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希山 | 山東省陽信縣第五實驗小學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道德與法治課程立足于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以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道德與法律的基本規(guī)范,提升思想政治素質(zhì)、道德修養(yǎng)、法治素養(yǎng)和人格修養(yǎng)為主旨,堅持學科邏輯與生活邏輯相統(tǒng)一,主題學習與學生生活相結合。所以,在小學階段開展道德與法治教育,需要注重應用生活化教學方法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
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對象是一群年齡在6—12歲之間的學生,要面向這一群體開展道德與法治教育,就需要運用生活化教學方法。
首先,運用生活化教學方法可以吸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從小學階段學生的特點來看,如果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的方式開展道德與法治教育,往往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但如果采用生活化教學方法,借助生活中的場景開展教學,會有效增強課堂的吸引力。比如在講解尊重長輩的知識點時,可以借助幫助父母干家務、遇到長輩主動問好等方式,讓小學生形成尊重長輩的意識。通過引入生活場景的方式開展學習,可以讓學生體會到道德與法治課堂的魅力,從而增強學習的積極性。
其次,運用生活化方法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開展課堂教學。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參與者,教師是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傳播者。教師借助生活場景來進行道德與法治教育,可以拉近道德、法治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保證教學工作的順利展開。比如在開展防火教育時,可以引用生活當中的場景來告訴學生玩火后果的嚴重性,讓學生了解玩火可能帶來的損失,幫助學生認識到遵守道德和法律的重要性,進而提升學習成效。
通過上文的分析,我們可以認識到運用生活化教學方法的重要性。接下來,我們就需要思考在教育實踐當中,如何運用這一方法,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實際效果。
第一種方法,創(chuàng)設生活化場景。教師要樹立生活化教學的意識,把生活場景引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借助生活中的事物,能夠拉近學生與知識之間的距離,從而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比如,在講解四大發(fā)明之造紙術時,教師可以引入一個生活場景:西漢時期,有一個大文學家叫東方朔,一次他給漢武帝寫了一封信,用了3000多根竹簡,由兩個武士抬到宮里,皇帝看了整整一個月才把這封信看完。同學們,假如今天用教科書(16開)大小的紙張來寫這封信,需要多少張紙呢?這樣借助生活場景開展教學的方法,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文本和知識的理解。
第二種方法,重視體驗感悟。學生親身體驗是生活化教學最常用、最主要的方法,讓學生在體驗和感悟中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生活。教師可以采取游戲、操作、模擬表演等方式讓學生做一做、試一試、演一演,培養(yǎng)學生自己動手、動腦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比如,在“玩出新花樣”課例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充分體驗跳繩的多樣玩法,從一個人到多個人進行跳法展示,最后全班體驗跳繩操。伴隨著歡快的音樂,學生可以在輕松的游戲氛圍中感受到,只要開動腦筋,發(fā)揮想象,一根小小的跳繩也可以玩出多種新花樣。
第三種方法,進行對比教學。對比法在生活與工作中被廣泛應用,在教育領域亦是如此。通過對比的方法,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明辨是非。以講解遵守交通規(guī)則為例,教師在說明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好處的同時,也需要講清楚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壞處。通過好壞案例的鮮明對比,讓學生認識到教材上的知識是對生活的提煉總結,從而理解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必要性,樹立“生命可貴”的意識。
除了上文提到的三種方式之外,我們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實踐中,還需要思考更多的方法,提升教育的成效。如果我們認識到了某一種方法的重要性,那么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育時,就會增強運用這一方法的思想自覺與行動自覺,進而推動生活化教學方法更好地應用到實踐當中,幫助教師更好地開展教學,幫助學生進一步提升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