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吳爽 策劃 | 惠依琳
隨著《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和《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實施,美育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加強美育,教師何為?成都市泡桐樹小學(天府校區)副校長、美術特級教師陳冠夫,執教近30年來,以美育課題為引領、美育課程為載體、美術課堂為陣地,引領師生向美而行,跳出“教”的美術、“術”的教學式傳統教學藩籬,打開了靈逸化境的美育新天地。
陳冠夫自幼受父親影響,熱愛繪畫,希望成為像父親一樣的優秀畫家與美術教育家。繪畫,不僅讓他結緣了美術教育,更為他厚植了一方美育沃土。從一名中師生到博士,他廣泛求師,精研技藝,先后在國內外舉辦個人畫展,出版專著8本,作品50多次入選全國、省級美術作品展覽并獲獎,成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和中國教育學會會員。他認為,美術教育與美術專業協同發展是一位美術教師成長的必由之路。
十年前,陳冠夫美術名師工作室正式成立,他尋資源、搭平臺,引領一批批青年教師揚長避短,提升教學能力、專業能力、科研能力、創新能力,培養出一批新一代的美育名師。
作為名師工作室的領銜人,談及青年教師成長,陳冠夫強調:前期“抓緊”,才能避免后期“緊抓”——業務基礎牢,專業拓展才有更多的空間,“行穩”方能“致遠”。
在陳冠夫看來,青年教師的成長需要經歷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成為“合格教師”;第二個階段是成為“優秀教師”;第三個階段是成為“卓越型教師”。“合格教師”是職業底線,要恪守教師的職業道德,對得起教師的良心和學生的期待;“優秀教師”是在各方面能對其他教師起到引領和示范作用,成為專家;“卓越型教師”是教育家型的教師,擁有博愛的胸懷、廣博的學識、深厚的教育思想,為國家和民族的發展鑄魂。
新時代對美術教師的發展提出了更高標準,學科融合、學段融通是發展提高的必經之路,其中,“融”是核心。陳冠夫認為,在學科融合、學段融通外,“美術教育”和“美術專業”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前者側重教師的課堂教育教學能力,后者側重教師的專業發展能力——甚至能與職業畫家競技,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依托。“美術教師不僅必須了解中外美術史、有深厚的學養,還要夯實專業基礎。”陳冠夫舉例,對學生的繪畫作品,教師不僅要能點評,還要能教會學生欣賞與修改,提升學生的美育素養。
為引領教師成長,陳冠夫提出美術教師的六個成長方向:一是提升對美術課堂的駕馭能力,形成獨到的課堂教學風格;二是加強對學生美術專業的輔導和培訓能力;三是夯實專業技能,參與各個層級的專業級繪畫競技,舉辦畫展等,聯通學校和社會的資源,為學校美育發展注入新動能;四是從事教育科研課題研究,總結實踐經驗,以課題研究指導實踐的發展,同時作為大學兼職教師,為師范生講解教材教法等;五是將藝術教育與學校發展、學生素養提升相結合,參與學校行政管理工作;六是通過提升學歷,拓展眼界、格局與視野,跳出教育看教育,向優秀的業界、學界名師學習,通過持續的學歷提升與模塊化學習,提升業務能力,做到終身學習。
陳冠夫提出教師培養的“長板”理念,期待教師們“長板足夠長,短板不太短,每名教師都能各美其美、閃閃發光”,其名師工作室旨在通過搭建國內外交流平臺,整合資源,助力美術教師的綜合能力提升,讓每位教師都能找到自己理想的職業錨。
2002年至2003年,陳冠夫作為四川省志愿者、援藏教師支教甘孜州稻城縣。彼時,稻城藏區的學生美育尚屬空白。稻城縣藏族的學生雖然沒受過美術專業學習,但是心靈手巧,想象力、創造力豐富,于是陳冠夫就從孩子們的生活出發,教孩子們畫高原風物:清風過山崗、黑珍珠般的牦牛、樸實的阿爸阿媽、石頭藏房、牧民生活……材料簡陋,陳冠夫就教學生用丙烯顏料創作石頭畫,用PVC板做雕版,帶孩子們舉行小型畫展,充盈他們的精神世界。“一個人的力量雖然很有限,但可以為高原的學生播撒美育的種子。”陳冠夫表示。
曉霧飄逸在山巒之間,溪泉恣意于苔石之上,雪峰直插蒼穹,芳草青青無際……教學之余,美麗遼闊的高原給陳冠夫帶來了很多的教學靈感。他思如泉涌,支教一年多的時間,畫了150多張油畫、200多幅線描作品。回到成都后,陳冠夫通過繪畫作品向學生展示藏族的風土人情,把藏族傳統的文化與現代生活融合,指導學生創作彩墨重彩國畫,孩子們的作品數次在各大賽事中獲獎。
經過近三十年的美術教育實踐,陳冠夫逐漸形成了“激趣啟智,固本強基,怡情求新,靈逸化境”的美術教學風格。“激趣啟智”是陳冠夫遵循的教學第一法則,他以講故事、猜謎語、音樂童話、玩游戲等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究欲望和創作沖動。學生的興趣被點燃后,陳冠夫往往會將“大石頭”般的知識體系一塊塊地敲碎、分解,幫助學生消化吸收,夯實學生專業技能。在此基礎上,陳冠夫不斷地拓展學生學習的邊界,教孩子們撕貼白板紙做成“羌族碉樓的石墻”,用錫箔紙做飛行員的衣服,用絲線模擬制作頭發……引導學生運用各種廢舊材料,馳騁于創意天地,解構構圖規則。學生經歷了一次次的創作體驗后,美術專業技能、審美能力、創作熱情不斷提升,既增強了自信心,又潤澤了心靈,豐富了生活情趣。
要培養兒童的藝術素養,提高他們的人格修養,涵養生命的成長,啟蒙教育至關重要。美術教育究竟該給學生以怎樣的啟蒙?陳冠夫強調,美術教育應注重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創造力。可以不必拘泥于繪畫技法,但是夯實技能技巧非常必要,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就蘊藏在學習國畫、油畫、線描、兒童畫等類型畫作創作的過程中。
著名畫家齊白石先生曾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陳冠夫深以為是。學習、研究和借鑒別人的創作實踐,從而形成自己的藝術個性和特點,其藝術之樹將會常青;而只是盲目模仿或復制別人的作品,必然會在藝術道路上走向死胡同。
面對有家長把“像不像”作為評價兒童繪畫水平的一個指標時,陳冠夫坦言,這是美術教育的一個誤區。一方面,“繪畫蘊含著情緒、情感、思想的表達,具有靈活性,兒童繪畫之妙在于借助繪畫表達童趣童真,表現情緒,好的作品一定能在某一方面觸及人的心靈。”陳冠夫還舉例說明:南宋大畫家梁楷的《潑墨仙人圖》,用酣暢的潑墨繪出仙人步履蹣跚的醉態,寬衣大肚,憨態可掬;著名印象派畫家莫奈的《日出·印象》,筆觸隨性,一切都處在朦朧和縹緲的變化中,早起的船兒在逆光的水波中蕩漾,遠處的海港在水霧交織中模糊不清……諸如此類,不能簡單地用“像不像”來評價兒童繪畫水平。另一方面,“像不像”與兒童身心發展的階段特征密切相關。幼年時,兒童會經歷一段“涂鴉期”,在墻上、地板上、紙上等無拘無束地創作。“處在該階段的兒童,有基礎形象感知,比如能觀察到人物或是開心,或有兩個小辮子等,能聚焦于某一特點,那就足矣。”陳冠夫解釋道。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認知能力的提升,手指小肌肉群的逐步發育完善,繪畫時控筆能力增強,繪畫技能自然會有提升。
陳冠夫鼓勵學生用繪畫記日記,一學期結束,孩子們就會收獲一本專屬的繪畫故事集。尊重兒童成長發展規律,尊重孩子天性,呵護孩子想象力、創造力,這是陳冠夫在教學中極為看重的。為此,他以科幻畫為載體,指導學生繪畫。“往往一提到科幻畫,有很多學生就會想到宇宙飛船、火箭發射、遨游太空,這是思維局限,其實科學與我們生活緊密相關,認真觀察周邊生活,就會獲得新視野。”在陳冠夫的啟發下,學生們的思路被打開——有的學生想到喝牛奶時,牛奶擱置一會兒可能就涼了,于是就創作出繪畫作品“恒溫奶瓶”;有的學生害怕生病時打針,就繪畫出無痛的“氣霧針”……
學生們不僅主題思路開闊了,在創作的材料、繪畫的技法上,也有了更多嘗試。比如:不再局限于普通的繪畫,而是嘗試用樹皮、棉花、舊鐘表零件,甚至是一些生活中毫不起眼的廢舊物品做拼貼畫,更多內容極具童真童趣、形式新穎豐富的優秀作品逐漸涌現,陳冠夫倍感欣慰。
幾十年的教學實踐,深厚的專業學養,讓陳冠夫在美術教育和專業發展上,積蓄了磅礴力量。如今,他在提升學生美育素養、培養教師、精進專業的路上馳而不息,引領著更多師生奮發遠航,讓美育的種子播撒進廣袤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