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評論員 王 沫
近日,繼“專家建議年輕人”后,“年輕人為什么不愛聽專家建議”又上了熱搜,年輕人不愿意聽專家建議的原因之一就是互聯網時代傳統的權利關系被顛覆。由此可見,當掌握話語權的人群構成越來越多元化,主流輿論受到的沖擊也會相應增大。就在2023年元旦前后,由于全國防疫政策的調整,隨著各地管控措施的突然放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人群增多,網絡上有個別人把原因歸結于鐘南山院士,甚至對其進行網暴。
曾幾何時,鐘南山院士頭頂白發,深夜坐火車義無反顧投身疫情最危險地方的情景還歷歷在目。看到對他突如其來的惡意指責,怎能不讓人心寒,試問那些網絡背后的鍵盤俠們,鐘南山院士肉眼可見的蒼老難道都不能讓他們停止對一個耄耋老人如此不為人齒的傷害嗎?三年來,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取得疫情防控重大決定性勝利,鐘南山院士等醫務工作者在其中所做的貢獻亦不容被遺忘。為進一步提升防控的科學性精準性、最大程度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國家進一步優化防控措施,向海內外釋放中國因時因勢、主動優化防控政策的鮮明信號,這一國家層面的重大決策是黨中央在統攬全局、綜合研判基礎上作出的,優化防控策略堅持問需于民、問計于民,絕不能與網上個別專家的只言片語相提并論,把國家政策調整原因歸于某個專家推動的結論顯然是不客觀的,更是不理性的錯誤推斷。
《人民日報》曾這樣評價鐘南山院士:“有院士的專業,有戰士的勇猛,更有國士的擔當。”鐘南山院士的專業、敬業值得贊揚,應備受尊崇。然而,眾多的質疑聲中卻夾雜著對鐘南山院士某些場合發言的斷章取義,鐘南山院士曾通過研判,說過奧密克戎的毒性有所減弱,但同時還在不斷呼吁大家做好防護,加速社會面疫苗的接種。有些網友沒有看過鐘南山院士的完整采訪,僅從網上截取一言半語就開始進行網暴,這些非議明顯是以偏概全,罔顧事實,混淆視聽,宣泄不良情緒。對此,我們要提高警惕,不要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帶著節奏跑,更不能人云亦云。要看清,是三年來國家的努力、各行各業特別是廣大醫務工作者的默默奉獻、社會各界的援助支持以及每一個人的堅忍付出才換來了如今的人間煙火,不要讓英雄流血流汗又流淚,更不能讓醫者傷了仁愛之心,學會理解、懂得感恩才是社會應有的良知。
“世上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讓我們對這些逆風前行的“凡人”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曲解,尊重他們、守護他們、學習他們,努力早日成為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