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云曉 |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研究員
社會與情感能力是國際教育領域的熱點,情感轉向是當今教育的一個重大變化。社會情感不僅是一種價值理念,更是一種社會實踐。提高教師的社會與情感能力指向的是教育的核心問題——以立德樹人為根本。
基于50年的兒童教育經驗,我發現,教師的成功與失敗,乃至幸福與痛苦,社會與情感能力都是一條分界線。社會與情感能力強的教師,能以本身的親社會性影響學生,培育出積極向上的集體,以此為學生親社會性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這不是個人的虛泛推論,而是無數人成長經歷的實踐證明。
教師的社會與情感能力關系到幾代人社會與情感能力的發展。社會情感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集體意識和親社會性意識,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乃至大學,一個未成年人要參與諸多集體,這些集體生活的親歷體驗將深刻影響他的價值觀和社會情感,包括集體是否公平正義,是否求真向善,是否尊重包容等。這其中,教師無疑是具有引導責任的人。我曾到過中國兒童教育家李吉林當年任教的江蘇省南通師范學校第二附屬小學,一進校門,李吉林老師題詞的學生心語“美美地想、樂樂地做、天天有進步”映入眼簾,樸實無華的話語里盡是對兒童真切、博大的愛,在我看來,這是最好的校訓、最溫情的教育箴言。
一位好教師會令人終生難忘,最主要就是因其人格魅力,也就是社會與情感能力,包括自尊、自信,處理人際關系、營造班集體、創造性解決問題等能力。某種程度上,學生可說是研究老師的“專家”。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我曾寫過一批中學生題材的報告文學和小說,如《16歲的思索》和《握手在16歲》等,也因此收到了來自全國中學生的幾萬封來信,令我震撼的是,很多學生在來信中批評他們的老師。可見,教師對待學生的態度和方法在他們心靈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社會與情感能力中,如何處理自我與他人、與社會的關系,對于教師素養的構成至關重要。甚至可以說,教師能否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社會與情感能力水平的高低。除教師個人生活外,師生間的互動,教師與學生家長的溝通,都對教師的社會與情感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值得強調的是,師生的社會與情感能力是相互影響的,一方面教師的社會與情感能力深刻影響著學生的人格發展;另一方面,我們也應看到,今天的青少年兒童是在信息化社會長大的一代,教師也可以從學生身上發現許多合理、智慧的東西,甚至發現教育的真理,因此,和學生一起發展社會與情感能力應成為教師的自覺追求。
在教育中提升學生的社會與情感能力,實現對學生社會性的構建,促進其形成健康的身體、健全的心智和積極的情感,是有利于學生的教育福祉,同時也是教師幸福生活之本。最后,我想指出,教師的社會與情感能力的提升不單是其個人之事,各類教師教育機構也應高度重視并大力加強社會與情感能力方面的課程開發與建設。我們還應積極思考,教育教學管理制度和價值導向有沒有需調整和修改的地方,為教師提升社會與情感能力提供更多支持,這當然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