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黃碩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強調跨學科學習,這一學習樣態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如何落實跨學科學習成為擺在學校校長面前的課題。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民治小學(以下簡稱“民小”)以跨學科“課程周”的形式,落實新課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刊編輯部采訪了民小黨總支書記、校長陳麗玲,請她分享經驗和心得。
《教育家》:每一所學校都有其特有的辦學文化,如果給民小學子進行畫像,您覺得民小的孩子呈現出什么特質?是什么樣的課程塑造了這樣的特質?
陳麗玲:民小是一所有著90余年辦學歷史的學校,由愛國華僑創辦,始終傳承民主愛國的價值追求。2018年,學校以“基礎建設年、課堂變革年、課程建設年、素養提升年、教育成果展示年”為路徑開始轉型創變,先后經歷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方式變革和以素養為導向的課程創生,形成了獨特的“大我”辦學文化。我們以“大我”人格為育人導向,努力培養全面而有個性的、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我們所說的“大我”人格,以“自信、明禮、擔當”為核心品質,以自信浸養“大我”之心,以明禮涵養“大我”之氣,以擔當培養“大我”之志。這也是民小學子特有的精神長相。
“育‘小我’成‘大我’,以‘大我’擔未來”——這是民小在新時期的教育使命。促進學生“大我”人格成長的,是“大我”課程體系。新課標確立了素養導向的育人戰略,近年來,我們深刻認識到:單一的課程樣態,不足以培育學生的素養,更不足以培養完整的人格。只有聯結、整合、融通、情境化的立體式課程架構,才能提供更多元、更立體、更具生活化的成長要素,讓學生擁有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因此,民小的課程理念,以“大我”為目標,以“融合”為底色,不斷更新優化、融合創生,跨越學科甚至超越學科,共同作用于學生素養形成和人格發展。這就形成了民小“學科課程、學科+課程、學科融合課程”的“大我”課程樣態。
《教育家》:課程結構是基于學校育人理念的頂層設計,民小的課程結構是怎樣的?它的內在邏輯是什么?
陳麗玲:學校現有“學科課程、學科+課程、學科融合課程”3種課程樣態,它們都以國家課程為基礎,在融合創生中不斷發展并集中指向學校“明禮、自信、擔當”的育人目標,為促進學生形成“大我”人格奠定扎實的基礎。
在課堂方式變革實踐中,我們基于“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堂哲學,形成了以“項目、自主、合作、展示”為主要特征的“PACS”自主課堂教學范式,以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為導向,筑基打底、強基固本,為學生擦亮了自信、明禮、擔當的人格底色。在學科課程基礎上,開發出更有時代性、更有地方性、更利于個性化培養的“學科+”課程,作為國家課程的延伸和補充。比如“英語+戲劇”“科學+小發明”“信息技術+AI機器人”,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發展的機會,使其建立更加扎實的能力體系,獲得自信、擔當的底氣。近年來,學校抓住“核心素養”這一“牛鼻子”,努力破解學科知識與兒童生活之間的割裂問題,我們開發了以“綜合化、實踐性和問題解決能力”為導向的學科融合課程,以“課程周”為模塊,實施涵蓋小學六年的12個主題式項目化綜合學習并完善了素養培育閉環,豐厚了學生自信、擔當的底蘊。
“學科課程、學科+課程、學科融合課程”3種課程既以學習方式變革為前提,實現了“筑基、拓基、強基”的育人功能,又互相依托、升級融合,建構了學生與學科、學科與生活、生活與自己的多維聯結,為學生“大我”人格的健全和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教育家》:民小跨學科“課程周”與新課標所倡導的“加強課程綜合、變革育人方式、推進綜合學習”高度貼合,并形成了成熟的經驗。那么,“課程周”是如何發展而來的?又有怎樣的價值意蘊?
陳麗玲:跨學科“課程周”是學校深化教學與課程改革創生的獨特而美麗的“結晶”。從變革之初到今天的課堂和課程新樣態,歷經了陣痛、破繭、重生的過程。我們認為:課程改革與學習方式變革是相伴相生的,不可分離。2018年,我們為根除“教學方式變革難以落地生根”的頑疾,進行了課堂學習方式變革。學校經歷了三年探索實踐,以羅杰斯“學生為中心”的課堂哲學為指導,形成了“PACS”自主課堂教學理論體系。“PACS”由項目(project)、自主(autonomous)、合作(cooperate)、表現(show)這4個英文單詞的首字母組成,指代自主課堂教學范式中最基本的4個要素。我們確立了“確定任務—自主學習—成果展示”的基本范式,以及基于不同學科、不同年段、不同課堂而變化的14個課堂教學“變式”。課堂變革改變了“教與學”的方式,學生居于課堂中央,教師成為學習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與促進者。
學習方式的改變倒逼學校課程的整體變革。2019年,學校開始了基于學科融合的課程變革探索,先后建立了以“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城市(深圳)”為主題的綜合課程項目組,開發了跨學科課程群20個、子項目課程56個,以“課程周”為一個時間單位,以項目式學習為主要方式,各年級基于不同“子主題”集約性進行課程實踐。
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從2021年開始,為徹底破解“知識間、知識與生活、知識與自我”割裂的難題,我們以“融合·跨界”為理念,圍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3個維度,建構了涵蓋小學六年的12個項目化學習主題。每學期以“課程周”為時間單位,以項目式學習為主要方式,讓學生依次親歷“頭腦風暴—綜合感知—跨界體驗—產品智造—路演展示—評價反饋”的學習歷程。課程周結合了“綜合實踐活動”與“PBL”的學習方式,指向學生于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和發展“大我”人格提供機會和養分。
《教育家》:課程周開發了系統化課程,打破了學科、場域空間、課時長短的邊界,實現了多維聯結,有力推進了綜合學習。對于一所近百年的老校,在實際工作中會面臨不少挑戰,學校是如何突破困境實現蛻變的?
陳麗玲:學校的產品是課程,課程的關鍵在教師。學校的課程深化改革歷程中,我們已經探索出成功的經驗。首先是自主學習。在課程實施前期,我們組織了大量的課程建設專業閱讀,從理論上“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其次是定期工作坊研修。每年暑假組織以“教師勝任力和課程領導力”為專題的封閉式研修學習,邀請課程實踐專家采用項目式學習方式,提升教師課程理論和實踐能力。再次是智庫指導。每學期的課程實施之前有一次“課程論證會”,每一個課程方案必須經過專家組和學校課程委員會的專業評審和指導。最后是機制保障。學校建立課程委員會,聘請課程項目負責人,組建課程項目組,負責本學期本年級的課程開發、組織和實施,完成課程建設的閉環。
課程實施中,課程方案設計和學習支架設計是重點和核心。為此,我們進行了組織賦權、學術放權,以年級課程項目組為關鍵支點,組織跨學科、跨年級研發團隊,深入研究學科課程標準,梳理學科核心素養,提煉學科“大概念”,然后聚焦可遷移的“跨學科概念”進行課程設計,同步研究設計課程資源和學習支架,完成教師課程手冊與學生學習手冊。在課程周結束后,學校還組織課程復盤會,總結經驗、迭代思想。值得驕傲的是,我們這所百年老校,已經做到了師生參與率達100%,每一位教師都成為課程的設計者和實施者,“生活皆課程,教學做合一”的理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