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純剛 | 北京師范大學海口附屬學校
新課改理念下,課堂教學強調學生主體地位。而貫穿課堂教學過程的評價活動,是促使學生動起來、凸顯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途徑。那么,就語文教學而言,教師該如何開展評價,才能達成課堂教學目標呢?
首先,教師要有大單元意識。語文課堂評價的目的,歸根結底是促使學生通過主動參與來理解文本及作者意圖,進而自主表達自己的理解,從而實現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四個維度的逐步浸潤,而這并非通過學習一兩篇文本就能做到,需要在大單元框架下進行整體規劃。
大單元往往包含一組題材、體裁不盡相同但主題或寫作目的高度一致的文本,這就需要師生去對比不同、挖掘一致。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著眼于開發與提升學生對比、挖掘的能力,并以事先設計好的某種可量化的標準對學生予以評價,使學生能較為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水平;學生則需要借助單元學習提示,基本弄清楚單元學習任務,理解單元內不同文本之間的內在聯系,在宏觀的聯系和微觀的細節上進行深入思考,生發疑惑并分析解決。
其次,教師要在大單元意識的引領下,建立科學的評價標準。這要求教師在備課時,不局限于單元內的文本,而是立足于文本,從更大的范圍和更高的維度去思考,不為評價而評價,而要以評價促語言的表達、促思維的發展、促審美的創造、促文化的理解,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從備課到單元教學完成,從預習到單元學習結束,師生都要在一個有效的評價體系中度過。就學生而言,不必僅僅將自己置于被評價的地位,而要主動參與到課堂評價中,甚至能影響評價標準的建立及評價效果;就教師而言,不能高高在上,視學生為評價體系中的靜物,在設計評價標準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調動并尊重學生的思考與表達,依托評價與學生充分互動,實現心與文本、心與心的交流。
著名作家阿城在小說《孩子王》中,就有關于課堂評價的生動展示。老桿兒是有初中文化水平的知青,被上級安排到學校教初三年級語文,所教學生年齡大小不等,很多漢字都認不全,更何談上高中、考大學?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老桿兒逐漸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其中便有課堂評價的體現。他充分認識到孩子們的學習實際——主要目標是擺脫文盲,將來成為一個能讀會寫的人。另外,他樸素地意識到,孩子們自己干的事情自己清楚,事情干完之后能把它寫下來,也不枉在學校一場。于是,他制定了自己的作文教學評價標準:自己寫,就寫一件事,隨便寫什么,字不在多,但一定要把事情老老實實、清清楚楚寫出來,不搞“紅旗飄揚,戰鼓震天”的花樣。就這樣,老桿兒結合學生實際,確定評價標準并堅定不移地實施,在認字的基礎上狠抓學生的寫作。
班上有一個學生叫王福,最開始,他是這樣記錄上學這件事的——
我家沒有表,我起來了,我穿起衣服,我洗臉,我去伙房打飯,我吃了飯,洗了碗,我拿了書包,我沒有表,我走了多久,山有霧,我到學校,我坐下,上課。
一兩個月下來,孩子們的寫作水平大有長進。后來,王福寫了這樣一段關于他父親的文字——
我的父親是世界中力氣最大的人。他在隊里扛麻袋,別人都比不過他。我的父親又是世界中吃飯最多的人。家里的飯,都是母親讓他吃飽。這很對,因為父親要做工,每月拿錢來養活一家人。但是父親說:“我沒有王福力氣大,因為王福在識字。”父親是一個不能講話的人,但我懂他的意思。隊上有人欺負他,我明白。所以我要好好學文化,替他說話。父親很辛苦,今天他病了,后來慢慢爬起來,還要去干活,不愿失去一天的錢。我要上學,現在還替不了他。早上出的白太陽,父親在山上走,走進白太陽里去。我想,父親有力氣啦。
課堂之神圣,就在于知識和思想是在包含著課堂評價的科學框架下不斷地涌現和被汲取,正如上文所言,師生互動,實現心與心的交流。這或許就是語文課堂如何進行評價的“妙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