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建中 | 北京市物理特級教師
自2001年第八次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開啟以來,不少教師立足師生發展探索實施課堂教學改革,但仍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用“知識+實驗操作技能+習題”訓練式的教學,代替學生經歷真實情境下的問題解決過程;用大屏上看實驗、黑板上講實驗甚至背實驗的教學方式,剝奪了學生實踐探究的權利,忽視了實踐活動在教學中的作用;一張試卷定英雄的評價方式,將一批實踐能力強、有一定創造力的學生拒之門外,挫傷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面對新時代人才培養的需求,一線教師須堅守學科育人初心,既要守正教育基本規律不變,又要順應時代發展與時俱進。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教育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學校教育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主陣地,作為學科育人的實施者,教師須結合教學內容,精選教育素材,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堂教學,在學生內心深處植中華民族之根、筑社會主義之魂,緊密聯系國家安全、生命安全與健康等教育,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摒棄唯分數論的應試教育,堅定通過教學改革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引領學生明確人生發展方向的素質教育信念,勇于改革教育教學之弊病,更新教育理念,探索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三有時代新人”之路徑。
教育是一門科學,教學改革唯有尊重學科自身發展的規律和學生知識建構的認知規律才能取得成功。
例如,物理學是一門通過科學觀察、實驗探究、推理計算等研究方式,形成的集系統的研究方法和理論體系于一體的自然學科,一直引導著人們理解、解釋和探索自然界,對人類社會的進步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因此,物理教學應引領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發現和提出問題,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基于證據建構形成物理觀念,從物理學視角分析、認識自然界,解決實際問題。
科學施教還應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基礎,緊貼學生實際創設問題情境,設計諸如觀察、體驗、制作、探究、調查、創新設計等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調動他們探索物理世界的欲望,在實踐活動中親身體驗科學知識的價值,掌握科學思想與方法,樹立科技服務社會的信心,引導他們從興趣向志趣的轉化,形成終身學習獻身科技強國事業的堅定信念,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2001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頒布吹響了基礎教育改革的號角。筆者在課改浪潮的推動下,認真學習和研究課程標準,在教學實踐中理解物理教學的根本任務,努力從以知識傳授為目的的雙基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緊抓“實驗”這個物理教學的“牛鼻子”,作為自己課堂教學改革的突破點,根據教學需要創新設計教學器具、改進實驗方案;通過新奇有趣的實驗現象引發學生的思維沖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將他們帶進生動鮮活的物理課堂,引領他們主動經歷科學探究、知識運用的過程;將科學思維與實踐活動有機融合,為科學思維的形成搭建堅實的實踐平臺,讓科學思維推動實踐活動科學有序發展。經過20余年如一日的探索形成的獨具特色的“知法行創教學合一”教學范式,基在“知”、貴在“法”、重在“行”、果在“創”,做到了“知之有法、行之必果”。教學中既有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的“物”,又有在實踐探索中發現的“理”,實現了實踐和思維的統一、教與學的統一。
隨著新時代的到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已成為人們的共識,社會對復合型創新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課堂教學改革需順應時代發展不斷開拓創新,開創我國人才培養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