒有多想便欣然接受了。
氣候變化教育的提出,最早可追溯至1992 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201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又將“氣候變化”等作為優先主題,推出了“為可持續發展的氣候變化教育計劃”。
對于“氣候變化”,李力并不陌生。早在2007年,李力就作為發起人之一,成立了中國民間組織“氣候變化行動網絡(CCAN)”,并組織實施過相關環保項目,但落到氣候變化教育上,具體該怎么做,在十年前的中國尚屬空白。
帶著民促會的委托,李力從項目策劃到教材編寫再到課堂授課,全程親力親為。
在前期策劃時,李力發揮自己多年的教育優勢,制定了詳細的項目實施路徑,包括教材的編寫、授課的形式、對參與學校的扶持等等。最終,這一項目順利獲得德國一家基金會的經費支持,并由民促會推動實施。
開展氣候變化教育首先得有教材。彼時國際上已有一些相對成熟的教材,但李力認為,氣候變化教育面向的是全國各地的中小學師生,教材應該本土化,充實新的知識,同時增加“地方特色”的內容。于是,在項目啟動的頭三年,李力和團隊分頭去了東南西北中的六個省市考察、調研,其中,單李力的足跡就遍及云南、青海、黑龍江、湖北四省。
在云南麗江,李力看到雪山因氣候變暖而融化,看到原來水分充足的地方變干涸,兩個村子為了爭奪水源打起來;在青海某地,一位中年婦女高興地對李力說:“我母親特別愛吃黃瓜,但是黃瓜太貴了,我們買不起。現在氣候變暖了,我們這兒也可以種黃瓜了……”這些所見所聞,讓李力深刻感受到氣候變化造成的影響和氣候變化教育的重要性。
調研結束后,李力馬不停蹄擔任主編,與團隊著手氣候變化教育教材的編撰。由于編寫小組寫出來的東西不符合李力想采用的一些教學理念,“比如發散性思維、參與式互動、過程式教學等”,李力索性自己動筆,承擔起絕大部分的撰寫工作。花費一年多時間,李力分別編寫了針對教師和學生使用的兩本教材,里面的插圖,也是她找美術教師原創、手繪的。遺憾的是,由于經費原因,出版時兩本教材被壓縮成了一本——這本書就是被多所學校沿用至今的《氣候變化教育讀本》。
在編寫教材的同時,李力也開啟了氣候變化教育的“全國巡講”。李力表示,對于環境教育,教育部早有要求,中小學每學期要安排一定的課時,但大部分學校的環境教育課都形同虛設。具體到氣候變化教育上,以地理為主的學科更多講的是氣候,而不是氣候變化。
“我們特別想讓孩子們了解一些氣候災難,知道怎么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讓氣候變化的腳步再慢一點兒。”李力說,“把氣候變化教育滲透進學校的課堂,這就是我們想做的。”
按照最初的項目方案,李力和團隊以三年為一期,在各省選取一個試點城市,對50名教師開展氣候變化教育教學等方面的培訓,由這些教師把氣候變化教育帶回自己的課堂,再從中選出20名左右的種子教師進行再提高培訓,支持、資助他們帶動更多教師加入氣候變化教育行列。
“他們說我一走上講臺,眼睛是綠的,就是興奮得發光。”李力笑稱,自己是“NGO工作者中最會講課的,老師當中最懂環保的”。
當老師時,李力便運用先進的教育理念和生動活潑的形式開展教學。轉型后,這些理念和方法又被她遷移到環境教育和組織環保活動上。這使得她的環保課、講座等都頗受歡迎。
翻開《氣候變化教育讀本》,每個章節都分為“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尋求方法、采取行動”四個部分,同時穿插著一個個現實案例和根據案例改編的故事、朗朗上口的順口溜、歌曲,以及小品、戲劇、游戲腳本等。教學時,李力會更多地通過表演、游戲等方式,讓師生們參與課堂互動,寓教于樂。此外,李力自制了大量教具——考慮到農村、城鄉接合部地區的教師能獲取的資源有限,李力的教具都是簡單易得的廢物再利用,“省錢、環保還有效”。
不少上過李力的氣候變化教育培訓課的教師都說,上李力的課不光能學環保知識,對他們平時講課也非常有幫助。
“李老師可以稱得上是一個環境教育家了。”黑龍江寶清縣八五三農場中學的孫清漪,2015年參與了氣候變化教育培訓。7年來,他所在學校將李力編寫的讀本作為教材,每周一課列入六年級(當地小學初中為五四制)課表正式授課,孫清漪則一直堅持擔任這門課的主講教師。在此過程中,他得到了李力的多次指導,并參與了李力組織的一些環保活動。
對于李力,孫清漪打心眼里佩服:“在教學這塊,李老師很會鉆研、創新,因為氣候變化教育課很多是數據的、現實的東西,本身的趣味性并不強,但是她能通過課堂把這門課變得有趣,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八五三農場中學坐落在一個次生林帶上,孫清漪特別提到,2018年,在民促會的支持下,學校將校內一處2000平方米的垃圾場改建成了生態植物園,栽種了黃波欏樹等一批東北名貴樹種。2020年起,學校開展了掛牌認領活動,鼓勵學生“認領一棵樹,和小樹共成長”。在師生們的接力照護下,植物園里生長著的200余棵樹現已長至3米多高。
2021年,八五三農場中學又在民促會的支持下建了一座校園氣象站,每天由專門的學生小組記錄、分析氣象數據,包括當地的溫度、空氣濕度、土壤濕度、風力風向、光照、降雨量、PM2.5等。同時,這些數據每半個小時可自動傳輸到電腦端、手機端的App上,并在校園的大屏上動態顯示。“學校的很多學生家長都從事種植業,我們把這個App推給他們,讓他們可以實時了解天氣情況,為農業生產提供幫助。”
作為政教處主任,孫清漪還在學校推行了一系列環保舉措,如禁止帶瓶裝水、飲料等進校園;開展班級垃圾分類、廢紙回收;通過小手拉大手,帶動家庭共同參與環保等。“我常跟學生們說,雖然氣候變化教育這門課沒有期中、期末考試,但每天都有考試——你是否做了一個生態文明的踐行者?”
目前,除了八五三農場中學,當地的小學、幼兒園也均開設了氣候變化教育課。而在與其毗鄰的、李力的老家——八五二農場,氣候變化教育則更早被引入校園,有聲有色地開展至今。
10年來,李力將氣候變化教育的種子播撒到20多個城市的上千名教師和10多萬名中小學生心中。2022年8月,民促會頒發中國氣候變化教育項目“十年貢獻獎”個人獎,作為10位獲獎人之一,功不可沒的李力低調地名列最后。
在李力獲獎的次月,于紐約召開的教育變革峰會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特別重申了“氣候變化教育”的重要性,并將其作為“可持續發展教育”計劃的重要部分。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再次強調:“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
談到未來氣候變化教育的實施,李力希望能夠重新編寫兩套與時俱進的教材,充實新的內容,以便于教師和學生使用,同時將氣候變化教育滲透到更多學校,帶動更多人參與。
采訪結束不久,年過六十的李力又背上行囊奔赴加拿大蒙特利爾,參加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在會議的中國角組織“減緩氣候變化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邊會,和多國專家學者共同探討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減緩氣候變化的措施和行動。她還打算去青海格爾木開展第三期氣候變化教育培訓。“那兒地處偏遠,氣候變化可能對當地影響更大,我覺得更應該幫助他們。”李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