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蘭 | 北京師范大學貴陽附屬小學
教學評價是以教學目標為依據,按照科學的標準,利用一切有效的技術手段,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測量,并給予價值判斷的過程。有效的教學評價具備診斷、激勵和調節作用,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有效提高課堂效率。當前,小學信息技術課堂在評價內容、評價標準、評價主體、評價重心、評價方法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故本研究嘗試結合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探索出一套適用于小學信息技術課堂的學生發展性評價方法。
《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評價建議”部分指出:要加強過程性評價,完善終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側重反映日常教學過程中學生表現出來的學習進步情況,終結性評價側重反映學生階段性學習目標的達成度。基于這些要求,教學評價應遵循以下原則:一是評價情境應體現真實性,基于評價目標,貼近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知識與技能,然后再運用到情境中去;二是評價主體應體現多元化,在教師評價之外,還可以進行學生自評、組長評價、家長評價等;三是評價方式應體現多樣性,除了紙筆考試、作品創作,還可以借助學習系統等平臺記錄學生過程性學習數據,全面評估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態度;四是評價內容應體現全面性,紙筆考試體現一個學期學生的知識與技能學習情況,作品創作則應體現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實際應用情況,評價指標要全面體現學生的學習過程。
確定評價方式。有效的教學評價應兼顧知識掌握、學習習慣培養、學習能力提升等多個維度,教師要科學設計系統性的評價標準,以促進課堂學習目標的達成。就小學信息技術課堂而言,學生評價可分為三大板塊:一是期末紙筆考試(25%),反映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和階段性學習目標的達成度;二是期末作品(25%),反映學生對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三是平時成績(50%),即過程性評價,反映日常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進步情況。
有效的教學評價應兼顧知識掌握、學習習慣培養、學習能力提升等多個維度,教師要科學設計系統性的評價標準,以促進課堂學習目標的達成。
實施發展性評價。一是期末綜合素養檢測。期末檢測分為紙筆考試和作品設計兩個板塊,檢測內容應該根據課程內容和學業質量標準來設計,在鼓勵學生學以致用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二是過程性評價設計。過程性評價能提升學生對自我的認識,促進學生學習,改進教師教學。評價前,教師要先將學生分組,評價以小組評價和個人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課堂上教師可以使用觀察、提問、記錄等方式,評價學生的課堂表現和作品完成情況,其中,課堂表現包括課堂紀律、學習態度、交流合作、發言情況等。同時,信息技術學科應充分發揮學科優勢,借助相應的軟件,實時反饋學生學習目標達成情況及學習狀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提升教學的有效性。例如,教師可以借助班級優化大師,根據每個班學生的特點來設計評價類型,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幫助學生清楚地認識自我。評價類型設計完成后,還可以邀請家長及本班所有科任教師加入,一起評價學生在校的表現。家長也可以通過軟件數據分析看到學生各方面的表現,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及時幫助學生查漏補缺。
除了學習評價軟件,教師還可以利用網絡學習空間申請一個公共賬號,建立學生學習和成長檔案袋。學習空間會自動記錄學生的學習軌跡,包括學生上傳的作品、提問情況、交流信息等,真正讓過程性評價貫穿整個教學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