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芳芳
《勸學(節選)》在統編高中語文教材中,被編入第六單元,所屬的單元任務群是“思辨性閱讀與表達”。這個單元任務群的一個重要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而思辨能力表現在閱讀中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理解作者闡述觀點的方法與邏輯”。對于論說類文章而言,其實就是論證邏輯,是讀者讀文章時要關注的核心。
《勸學(節選)》只有四個段落,首段只有一個句子——“學不可以已”。通常認為,《勸學(節選)》的中心論點就是文章首段的這個句子,這句在《勸學》的原文中也是文章的首句。《勸學(節選)》的第二段的中心講的是學習的意義——學習可以讓人獲得提高,得到改變;第三段的中心講的是學習的作用——學習可以幫助人達到以前不可能達到的高度;第四段講學習的方法——要積累、能堅持、貴專一。《勸學(節選)》圍繞學習講的這三個方面,可以認為是文章的三個分論點,這三個分論點是怎么支撐“學不可以已”的中心論點的?
前兩個方面——學習的意義和作用,回答了“為什么”的問題,即為什么說“學不可以已”,因為學習有意義、有作用。后一個方面——學習的方法,回答了“怎么做”的問題,即怎么做到“學不可以已”。三個分論點緊緊地圍繞著著中心論點展開,緊密地扣合、支撐著中心論點,可見,從《勸學(節選)》文章的整體結構看,論證是十分嚴密的。
一般情況下,設立的分論點是圍繞中心論點的“為什么”和“怎么做”。“為什么”其實是中心論點成立的原因,“為什么”的分論點和中心論點構成的是因果上的關聯。“怎么做”是解決中心論點的方法,或者說是完成中心論點的必要條件,“怎么做”的分論點與中心論點之間構成了條件關系上的關聯。有人說議論文的核心無非八個字——“曉人以理,導人以行”,說的就是議論文要讓人明白道理,引導人們怎么去做,當然也只有讓人明白了道理之后,才能引導人們怎么去做。所以,文章中“曉人以理”就處于“導人以行”之前。從這個角度講,《勸學(節選)》中的前兩個方面屬于“曉人以理”的部分,最后一個方面屬于“導人以行”的部分。先闡明“學不可以已”的道理,再告訴人們怎么去做,文章雖然只是節選,但同樣可以看到文章內部論證的嚴密性。
第二段針對學習的意義,文章先講了青和冰。青和冰分別來自于藍與水,然而青比藍更青,冰比水更寒,青和冰都來自于一個事物,卻又超越了原來的事物。或者說藍與水變成了青與冰,事物的自身變化以后,超越了改變之前的事物。其后,文章講的是直木,直木受到火烤、彎曲變成了車輪,車輪的弧度符合圓規的要求,即使再加以外在的條件,輪不再變直。直木成為車輪,這是說木的屬性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雖有槁暴,不復挺者”,這是說木在變化以后,屬性穩定,即使施加以外在條件,也不再恢復到以前的狀態,可見事物的屬性可以改變,而且,事物改變以后的屬性具有穩定性、永恒性。文章其后講了木、金,木頭能夠變直,刀劍能夠鋒利,端直的木頭是有用之才,鋒利的刀劍是好用之器,可見,事物可改變,并且可以變得更有用、更好用。
這一段所講的五種事物,可分為三種類型,分別對應超越以前、改變屬性、變得好用。三種類型共同的東西是“變化”:藍與水變成了青與冰,這是自身發生變化;直木變為輪,木的屬性發生變化;木變直,金變利,事物的功用發生變化。不同的事物,不同的類型,卻都關聯“變化”,可見,這一組是從事物本身的變化去說的,分別是事物自身的變化、屬性的變化、功能的變化。該段最后一句中的“知明而行無過矣”,同樣是君子在變化以后的結果——智識高明,行為無過錯,這也是君子自身發生的變化。聯系文章中心勸學,這一部分所講的是學習的意義,這個意義是學習讓人發生變化,這一段講得是學習的主體——人因為學習所發生的變化。
第三段講學習的作用,首先是一組比較,思不如學,跂不如登高。荀子從自己的經歷、經驗出發,所以說是“吾嘗”,并且是長時間的“終日”之思尚且比不上一剎間的“須臾”所學;與其踮起腳跟,不如登上高處,二者的所見截然不同。這組比較,荀子的目的是為了論證學習的作用,思不如學,是直接闡述觀點——學習優于思考,跂不如登高是圍繞學思關系而來的比喻論證。跂而望和登高而望都能看到遠處,但是所看到的距離不同;思和學都會有所收獲,但收獲的大小不同。所以,登高望得遠,學習收獲大。
登高招、順風呼,事物的本身沒有發生變化——“臂非加長”“聲非加疾”,但獲得的結果優于以前——“見者遠”“聞者彰”。假輿馬、假舟楫,事物的屬性沒有發生變化——“非利足”“非能水”,但達到的結果是以前不可能達到的。“君子性非異也,善假于物也”,是講君子成為君子的原因,在于能夠借助外在的事物。事物的本身沒有發生變化,但獲得的結果變了,超越了以前,這是源于“假”——借助。借助的對象可以是方式,如登高、順風;借助的對象可以是工具,如車馬、舟楫。推而廣之,一切可以借助的,都可稱之為“物”,而君子也正是善于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外物而成其為君子的。學習屬于“物”中的一種,也是可以借助的對象;學習之后的收獲也屬于“物”的一種,也是可以借助的對象。荀子的目的在于,要人們懂得借助學習,借助所學的內容。
如上所說,既然《勸學(節選)》中的二、三兩段分別講了學習的意義和作用,同屬于“為什么”而來的分論點,為什么不合并在一起?況且很多人根本就分不清“意義”和“作用”二者之間的區別,往往要不把“作用”歸到“意義”的范疇之中,要不將“意義”和“作用”籠而統之地稱為“價值”。那么,這兩段有沒有分開的必要呢?
文章第二段談及的對象都是物,如青、冰、木之類,這一段講得是“變化”。第三段所談及的對象,思與學的關系,跂與登高望是荀子自身的經驗,登高招、順風呼、假輿馬、假舟楫是生活中的經驗或者常識,這些談及的對象共同的地方在于,它們都是人的行為,是人對于物的借助。第二段和第三段的不同是談及的對象不同,一為物,一為人。故而,兩段的核心也不一樣,第二段講得是物的變化,或者物的自身變化,或者物的屬性變化,或者物的功效變化,這些都是主體的變化,所以這一段的核心是學習對于學習主體的意義。第三段講的是人對外物的借助,人或者借助方式,或者借助工具,但是作為主體的人并沒有發生變化,所以,這一段的核心是學習自身的意義。
可見,二、三兩段有本質的區別,第二段講的學習的意義是學習對人的改造、重塑,即學習對學習的主體的意義。第三段講的學習的作用是人借助學習的好處,即學習自身具有的作用。所以,二、三兩段闡述的對象不同,角度完全不同,核心不同,一個是學習對于學習主體的意義,一個是學習自身的意義,由此可知,這兩段沒有合并在一起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