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李昊
2022 年11 月12 日,“歷史縫隙中的尋常百姓——么書儀《尋常百姓家》研討會”在中間美術館舉辦。本次研討會以么書儀先生的回憶錄《尋常百姓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2 年版)為出發點,探討了個人、家庭的微觀敘事與當代中國的宏大歷史之間的復雜關系,以及歷史書寫的責任、倫理與技藝等問題。
與會嘉賓有:么書儀(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黃子平(中山大學珠海校區中文系講座教授)、夏曉虹(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楊聯芬(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李際寧(中國國家圖書館古籍館研究館員)、謝其章(藏書家、作家)、賀照田(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賀桂梅(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周瓚(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陳均(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黃文倩(臺灣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副教授)、袁一丹(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李浴洋(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講師)、吳丹鴻(中央民族大學文學院講師)、盧迎華(中間美術館館長)、石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編輯)等。
首先,主持人李浴洋介紹了本次研討會的主旨,向各位現場和線上參會的學者、媒體編輯及書友們表示誠摯的歡迎。中間美術館館長盧迎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編輯石巖分別致辭。盧館長對么老師的新書出版表示祝賀,也對各位與會者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謝。作為“縫隙”中經歷生活磕磕絆絆的普通百姓,盧迎華表示自己從書中收獲了能量、勇氣與感動。這本書告訴人們如何在大語境中安放自我,在好時光和壞時光中磨礪生活的韌性。書中體現的個體與家庭間的關愛支持、對基本價值的捍衛,都與中間美術館的理念相契合。
石巖編輯表示非常榮幸參與《尋常百姓家》的編輯出版,書中的很多細節第一次讀過后便經年不忘。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策劃“年輪”書系時,她第一時間就想到了么老師的這本書,它展示了個人、家庭的微觀視角如何折射大時代的變遷。個人史是對大歷史的補充和豐富,也是天然具有溫度的好故事,在有助于對他人經歷達成理解的同時,也指向了對自身的理解。因此她希望能從出版的角度推動個人史敘述的發展,將以往學院派歷史不好寫、不屑于寫的內容呈現給讀者。在這一層面上,《尋常百姓家》可以作為典范性文本,具體原因有三:第一,尋常百姓的生活常常是默默流逝著的,人們往往對普通人如何度過急劇變化的20 世紀知之甚少,這本書恰恰能補充經驗上的盲點;第二,普通人的歷史很難寫,而么老師有心地保留了錄音帶、賬單等材料,實現了穿越時間的記錄,這種記錄極具公共性意義,它是留給所有讀者的財富;另外,書中充滿了歷史的細節和文學的細節,從敘述內容的選擇和處理上可以看出么老師敏銳的判斷力和精妙的敘述能力。
隨后,主持人李浴洋補充介紹了《尋常百姓家》的版本情況,從2010 年在臺灣出版,一直到2022 年最新的簡體版,版本的變遷見證著這本書走向越來越多的讀者。
研討會正式開始后,先由么書儀老師進行主題發言。么老師從寫作的起因和經過講起,在她看來,有父親母親的家才是真正屬于自己的家,對父母深厚的依戀是其他任何情感形式都難以替代的。因此,在母親去世后,她趁著父親記憶清晰,用錄音帶記錄下從前的故事,希望隨時隨地都能聽到父母的聲音。么老師深有感觸地說,父母幾乎視子女為全部,默默地扛下所有壓力,一心一意為子女創造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環境;但子女常常忙于自己的生活和事業,往往忽視了對這種無須付出和交換的感情的回報。隨著對父母理解的加深,么老師決定寫書表達紀念,也讓讀者借此了解1950—1970 年代對普通百姓而言意味著什么,百姓如何在“縫隙”里過日子,她希望這樣的敘述不會輕易被淹沒和改寫。接下來,么老師介紹了父親波折的人生經歷。么老師說,在生活最艱難的時期,父母也從未放棄責任,始終堅守著老百姓樸素的觀念——不偷不搶不犯法,做什么工作都不丟人。他們努力讓一家人不挨餓受凍,把兒女養大成人,并讓他們接受教育,逐步自立。么老師深有感觸地說,父母用一生為子女創造條件,子女也應當用一生來理解父母。主持人李浴洋也感嘆,么老師的新書和發言為大家帶來了一場愛的教育、人的教育和歷史的教育。
研討會上半場由黃子平教授率先發言。他在多年前讀到《尋常百姓家》的繁體版時,就期待著簡體版問世后讀者會對這本書有更深切的體會。黃老師的發言圍繞記憶書寫與倫理價值的關系展開,首先從記憶和倫理責任的關系談起。盡管新興的技術手段有助于保留記憶,但人們也日漸傾向于將記憶的責任推卸給技術,因此需要思考如何利用新的技術手段記住那些應當被記住的東西。倫理責任作用于關系緊密的人,因此比較依賴個人記憶,它是生活的重要動力,也是閱讀中最令人感動的部分。其次,黃老師將本書內容概括性地解讀為“非常年代的尋常百姓家”。么老師在特殊形勢下,沒有選擇“背叛”,而是一有機會就回到父母所在的家,這是非??少F的。同時,黃老師也關注個人記憶如何被書寫和表述。大歷史文體往往對應著抽象的統計數據、既定的情節或是干巴巴的文字;而本書的小歷史文體因36 盤錄音帶而滲入更多口語元素,口語為口述歷史帶來現場感與逼真感,造就了書中“水洗過一樣干凈的文字”。細細品味這本書的語言,會發現么老師父母常說的“不丟人”“沒毛病”之類看似消極的話語中,顯露出強烈的倫理價值的肯定意味。最后,黃老師指出,書中很多細節令人印象深刻,相比大歷史往往不關心細節,甚至抹殺、編造細節,個人記憶里最不能忘的就是細節,這是個人記憶書寫對倫理的內在要求。
夏曉虹教授從“家史、社會史與精神史”三個維度展開討論,認為這本書超越了對父母的懷念,而具有更為重要的內涵?!秾こ0傩占摇肥紫仁且徊俊凹沂贰?,主體部分是1949 年以后全家在政治運動中的艱難遭遇。么老師還原了一家人波折起伏的生活歷程,揭示了特殊年代對普通家庭造成的影響和傷害,讓快被遺忘的歷史煥發出生機。其次,《尋常百姓家》也是一部“社會史”,以商鋪進貨明細、采購藥品路線圖等材料為讀者了解當時的日常生活史提供了必要的細節場景,讓讀者能夠真切地感知從前不熟悉的歷史情況。最后,《尋常百姓家》還是一部“精神史”。么老師父母堅韌的生活狀態值得敬佩,他們從難以想象的艱苦歲月挺過來,沒有想過逃避或放棄責任,支持著孩子們接受了高等教育。父母諸如“別讓人說我和你爸對你沒家教”“自重別人才會尊重你”等樸素的教誨,是20世紀中國人精神觀念的真實寫照。父母的典范意義、么老師對父母的崇敬,也傳承到了下一代,綿延到了學術中。主持人李浴洋總結指出,夏老師的解讀提示我們關注書中么老師的三重身份:她是么家的女兒,是當代人,更是學者。學術研究的經驗讓她在大時代下關注普通人的生活狀態,對世人心態保持敏感深刻的觀照,從她的文字中能感受到學者素養的灌注。
楊聯芬教授表示,自己在閱讀時幾度感動落淚,并從四個角度分享了感悟。第一,她從大歷史與小歷史對照的角度解讀《尋常百姓家》。她指出,學者研究往往講究占有資料,借助大歷史、民間口述史等材料,竭力還原宏大歷史中沒有呈現的內容,但實質上還是對他人材料的拼合與想象。而么老師掌握了一手材料,呈現出與大歷史相呼應的個人的遭遇和命運,個人的生活史和家庭史處處反映著大歷史,個人也承擔著歷史發展的代價,這本書的寫作彌補了具體歷史細節的空白。第二,楊老師稱贊了作者嚴謹節制的敘述姿態,書中豐富翔實的資料有較高的歷史價值,令讀者“踏實”,也呈現出“良史”的面貌。第三,祖輩冒險傳奇的故事背后蘊藏著老百姓樸素的倫理和信念。哪怕很卑微的事,么老師的父親也會盡力做好,楊老師感嘆,這種信念和品質是一個家族真正的獨特之處。普通中國人正是靠著吃苦耐勞、誠實重諾等精神保持人生的尊嚴,這是中華民族的高貴品格。第四,《尋常百姓家》是史與詩的結合。楊老師首先分析了這本書“詩”一般的文字呈現,她指出,作者以行云流水的文筆展現了完整的家族史,作品有較強的可讀性。楊老師也提醒我們注意,如何選擇材料、修剪枝蔓,很見作者的功夫和心血。書中充實的細節、電影鏡頭般的畫面、訴諸感性的生活場景,都能看出么老師寫作時感情的投入;而這感情又是節制、不泛濫的,語言簡約凝練,字字珠璣。其次,楊老師談到“史”的典范書寫。么老師的父母是普通人的“典型”形象,他們經歷的苦難有廣泛代表性,這本書可以理解為關于她父母的一部“長篇小說”。楊老師強調,現實中我們常常關注時代的要求,卻忽視了個人倫理中蘊含的永恒的精神,而這本書恰恰彰顯了家庭教育對一代人成長的意義,以擔當與樂觀的精神解釋了苦難何以被超越。
李際寧老師從細膩真切的情感表達進入《尋常百姓家》,回憶起么老師在中學的教學經歷,將文本與現實勾連起來。那時,在“知識無用論”觀念的影響下,學生很難管理,敘述中的件件小事讀來令人心酸。小事是理解大歷史的鑰匙,這本書不寫王侯將相的歷史,而寫普通人的生活“小事”,以一家兩代人的故事折射了國家的命運,反映出知識分子獨特的心路歷程。李老師從古代史研究的學術視野展開思考,認為這本書展示了如何通過一家一戶起伏的生活境遇反映出大歷史的變遷,因而非常值得研究。
在下半場中,賀照田進行了題為《希望普通人、常情常理在歷史和歷史書寫中更為重要》的發言。他首先分享了閱讀么老師文章的過程,從晚清戲曲研究的學術著作到家族歷史的回憶文章,從優秀的學者前輩到可親可敬的老師,他在閱讀中逐步加深了對么老師的認識。隨后,賀照田聯系自己的家庭和人生經歷講述了閱讀后的感慨和反思。他從么老師真摯、準確而又牽連著自我反觀的文字中產生了共鳴。他指出,么老師基于父母的生命史來理解父母,關注他們內在的人生尊嚴和生命價值,進而審視自身,將自己未來生活的展開與父母的生命史、生命支撐積極地關聯起來,示范了由親人之近,如何通過生命史的途徑切問,并通過切問打開人文學理解與思考的方法。接下來,賀照田提到了“尋常百姓家”與大歷史之間的張力關系。他反思現實并指出,常情常理和普通人的堅持對中國與中國人的重要意義,人們往往認識不足。不能僅僅把么老師父母這樣的普通人視為顯示大時代悲喜劇的“約略光影”,而要走近他們以體會責任、誠實、自尊等人生道理的價值。賀照田相信,這本書對他今后的生活選擇和生命理解也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賀桂梅首先關注作品的寫法,認為文學性和歷史性辯證的寫作觀念是《尋常百姓家》的一大特點,即么老師并沒有把材料整理為口述史,而是將其細膩地敘述成故事,擺脫了文學的“腔調”和現實主義的套路,指向對生命真相和價值的探尋,稱得上是一部很好的非虛構作品。賀桂梅贊同黃子平老師評價的“有情的歷史”,她進而強調,這本書實踐了如何把過去的記憶留在心靈中,如何在生命體驗中達成自我救贖。其實我們并不了解父母,而家庭史又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賀桂梅指出,這本書展示了長輩身上使舒適的家庭關系得以實現的品質,書中默默流露出的價值和倫理取向、普通人日常生活的面向,都使得這部作品比口號式的呼喊更加有效。賀桂梅還強調對作品歷史價值的關注。在歷史書寫中,往往越是重要的事情,越會被敘述得高度雷同,日常生活史好像被看見了又好像沒被看見,但其意義卻一直存在于日復一日的生活中,是我們把它無意識化了。賀桂梅也聯系自己此前開設的“當代人與當代史”等方面的課程,表示希望從各種文藝形式中觸摸當代歷史。
謝其章認為這本書是不可復制的典型,這樣有見識和膽識的父母是非常難得的。他圍繞小茶葉胡同、兵馬司胡同等地點,結合自己在胡同中居住生活的經驗展開討論,認為書中提到的門牌號、地名這些細節、具體的內容最能吸引人。他指出,較少有研究者關注北京的居住史和院落史,而像地名改動這類問題一般與獨特的文化內涵相聯系,是非常值得關注的。但他也指出,《尋常百姓家》不可以學術論之,而有其獨特性。這本書忠實于生活細節,使得有相近經歷的讀者能在閱讀中產生強烈的共鳴,書中對么老師與護工斗智斗勇、父親晚年行動不便時在窘迫中洗澡等場景的敘述,都令他感同身受。
周瓚進行了題為《記錄、紀念與繼承》的發言。賀桂梅高度肯定《尋常百姓家》蘊含的在當代史和當代文學創作中難以見到的細節和寫法,周瓚也認同這一觀點,認為好的文學作品應該呈現情感細節,引發讀者反思自己能否實現對家人的理解。周瓚談到的第一個關鍵詞是“記錄”。不同于很多當代作家書寫革命者的家族史,本書以非虛構的筆法,分別記錄了父母敘述的家庭往事,勾勒出個人的生命階段如何暗合時代歷史的脈絡。其材料的豐富性、涵蓋生活的時間跨度、嚴肅的著書態度,都使這本書值得思想史、口述史等研究領域關注。第二個關鍵詞是“紀念”,對已逝親人的紀念也是在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生命。這本書肯定生命的價值,也呈現了死亡觀念如何影響人的精神狀態,在敘述中逐步加深了對死亡的理解。第三個關鍵詞是“繼承”。書中反復提到家庭倫理觀念對么老師生活態度的影響,周瓚聯系此前的閱讀經驗表示,西方文化對于“自由”的強調激化了人對欲望的渴求,相當一部分中年人依然焦慮于自己的欲望;而在中國的文化語境中,人到中年時已經基本明確了人生的位置。由此可見,倫理與人情、人性的關系復雜微妙,它對生活態度的影響植根于文化傳統之中。最后,周瓚充分肯定了么老師這種“較真”的態度,認為這是研究者、文學工作者,乃至各個行業的從業人員的可貴品質,將會為文學和學術的發展注入新的氣象。主持人李浴洋也從寫作角度談及了書中省略號等標點的使用所產生的影響,認為這種意味深長的表達值得深思。
陳均從心態研究的角度進行解讀,認為這本書的寫作與么老師的學術研究存在密切的聯系。么老師對晚清民國伶人的研究就注重把個人生活放置在大背景下進行觀察,這本書對人物形象和生活的描繪也非常立體,在完整的生活書寫中呈現出微觀的心態史研究思路。同時,陳均還從寫作技術的層面關注作者如何把素材編織成富于情感的文本。他提到,么老師的筆觸十分細膩,書中對童年生活片段的書寫與對老北京的懷想融為一體,增加了文本的情感分量。此外,他也注意到標點符號的使用能為文本帶來更多的言外之意,認為這也構成了作者寫作風格的一部分。
黃文倩從自己與么老師的幾次“相遇”談起。從師母到么老師,從老師到朋友,她們之間關于日常經驗、歷史感覺、人生故事的交流,讓黃文倩能夠從細微之處進入對《尋常百姓家》的理解。她首先指出,這是一部對前人滿懷敬意、極具中國傳統人文價值的作品,從中能感受到對前輩承重、付出的尊重,以及對自己這一輩獲得余裕的慶幸和感恩。傳記是傳記者的建構和對記憶的重構,么老師在書中重新觀看她的祖輩們,沒有將其塑造為完美形象,而是保留了他們在特殊年代微妙的生命狀態和精神氣質,體現出作者富有層次的寫作態度與價值觀念。其次,黃文倩在閱讀中感受到一種對真與善的焦慮和緊張感。真實細節中流露出敘述者對虛偽不實的不安、對不合理人事的厭惡,顯性的檢討與隱性的懺悔并存于文本中。例如,在對母親晚年生病入院這段經歷的講述中,么老師在親人承受病痛折磨的同時仍然盡可能以善意的目光看待他人,文筆中流露出真與善交鋒的緊張感。正如布魯姆所言,經典是在創造焦慮而非緩解焦慮。緊接著,黃文倩談到了作者的用力與藏情。經歷困難時期后,家中只有母親一人曾三度浮腫,敘述看似輕描淡寫,實則是意在言外,情感的高度克制下隱藏著作者不愿講出的痛。
袁一丹由作品中保留生活資料的完整性談到了技術與記憶之間的悖論。在技術手段的輔助下能保存的資料越來越多,但手機、相機錄制的內容能否被“記憶”留存是值得懷疑的。“大歷史”敘述的通常是官方機構保存下來的檔案資料,但對個人而言,每一場痛苦、每一種生活都有其獨特的價值。袁一丹將《尋常百姓家》與趙園老師的《非常年代》對讀,意識到這個尋常百姓家很不尋常。不同于大部分作品寫政治運動中夫妻、父子之間的人倫危機,么老師寫出了在極端困苦的狀態下家族內部的穩定、成員間的扶持與包容,這是很多所謂的顯貴之家所不具備的,也是非常令人觸動的。這本書讓我們重新思考“家”,無論個人面對怎樣的社會,取得暫時的成功或失敗,家都是我們“最后的避風港”。
吳丹鴻首先強調了文本的復雜性,其中既傳達出父母的聲音,也呈現出不同時期作為小女孩或者已為人母的作者的“在場”;作品流露出作者的思念與遺憾,遺憾中又進一步印證著對父母的理解?!秾こ0傩占摇芬悦醇胰说纳钫軐W和言傳身教,向我們展示了生命尊嚴的頑強與可貴,講述了有擔當的女兒性格何以形成。吳丹鴻敏銳地指出,普通人的“小歷史”很少能被記錄。研究者和知識分子格外關注歷史時段中的“十字路口”;但實際上普通人的生命中很少有所謂的“轉向”“反顧”與“十字路口”,本書中沒有巴金《寒夜》中的那種茫然感,這才是日常生活的真實狀態。吳丹鴻表示,這本書是用文學寫法創作的有史、有據、有情、有理的作品,將會給今后回顧這段歷史的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