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攀鋼集團西昌鋼釩有限公司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攀鋼集團西昌鋼釩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是國家攀西釩鈦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的重要骨干企業,近年來,公司著力構建“1+3+N”改革“組合拳”,即圍繞“一流的管理和效率”目標,聚焦“流程優化、效率提升、活力釋放”工作重點,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高質量、高標準推進國有企業改革三年行動,各項改革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把準方向,科學謀劃。公司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堅持支撐戰略、服務發展、人企共贏理念,圍繞“企業提效率、員工得實惠、企業得發展”的改革思路,對標行業先進企業,著力突破制約干部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收入能增能減“三能”機制的重點問題,強化頂層設計。公司結合實際制定了《西昌鋼釩公司改革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20—2022年)》《深化三項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文件制度,下屬各單位結合具體情況和業務特點制定“一廠一特色”改革行動舉措,為縱深推進改革工作提供了堅強的體系保障。
壓實責任,擔當作為。公司成立三項制度改革專項工作領導小組,黨委書記任組長,每半年開一次經驗總結會議。分級落實改革責任,要求下屬各二級單位成立改革領導小組,主要負責人作為第一責任人,靠前指揮、親自推動,切實抓好改革工作部署安排和組織落實,層層壓實責任。公司建立了深化三項制度改革工作任務清單、改革三年行動高質量收官重點任務臺賬,制定34項重點任務,明確責任人、完成時限,按月度督導推進。
統一思想,凝聚共識。針對改革之初部分干部職工認識模糊、參與感不強等情況,公司黨委通過黨委會研討、中心組學習、“三會一課”等形式,系統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企改革的重要論述,制定實施《深化三項制度改革宣傳方案》,分階段、分主題開展政策宣傳,引導干部職工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參與改革,統一思想,營造良好的改革氛圍。同時,總結提煉典型經驗做法,推介宣傳先進榜樣,持續推出一批標桿企業,推廣一批標桿范式,形成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
持續優化組織架構。公司按照“扁平化、短流程、高效率”原則,實施大部制改革,通過“撤、并、調”大幅精簡職能管理部門。將綜合管理部、人力資源部、企業管理部、黨群工作部四部合一,機關部門由10個壓減至7個,促進相關業務充分融合,減少管理界面、消除部門壁壘,實現協同高效。推行“一廠一特色”改革,煉鐵廠成立焦化分廠、球團燒結分廠,實施分廠直管倒班作業區的生產管控模式;煉鋼廠實施操檢合一管理,將點檢整備班組劃撥到生產作業區統一管理;板材廠撤銷原有作業區機構設置,實施廠直管倒班作業區管理模式,進一步優化管理層級,提高管理效率。
持續推進集控管理。公司堅持以“生產線”數字化為基礎構建操作集控中心,在煉鐵和能動系統實行以協作效率為主線的大集控模式,在煉鋼和板材系統實行以極致自動化、精致模型為主線的區域集控模式。建設智慧管控中心,實行全公司一體化生產調度管控,直接管控到機組,進一步壓縮管理層級;煉鐵集控中心實施“大規模集控、界面大協同”集約化管理,成立能源集控中心,推行中心直管倒班班組管控模式,生產運行班站由原35個整合為23個,管理人員由11人減少至7 人。
持續推動業務整合。公司堅持“集中一貫”原則,大力實施區域整合、專業整合,持續加大公司內部業務整合。先后將公司廢次材加工、廢鋼加工、鐵渣處理等業務劃轉至新鋼業,脫脂真空、熱冷鈦卷系列項目、鈦鋼復合板等高端鈦材基地建設及生產業務整體納入板材廠管理,實施廠直管安全員、廠直管作業區技術團隊的管理模式,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和管理流程。將物流中心和制造部化驗業務整合,成立運行保障中心;積極推進集團生產物流專業化整合,將公司物流業務整合至西部物聯,增強對鋼鐵主業的運行保障能力。
全面開展人力資源優化。圍繞效率提升,公司全面分析各單位人員結構及總量,分年度落實各單位用工總量控制目標,通過實施員工離崗賦能和協解制度,核減管理人員數量,推行操檢合一、一崗多能、市場化退出等措施持續優化用工總量。強化全口徑用工管理,優化用工結構,壓縮勞務用工。截至目前,公司員工市場化退出率達到1.31%,在崗職工較2020年優化802人、減幅22.3%。
全面推進智能化項目建設。公司堅持“智能化項目投入100萬元優化1人”的原則,通過“鋼鐵大腦”I期、智慧物流、智慧板材全自動軋鋼等智能制造項目,累計優化崗位人員116人,“一鍵煉鋼”技術逐步實現零干預的自動控制,“一鍵軋鋼”技術助推酸軋小時產量達到322t/h,生產效率達到行業先進水平。大力推動“苦臟累”3D崗位置換,先后在測溫取樣、檢測分析等崗位配備了近40臺工業機器人,在有效提高質量安全水平、降低勞動強度、改善作業環境的同時,實現生產過程的精準穩定。
全面推行市場化用工制度。公司推行雙合同管理,組織全員簽訂勞動合同與崗位合同;建立以崗位任職資格為基礎、以能力業績為導向的競爭機制,大力推行競爭上崗,為員工能流能轉提供支持。打破人員流動壁壘,建立常態化流轉機制,發揮人才賦能中心的資源配置平臺作用,有效促進人才流動,充分盤活內部資源。建立優秀勞務人員轉錄機制,近年來轉錄130余人,大大提高勞務人員歸屬感和積極性。
建立完善績效目標責任體系。公司通過分解落實發展戰略目標,制訂年度戰略績效管理辦法,對經營者實行1年指標承諾制,建立廠長(經理)3年任期評價機制。同時,下屬各單位根據本單位情況制定績效目標,縱向分解到作業區、班組、崗位,橫向落實到本單位各層級主管領導和責任人,形成精準有效的指標保障網絡,真正做到績效指標有效分解、考核壓力層層傳導。構建全員崗位績效評價體系,設定可量化的評價指標,用數據說話,以業績論英雄,以得分拿績效。
建立完善業績價值化分配機制。公司突出績效導向,重點支持效率提升明顯、降本增效顯著的單位,并確保激勵政策落實到基層單位;在煉鐵廠探索實施工資總額預算承包制,以上年收入核定工資總額基數,按基數的70%核定噸鐵工資標準,按基數的30%核定生鐵成本工資,每月產量、成本數據出爐后,工資總額能拿回多少清清楚楚,激發全員“跳起來”的潛力。在檢測計量中心分析檢測單元推行計件工資制,按工作量進行績效分配;在維修中心煉鐵作業區實行“工時績效”,作業項目結束3個工作日內工時上墻公示,員工每月可以自行計算出個人崗位績效,充分體現多勞者多得的績效分配原則。
建立完善智慧績效管理平臺。通過梳理績效管理流程和指標體系,公司對標鞍山鋼鐵“e考核”業務功能,開展差異分析,制定公司數字績效管理平臺建設業務實施方案,計劃實現績效指標動態管理、評價規則動態管理、數據源動態管理、平臺應用場景移動APP展示等功能。目前,平臺建設達成階段性進度目標,實現崗位績效在線評價、組織績效上線運行,基本達到“目標可視、結果可查”,初步具備適應公司績效管理變革的能力。
通過實施“1+3+N”改革“組合拳”,公司順利推進國有企業改革三年行動,管理效率進一步提升,勞動效率進一步提高,經營業績指標進一步優化。下一步,公司將緊盯“一流的管理和效率”目標,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往前走,將改革作為市場化經營機制建設的突破口和發力點,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加快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