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濱 | 青島通濟實驗學校高中部
課堂是教師教書育人的主陣地,也是教師專業成長的主渠道。一名優秀的教師應當以課堂教學為抓手,通過對新課標和教學方式等的不懈研究,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自身專業發展水平。在努力成為一名優秀教師的過程中,筆者進行了以下實踐探索——
在學校組織開展“課堂教學模式研討”“新課標研討”等系列活動,引導教師樹立先進的教育觀念和育人目標,在深入變革教學模式的基礎上,筆者牢牢把握課堂教學效率這一生命線,從“以教定學”轉變為“以學定教”,不斷完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改變“滿堂灌”和機械訓練等傳統做法,追求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完美結合,打造高效課堂。
體現教與學的互動,建立學習共同體。知識是生成的,不是預設的。教師要把學生作為教學互動、合作的對象,作為教學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讓學生在交流、溝通中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為此,筆者從學習態度、意志品質、智力能力等方面進行觀察分析,將學生分為三個層次,然后把他們劃分為若干學習小組,每組不同層次的學生按2:2:2的比例搭配,共由6名學生組成。學習過程中,明確每個成員的職責,指導各小組開展互助、合作、探究,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學習活動、實現學習目標。小組評價上,制定學習小組評價方案,每周一總結、表揚。
落實“先學后教,當堂檢測”教學模式。“以生為本,激趣探究,先學后導,愿學樂學”是這一教學模式的核心。課堂中,教師和學生角色、課型相應地發生變化:教師的角色變成問題發現者、學習活動設計者和學生有效學習的服務者;學生角色變為課前主動學習者、課中體驗學習者和課后回歸學習者,教學范式由“知識傳授型”轉向“知識建構型”,學生調動認知、情感、意志等多方面能力,進行主動建構知識的高效學習。具體實施環節包括“目標定向—小組討論—學生展示—總結提升—拓展練習”,即以新課標為基準,建構“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學習目標;學習共同體以質辯、研討方式分析和解決問題,完成學習任務;各學習共同體多樣化展示學習成果,在更高層面相互交流、借鑒、共享;教師進行點評,引導學生構建知識框架,完善知識體系;設計變式訓練,引導學生遷移知識、掌握方法、發散思維、形成技能。
重視教后反思。筆者對教學中產生的感悟、靈感、困惑、得失及改進意見等及時進行記錄,以便于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如導學案的實施,筆者認為應該有模式但不唯模式;要結合學科特點,大膽創新。在寬松、民主、和諧的教研環境下,筆者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學科導學案編寫、使用模式。
積極參與新課標研究活動。筆者會拿出專門的時間研究新課標,并撰寫學習心得,與同組教師進行交流,對照新課標反思教學工作,特別是對照備課、上課、導學案編寫等內容,以確定哪些方面是和新課標吻合、哪些是相悖的,以備課組為單位整理成文。
積極推行高效課堂,參加系列教學比賽。為保證高效課堂的順利實施,筆者還參加了師徒展示課、十佳青年教師評選、新崗教師匯報課等系列課堂教學比賽。每次比賽均能得到鍛煉和提升,每次參賽都能得到不一樣的感悟。
進修與自主學習相結合。筆者每年都會參加各級骨干教師培訓、專業進修,到先進學校參觀學習、借鑒成功經驗,學習先進教育教學理念。同時針對自身專業發展列出計劃,積極參與深化教師成長發展促進工程、青年教師培養“135”工程、“名師工程”等。通過聆聽專家講座、同行交流、以賽促教、師徒結對等形式,不斷得到發展和成長,努力實現以教師的事業成就學生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