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小東
“思維的發展與提升”是語文學科提倡的四大核心素養之一,部編版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第四單元主題為“邏輯的力量”,單元導語提示了學生通過學習應該達到的目標:“接觸一些基本的邏輯方法,學習辨析邏輯錯誤,進行簡單的邏輯推理,并運用邏輯方法來構建并完善論證。”“能更清晰地認識語言與邏輯的關系,發展邏輯思維,滋養理性精神,提升思維品質。”“搜集典型議論性文章,分析其中的邏輯鏈條。”一個具體的單元任務要求為:“小組合作,先分頭搜集典型的議論性文章,再共同剖析文章的論證過程,厘清其中包含的邏輯鏈條,推敲其論證的邏輯性,思考如何在自己的議論文寫作中學習借鑒。”為了完成本單元的教學目標,落實單元學習任務,筆者在高二年級舉行了一次同題作文大賽。在對學生作文進行評審的過程中,發現了大量的“不講邏輯”的文章:有的概念厘定不清,核心概念未能貫穿全文;有的文章混淆概念,用其他語詞替換核心概念;有的文章邏輯層次混亂,論證說理沒有次序感,段與段缺乏嚴密的邏輯銜接。而在諸多邏輯問題當中,最普遍的當是議論不能保持核心概念的同一,具體包括以下三種:文章立論的核心概念與寫作要求的核心概念不能同一,文章分論的核心概念與總論的核心概念不能保持同一,文章的分論不能與分論中的核心概念保持同一。本文選取本次征文大賽的一篇典型文章,進行細致的邏輯分析,以期發現該文在議論邏輯方面的問題,并提出具體的解決對策。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毛澤東
我們的青年是一種正在不斷成長、不斷上升的力量,他們的使命,是根據歷史的邏輯來創造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條件。—— 高爾基
青年人有著大好機遇,關鍵是要邁穩步子,夯實基礎,久久為功。—— 習近平
請結合材料, 以“青春的力量”為主題寫一篇文章,表達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信息;不少于800字。
【江西師大附中濱江校區高二年級同題作文大賽】
本次同題征文大賽題目為主題式材料作文,由“材料”“導語”“要求”三部分組成。材料提供了三則名言,導語提出了具體的主題寫作要求——圍繞“青春的力量”寫一篇文章。毛澤東的話可以從以下層面進行分析,首先這句話在提示我們,青年的力量是屬于社會眾多力量中的一支,是“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我們應思考,這支獨特力量的“積極”之處體現在哪里?為什么這支力量是最有生氣的?結合現實我們可以思考到青年能給社會帶來積極的影響,包括促進社會進步,引領社會風氣,改革社會風貌,等等。高爾基的話“青年是一種正在成長、不斷上升的力量”,表達的是青年如果要獲取力量也要懂得自我革新,更新觀念,提升自我。青年的使命是“創造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條件”,講的是青春的力量所應該使用的地方。習總書記的話意指青年在新時代的條件下可以大有作為,可將力量完全發揮在有用的地方,但是青年要“邁穩步子,夯實基礎,久久為功”,習總書記的話意在強調青年要完全發揮自己的力量需要什么條件:“邁穩步子”強調的是青年不能急于求成,應踏實前行;“夯實基礎”強調青年應有扎實的學識、堅韌的意志和頑強的精神;“久久為功”強調的是青年應目光長遠,不追求眼前,放眼未來。
主題式材料作文,“主題”經過了出題人的精心提煉,明確了寫作的范圍與方向。從某種程度上說,“主題”是統領“材料”的綱,學生需要仔細研讀每一則材料與主題之間的關系,既要思考材料體現主題的地方,也要批判性地理解材料,思考材料可延展之處。以上作文試題材料部分與主題的關系可以簡單地提煉為:第一則材料是對“青春的力量”的積極性評價,第二則材料談的是“青春的力量”的使用價值,第三則材料談的是配合“青春的力量”應有的做法。面對“青春的力量”這一核心主題概念,需要思考三個問題——青春的力量從何而來?青春的力量用在哪里?青春的力量怎樣使用?這是寫作可以展開的維度,既可以將三者綜合起來談,也可以重點論述其一并兼顧其他。不管怎樣,文章的寫作都應集中圍繞“青春的力量”這一核心概念展開,并在行文中與材料要求的核心概念保持邏輯上的同一,體現寫作邏輯的嚴密性。
少年負壯志,青春正當時
“青年”一詞,之于個人,是一段朝陽初升、萬事可探尋的豐茂年華;之于國家,青年是“敢教日月換新天”奮勇驅前的機杼;之于時代,青年更是開拓創新、力撼世界的中流砥柱。長在紅旗下,生在春風里,吾輩青年當心懷凌云壯志,肩負責任擔當,把握這正好的青春。
韶華不為少年留,且懷抱理想,舒展青春年華。青春,往往意味著前路未知,卻也潛藏著無限可能。君可見,“最美護士”朱海秀,在危難中心懷理想之燈,勇敢逆行,將青春之力注入時代之響;君可見,“國民才女”武亦姝,以理想為因,實行為果,詮釋何為“心有驚雷,生似靜湖”;“北斗女神”徐穎,仰望星空,腳踏實地,以遠大之夢承載宇宙之心。“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胸懷鴻鵠之志,腳踏堅定之道。我等青春年少,風華正茂,正當樹立青春理想,懷揣遠大志向,砥礪前行。
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青年人須在浮躁中把握當下,不忘初心,銳意進取。他是“海嘯級巨浪”,是物理界冉冉升起的新星,曹原將才能天賦潛藏在低調與沉穩之中,將青春獻給勤勉,經年的才思與奮進,讓他在所屬領域開辟一番天地,在科研道路上銳意進取。青春是熱血沸騰的,卻也是籠罩在浮躁迷霧之下的,吾輩青年,在欣賞世界的絢麗多彩時,也要堅守初心,以低調沉穩的態度行世,一步一腳印,前路依然在我們腳下。
“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青年一輩當自覺承擔起肩頭的責任,將個人夢融入國家夢、時代夢。 曾記否,在那山河破碎、滿目瘡痍的時代,“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甘當無名英雄,不畏萬難艱辛,以身許國三十載,終破技術難關;曾記否,建國初期,百廢待興時,只說了一句“國家需要,我就去”, 張彌曼毅然投身于祖國急需發展的礦產事業中,數十年如一日,不改初心;曾記否,為解決人民溫飽,袁隆平扎根黃土地,埋首農畝,躬耕不懈,終以畝產破千的雜交水稻解決了糧食問題……立足新時代的你我,仍需手持時代的火炬,傾聽時代的強者,站立弄潮前沿,逐浪至最高點。
“青年,如初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于硎。”吾輩青年當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做勇攀高峰的競技者,做乘風破浪的逐夢人。“少年負壯志,奮烈正當時。”
這篇作文具有很強的“典型”性。從文章的結構來看,這篇作文屬于“典型”的高中生考場作文,經典的五段三論式,中心突出,結構勻稱。從文章的語言來看,這篇作文具有“典型”的高中生考場作文的文采特征,大量的詩句化用,配以一定的文白夾雜的語言,排比句式的運用等,讓文章顯得文采突出,奪人眼目。從文章的論據使用來看,這篇作文用了大量的現實事例,以期來增強文章的說服力。文章亮點突出,很容易引起閱讀者的注意,但同樣,這篇典型的考場作文也有很多典型的邏輯問題,尤其在核心概念,保持概念、觀點等的邏輯同一性方面,還有很大的問題。如不及時糾正,只將其作為“典范佳作”,那么將帶給其他學生很大的誤導。
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將這篇文章做一定的邏輯分析:其一,提取文章的中心觀點,看其立論的核心概念與寫作要求的核心概念是否保持了同一;其二,提取文章的分論,看其分論的核心概念與總論的核心概念是否保持了同一;其三,將文章典型的中間主體語段進行邏輯鏈條分析,看其分論的展開論證與分論中的核心概念是否保持了同一。
我們先來抽取主干,把作文總論分論和結論進行提取:
標題:少年負壯志,青春正當時。
總論:吾輩青年當心懷凌云壯志,肩負責任擔當,把握這正好的青春。
分論一:(青年人)且懷抱理想,舒展青春年華。
分論二:青年人須在浮躁中把握當下,不忘初心,銳意進取。
分論三:青年一輩當自覺承擔起肩頭的責任,將個人夢融入國家夢、時代夢。
結論:吾輩青年當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做勇攀高峰的競技者,做乘風破浪的逐夢人。“少年負壯志,奮烈正當時。”
文章的標題突出了青春應胸懷壯志,把握大好的青春時光,實現自身的價值。文章的中心觀點鮮明突出,突出了青春應“心懷凌云壯志”“肩負責任擔當”,呼應了標題。中心觀點的核心概念應為“青春的志向與責任”,而作文的主題核心概念為“青春的力量”,從邏輯學的語詞層面來講,“青春”這一語詞似乎與作文的中心觀點和主題要求對應上了,但是稍加思考就能明白,“青春的志向”“青春的責任”與“青春的力量”是不同的概念。《現代漢語詞典》里對“力量”的解釋義項有四個:“力氣”“能力”“作用、效力”“能夠發揮作用的人或集體”,對“志向”的釋義為“關于將來要做什么事,要做什么樣人的意愿和決心”,對“責任”的解釋有兩個:“分內應做的事”“沒有做好分內應做的事,因而應當承擔的過失”。顯然“力量”這一概念側重的是“力”的方面,與力氣、能力、效力等有關聯,是與“責任”與“志向”完全不同的概念。從標題和總論來看,這篇作文的整體寫作與題目要求的主題核心概念未能保持同一。
文章的分論有三個層次,我們可以進行簡單概括。第一個層次突出要珍惜青春時光,應懷抱理想,這個層次與標題和總論中的“壯志”概念保持了同一。第二個層次突出的是把握當下的重要性,青年要牢記初心理想,銳意進取,這個層次講的是實現理想應有的姿態和做法,“初心”概念與總論中的“壯志”暗合,與總論的核心概念保持了同一。第三個層次突出的是“責任”概念,倡導青年應承擔起家國責任,“將個人夢融入國家夢、時代夢”,分論中的“責任”一詞與總論中的“責任擔當”保持了同一。從文章整體結構來看,文章的邏輯鏈條是明晰的,能一以貫之,從“怎么做”的角度,重點論述理想與責任對于青年的重要性。從分論的三個層次與總論的關系來看,文章中間主體段的寫作基本上與總論中的核心概念保持了邏輯上的同一。
我們再來對這篇作文局部的邏輯鏈條進行分析與診斷,以第二段為例:
總領句:韶華不為少年留,且懷抱理想,舒展青春年華。
銜接句:青春,往往意味著前路未知,卻也潛藏著無限可能。
論據一:“最美護士”朱海秀,在危難中心懷理想之燈,勇敢逆行,將青春之力注入時代之響。
論據二:“國民才女”武亦姝,以理想為因,實行為果,詮釋何為“心有驚雷,生似靜湖”。
論據三:“北斗女神”徐穎,仰望星空,腳踏實地,以遠大之夢承載宇宙之心。
總結句:“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胸懷鴻鵠之志,腳踏堅定之道。我等青春年少,風華正茂,正當樹立青春理想,懷揣遠大志向,砥礪前行。
總領句的邏輯判斷為,青春應在有限的年華里以理想為指引去實現自身的價值。銜接句的邏輯判斷為,青春雖前路未知,但應該去實現多種可能。該句與總領句的邏輯銜接嚴密度不強。論據都應圍繞總領句的邏輯判斷展開。論據一以朱海秀為例,重點闡述其在理想的指引下,將青春之力注入時代。直到此時,我們才看見該名學生對寫作主題概念“青春的力量”的呼應,但未能與本段的分論保持邏輯上的同一,與總領句突出的青春理想與價值的判斷不符。論據二以武亦姝為例,重點闡述其以理想為指引,注重行動,心中有想法,但平靜似湖。似乎這一例談的是行動與心態的重要性。直到這里似乎才看到該文與材料的呼應,習總書記的話不就是在強調心態與行動的重要性嗎?論據三以徐穎為例,論其在航空航天領域的貢獻,“星空”是其理想,“腳踏實地”是其做法,最終實現了科研價值。該論據突出的也是理想與行動的重要性。最后總結的兩句話有重復之嫌,可以刪其一。從整個段落的邏輯推進來看,在保持概念的同一性方面,該段落做得并不是很好。典型的問題就是論據的使用似乎在呼應材料和主題要求,未能用強有力的論據去證明分論和總論。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課程內容中第六個學習任務群“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在“學習目標”與內容方面強調:“學習表達和闡發自己的觀點,力求立論正確,語言準確,論據恰當,講究邏輯。”事實上,在高中生議論文寫作中,大量地存在議論過程不能保持邏輯同一的情況,這其中,“概念泛化”“懸置材料”“論據空泛”是造成此現象的重要原因。
首先是“概念泛化”。正如有的學者指出:“概念泛化,是學生議論文立意偏題的常見原因之一。”“議論文寫作中立意‘泛化’指文章的立意主題詞的概念外延大于精準立意對應的主題詞的概念外延。”以本次同題寫作大賽為例,我們來看看學生本人關于審題立意過程的自我闡述:
主題為“青春的力量”,對于“青春”,指明寫作對象是青年,而“力量”則是青年所展示出來的優秀品質。寫作的起點是吾輩青年該如何在尚好的青春中展現青春的力量,展現青年人應有的品質。主體內容大致分為三個做法,樹立理想信念、堅守初心、將個人命運同時代命運相結合(承擔時代責任)。開頭引出青年該如何做,結尾總結呼吁。
通過學生的自我闡述,我們可以清晰地發現學生文章立論與題目主題要求有不符之處,那就是學生誤把“青春的力量”等同于“青春的品質”,然后從“青春的品質”這一概念得出立論“吾輩青年當心懷凌云壯志,肩負責任擔當,把握這正好的青春”,而這一立論的核心概念又為“壯志”與“責任”。“青春的力量——青春的品質——青春的壯志與責任”,學生的立意過程明晰了,邏輯問題也就暴露出來了。學生并不是沒有關注到核心概念“青春的力量”,而是未能緊緊抓住這一核心概念進行深入理解,反而思維滑入了另外一個概念“青春的品質”,最終確定了偏離寫作主題要求的概念作為立論的核心。所以寫作時,學生如能緊抓核心概念進行反復斟酌思考,不輕易用其他概念替換核心概念,避免核心概念的泛化,提高自身寫作的邏輯要求,寫作偏離題意也就不會經常出現了。
其次是“懸置材料”。學生在立意時往往在讀完材料之后,將材料“懸置”,抓住自己感悟到的核心概念進行想象生發,忽視對材料的理解與把握,這是導致其立論的核心概念與主題要求的核心概念不符的重要原因。“關鍵詞要到語境中理解,因為試題材料都有方向性暗示。脫離材料語境,將關鍵詞置于思維的荒涼曠野,主旨就難以連貫順暢地得到呈現。”學生立論偷換概念的現象頻現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對材料未能深入理解和把握。毛澤東的名言是對青春的力量特點的概括,高爾基的名言是對青春的力量特點和青年使命的概括,青年的使命不就是青春的力量所應該使用的地方嗎?習總書記的話也與青春的力量有關。學生未能從材料的角度思考主題要求,也未能從主題的角度觀照材料。所以審讀材料時,既要有對材料的整體理解,也要對材料局部進行深入分析。核心概念的提取與概括應該是學生在平時的寫作中重要訓練的。
再次是“論據空泛”。當下學生的議論文寫作中,分論層面邏輯問題頻出,其中最突出的問題是論據的使用與分論邏輯不符,導致論證不具備說服力。學生在論證時,多是圍繞觀點去找例子,然后淡化分析,輕率地得出結論。如果仔細分析一些問題作文的主體議論段,可以清楚地發現邏輯鏈條上的很大問題,有的文章甚至看不到任何由概念到判斷再到推理的完整過程,多是自說自話,無法自圓其說。論據與觀點的邏輯上的關系得不到任何的呈現。針對此問題,可以重點訓練論據“定向轉述”的能力。“定向,‘向’是論點的意義指向,定向即敘例朝著這個‘指向’;轉述,圍繞論點取舍、剪裁、組合材料,以濃縮、簡練的語言對事實進行概括。定向轉述,就是圍繞論點對材料進行指向明確的概述,使事實論據與論點的意義相契合。”“定向轉述”要求“寫作者應有明晰、強烈的自覺意識”,“聚焦論點,指向論點,事實論據的意義與論點高度契合,不偷換概念,不旁逸斜出,追求概念的嚴密、判斷的周全、推理的科學”。當然“定向轉述”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大量事實論據的積累,離不開平時有意識的思維訓練,同時也要避免在使用時簡單化處理。
“真正的邏輯思維訓練,是需要將邏輯知識語文化、課堂化的,也就是結合閱讀、寫作的內容,有設計、有實踐,而設計與實踐的重點,不是知識概念的識記,而是對邏輯思維規律的認識、把握,在語言實踐中的轉換,具體地說,就是要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以教材和學生的表達為例,引導學生運用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等邏輯思維規律來讀文章、寫文章,由不自覺到自覺形成思維的習慣。”只有將邏輯教學與寫作教學相結合,學生的邏輯思維品質才能得到更好的提升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