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評論員 張佳蕊
不久前,由于全國優化調整防疫措施,網絡空間出現了一些“雜音”,尤其是對鐘南山院士的謾罵攻擊更是讓人“心寒”。這其中有一些人惡意攻擊、煽風點火,還有一些網友則在不明所以的情況下,盲目跟風發泄情緒。
實際上,以鐘南山、李蘭娟院士等為代表的一批醫務工作者為我國甚至國際疫情防控作出的貢獻有目共睹,值得人們尊敬。2003年“非典”肆虐,人們由于對疫情的未知陷入深深的不安之中,時年66歲的鐘南山勇敢地站了出來:“把最危重的病人,都送到我這里來。”一句話,讓無數人淚目,更讓人感受到了一位醫者的大愛與擔當。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發生,面對復雜的情況和嚴峻的疫情形勢,84歲的鐘南山再次披掛上陣。
2020年,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工作委員會辦公室授予鐘南山“共和國勛章”。推選建議這樣寫到:“他敢醫敢言,提出存在‘人傳人’現象,強調嚴格防控,領導撰寫新冠肺炎診療方案,在疫情防控、重癥救治、科研攻關等方面作出杰出貢獻。”
“敢說話”“敢擔當”是人們對這位老人最懇切、最直觀的評價。我們應該感謝以鐘南山為代表的醫務工作者在疫情防控一線與病毒殊死搏斗,更應該學習他們在未知面前不斷探索和研究的精神。然而,隨著病毒不斷變異,醫學科研人員也是在摸著石頭過河,為了更科學有效地防疫,對疫情的判斷和應對措施都處在一個動態調整的過程中,即使擁有再強大的醫學背景和專業知識,面對“狡猾”的病毒,也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精確,我們更應該理性看待疫情帶來的變化、掌握新的應對措施。
傳染病防控從來都是一個逐步認識的過程,是人類與病毒的殘酷交鋒。所謂的好與壞、有效或無效,最終都要靠事實說話。這個事實就是,我國取得疫情防控重大決定性勝利,而這樣的勝利離不開像鐘南山這樣的醫務工作者。
“為眾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凍斃于風雪。”當國有難、民有難之時,醫務工作者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筑起防疫鋼鐵長城。但我們應該明白,他們只是普通人而已——正如疫情期間在網絡上廣為流傳的一句話:“沒有從天而降的‘神兵’,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